孩子該不該打,人人平等,打人犯法,無規矩不成方圓,既然孩子不能體罰應該怎麼懲罰?

最美不過人間


"棒下出孝子"這句古訓現在雖然不流行,但是它對教育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實用性。在小孩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用口說有的時候是不管用,而且有時候對孩子是起不到懲前毖後的作用,只有重打幾下(不可打傷,在屁股上打幾下既可),孩子才能記牢,使以後不犯或少犯這樣的錯誤。孩子犯錯的時候打孩子雖然粗暴,但是效果來的快。最好還是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懲罰孩子罰"站"罰"跪"。


實言誠信為本158


打只是一種教育方式,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也沒有應不應該。一體兩面,有好就有壞。


為何有的人提倡打,因為,在過去,打孩子能讓孩子不犯原則性的錯誤,不走彎路,能夠讓孩子的屈服。所有,有人說,孩子犯錯就要打。


隨時,時代的變遷,觀念的轉變,發現,打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還有很多比打更有效的方式。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會出現各種的問題。所以,現在,很多人不提倡打孩子。原因如下:


1、打孩子一般沒有用。你用暴力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你認為的),如果沒有充分地說明道理,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明白這是錯的那他只是屈從於暴力而收斂。大人在場時孩子會服從,大人不在場時,孩子就會再犯,甚至更厲害。打只能讓孩子學會逃避被打,而不能學會明辦是非善惡。


2、打孩子一定能使一些孩子變乖嗎?不ー定。只有少部分能乖一些,大部分還是沒有用,還有一部分甚至會變得更壞。為什麼會更壞?一且孩子發現打了也不過如此,他可以承受,而且做壞事可以通過捱打得到心理平衡,那他壞起來就更肆無忌憚了。父母常常會發現,一開始用打罵手段的確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長久下來,孩子並不一定變得更好,有的甚至更壞了,尤其是隻用打罵這種方式來管教孩子,更是惡果累累。

3、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並且打了也產生效果了,打孩子還是有種種惡果和後遺症。沒有人會甘心被打,難保孩子內心不會怨恨和不滿,漸漸失去自尊、自愛和自信。同時他也可能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模式,我們一方面說愛孩子一方面卻缺乏耐心,訴諸暴力不願嘗試更有效,更溫和,更尊重人的方法,我們的愛就值得懷疑。



4、即使一些捱打的孩子長大了,有了成就也明白大人當時打的有理,但他們仍然會為小時候捱打感到痛心,因為暴力拉遠了親子距離,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快樂,多年之後,親子感情會難以真正的親密、融洽、和諧,這就是打孩子的惡果。

既然打孩子有這麼多的壞處,難道孩子犯了錯,就不管不問?當然不是,其實有許多好的方法可以用來對待孩子犯錯,那麼怎樣處罰才能使孩子真正的改過向善,又沒有後遺症呢?


1、孩子犯的一般的不是很惡性的錯誤,只需要認真提醒勸說,嚴肅而堅定的引導,隨著孩子的成長,通常孩子都能漸漸改變過來。


2、對較嚴重的錯誤勸說就沒有什麼效果了,在初次提醒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再犯就跟孩子商量再犯的處罰方法,這樣的處罰方法最好由孩子自己提出並接受,下次再犯時就照此方法處罰孩子,這樣孩子就會心服口服,逐漸改變不良行為。


3、自然懲罰法,這種方法是讓孩子自己承擔他的錯誤造成的後果,例如他弄壞了電腦,就讓他有一段時間用不了電腦。這種處罰方法既能讓孩子明白錯誤所在,又能很好的幫他改正。


懲罰不是目的,懲罰是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懲罰達到了改正錯誤的目的,就是最好的教育,不當的處罰不僅效果不佳,還會有種種惡果,合理的處罰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惡形成良好習慣,健康成長,這需要父母的尊重,耐心,愛心也需要方法和技巧。


樺姐談養育


每個人犯錯都得收到懲罰,具體得看怎麼懲罰,如果小的時候犯了錯誤都沒人懲罰,那麼孩子就沒有畏懼心,大了入社會後犯大的錯誤怎麼辦,有些大的錯誤是沒有回頭路的,所以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懲罰,看怎麼懲罰,懲罰的程度怎麼樣,我認為打是可以打的,打手心和屁股就行了,不能拳打腳踢和傷筋動骨,讓他長記性就行。教育孩子打孩子我認為是不犯法的,只要不傷筋動骨,難道你的孩子犯錯誤了你不打等以後犯錯誤了讓別人打,讓別人去懲罰,那時候別人懲罰的不光是你的孩子,還打你的臉,那時候臉上無光難道就不難受了嗎,所以孩子該打還是得打,該體罰還是得體罰,該面壁思過的還是得面壁思過,要讓孩子成人懂事必須經歷一些懲罰,沒有一個孩子或者一個人不經歷挫折就能成功的





秦醫生


作為一種手段,儘管打孩子看起來很不人道,但也許它本身無所謂好壞。一種看似野蠻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圖,也可以實現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讓孩子迅速學會遠離危險物,避免肉體的傷害,當孩子沒有學會避免傷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講的話,對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沒有記性,父母又沒有時間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的時候,就可以打孩子。

2、避免放縱孩子做壞事,孩子做壞事時,是為了得到一種冒險、刺激的精神體驗。如果這時不打他,那麼他做壞事時帶來的這種體驗就會成為唯一的體驗。一旦這種“愉快體驗” 成為做壞事後的唯一體驗,或者因為父母的批評不夠,以至於這種愉快的體驗蓋過了痛苦的體驗,孩子就會把做壞事當成內心十分嚮往的事情,腦海中對於“不能幹 壞事”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傾向,糾正任性

現在,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及爺爺奶奶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風得風”。一旦孩子做錯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 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環境;即使知道孩子錯了,也會袒護他,認為這是一個“可愛的”錯誤,不捨得讓孩子暫時痛苦一下,不懂得“長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會通過有效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4、學會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錯誤

打孩子可以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讓他有一次面對錯誤的經歷。恐怕每個人一輩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懲罰。孩子在家中學會了正確對待父母的體罰,那麼他在今後遭到懲罰,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後,能夠採取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來面對。

5、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義的觀念

在孩子做了嚴重的錯事後遭受體罰,可以讓孩子知道正義是不可改變的,犯了錯誤就應當承擔錯誤帶來的不良後果,只有做好事,才會得到積極的獎勵。

父母在這六種情況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錯誤,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

2.孩子所犯的錯誤,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媽媽自己都不知道這方面的事情應該怎麼做,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時,不要急著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這方面的錯誤,清楚地知道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做時,再去懲罰也不遲。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為這時打孩子往往只是發洩自己的憤怒,懲罰時往往會失去分寸,會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也很難給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傷孩子。應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實施懲罰。

4.孩子生理與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況者不能打:行為亢奮有神經障礙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過情感傷害的孩子。

5.不到3歲的孩子不要打。

這四種情況可以打孩子

在中國,儘管有少數人不打孩子,但多數還是打的。如果你認為“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等觀點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經常不能通過積極的鼓勵,也不能通過講道理讓孩子遵守規則,那麼你可能認為在以下情況下,父母或許可以通過“打”的方式,給孩子以威嚇,使其改邪歸正。

第一種情況:

如果孩子喜歡觸摸一些危險物,喜歡到一些不安全的場所,但由於孩子年齡太小,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性,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家裡人又沒有足夠時間看住孩子時。比如:有很多孩子喜歡撥弄電源插頭、開水瓶、玩火等,如果不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制止,將會發生不堪設想的後果。

第二種情況:

當孩子某些作為、習慣、心理傾向,長大後有可能發展為違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為時。比如:從家裡偷過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還有很多小男孩喜歡打人欺負比他弱的孩子,並以此為樂。

第三種情況:

過於自私、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心中絲毫沒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從小被寵慣了的孩子,從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不懂得要關心他人,長此以往,進學校後很難與同學相處,走上社會後,無法適應社會。對於流露出這種傾向的孩子,父母要及時幫他們糾正。

第四種情況:

父母或老師已多次提醒他有規則存在,但他仍然故意犯規時,或者犯規後還絲毫不認錯,下次還想再犯時,可以打孩子。簡單地說,屢教不改時,可以打他。





自由的玩巧妙的引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題目為“復旦教授:不打不罵不罰是培養不出優秀孩子的!值得一看”。

裡面談到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在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經常懸著一把戒尺,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大寶屬於起床困難戶,小學時喊她起床,即使困得睜不開眼,把她從床上扶起來,一般都能乖乖地起來洗臉刷牙。

上了初中學業緊張,七八門課程,再加上青春期女孩子的生理特點,愛犯困。每天早上喊她起床讓我心力憔悴,先睜開眼睛,再給她按摩一會兒背部,才算真正地清醒。自己也很想早起背誦功課,她說自己定上鬧鐘也聽不見,即使聽見,關掉鈴聲接著睡。我按照她的時間喊她起床,三番五次也無濟於事,有時氣不打一處來,河東獅吼:“還不起床!”

我越吼,大寶越淡定,平靜地說:“你吼的時候我聽不見你說什麼”,看著她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有時氣急便會拍她幾下。她說:“你不能打我”,大寶性格具有反抗精神,有時母女互相“對打 ”,當然屬於打鬧型的,不是暴力行為。

看了這篇文章我如獲至寶,馬上推薦給大寶看:“你看,復旦教授都說孩子是需要打罵的,以後你不聽話我動手看來是正確的。”大寶看完,振振有詞:“你從小對我的教育就是開明型的,小時候沒打過我,現在打我,我已經接受不了,沒什麼效果。這種方法適合小時候就捱打的人,認同這種理念,已經習慣了。”

我聽了無言以對,覺得似乎也有道理。

直至有一天,大寶忽然對我說:“我現在覺得你對我的教育挺好的,讓我樹立了正確的三觀。有時候打孩子是正確的,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是錯誤的。如果不打,孩子可能會非常任性,撒嬌,不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什麼是原則底線。”

呵呵,聽了這話我欣喜萬分,看來孩子是有理智的,會理性地分析問題,雖然口頭上會反駁你的說法,但只要大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她就會在心裡悄悄地思考自己做得對不對,做出明智的判斷。

其實大人打孩子,都是在氣頭上,打完後還心疼孩子,後悔還不如不打孩子。如果能心平靜氣地解決問題,誰願意大動肝火呢?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有時只是說教起不了作用,大人說一句話,小孩有十句話反駁你,乍一聽還挺有道理。往往是說得挺好,難以做到。“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如果對孩子溫柔細語、狂風暴雨也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讓孩子受點皮肉之痛作為懲戒也是可以的,讓孩子知道自己確實是做得不盡人意。但是注意打孩子時要打手心或屁股,不能打頭部,避免孩子受到傷害。

事實證明,孩子捱了打,嘴上說打人不對,其實心裡也在度量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沒有及時提醒,還會反怪大人沒有采取強制措施制止她的行為。

大寶喜歡邊聽音樂邊做作業,我三令五申告訴她不能聽音樂。可是架不住她不厭其煩地遊說,說音樂能給她帶來靈感,有的音樂評論文采斐然,能增長知識。她還專門寫過一篇關於音樂的作文:“不能沒有你”。可事實證明,給了手機,小孩的自制力是薄弱的,邊寫作業邊聽音樂,做完作業有時看看手機,刷刷音樂評論,轉眼之間就到深夜,第二天清晨睡眼矇矓,影響學習。

我怒吼道:“以後不聽你的了,再也不給你手機了。”

原以為她還會找一堆理由來反駁我,誰知她說:“你早該這麼做了,你就不該給我手機。”

呵呵,家長看來就是要堅持原則,孩子正確的三觀理念讓她知道什麼做是正確的,有時因為一時的執念和青春期的年齡特點,暫時不能控制自己,大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無理的要求不能心軟,無原則地讓步,保持始終一致的教育觀點。相信隨著孩子的年齡長大,會越來越成熟。

家長朋友們,你們認為該不該打孩子呢?歡迎討論。




天津落戶上學購房攻略


《厭惡被“教育”,但不反感被輔導》

預期輔導(也叫不合作處理方式)

---------金融學常識性理論的啟示。

孩子打出生以來,在會使用口頭語言以前,表達需求的方式很簡單:

  • 餓了哭鬧!
  • 渴了哭鬧!
  • 躺著翻不了身難受哭鬧!
  • ……

大人聽見他哭鬧就明白了,他有需求。於是孩子本能的發現一個秘密,斬獲了一個預期: 哭鬧可以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初次為人,初次為人父母,誰有充足經驗?個別父母更容易

關心過度------溺愛

溺愛是加強了孩子對這一預期的堅定性!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棄。簡稱“4不輔導法”。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玟瑾教授輔導方式。

孩子稍微大點,能走路以後,你帶出去看見玩具是不是他會任性,耍賴,地上打滾訛人?

3-5歲,孩子訛人,對他做一次預期輔導,上學不再毛病多:

溫和淡定抱回家!放到沒有危險性的臥室,且必須1對1。門一關,4不要-----不要打,不要罵,不說教,不離開,因為是鬧給你看的,坐在跟前,看著就行,,訛人要東西,不行,哭,行,鬧,行,鬧給你看,那你就看著!

哭累了以後會偷偷看你一眼,繼續哭,直到精疲力盡時候,給點關愛-----那熱毛巾給他擦把臉,哭到那個程度也難受,熱毛巾擦臉會舒服好多。擦完孩子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這時毛巾擱一邊,送上一句話:還哭嗎?要哭就接著哭……

總之,純粹的呈現一個信息: 鬧是沒有用的!

我管這個叫: 預期輔導/或不合作處理方式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離棄。

那什麼管用那?溝通,商量……

溝通,商量-----這是個技術活。我外甥跟我混的那段時間,我經常說可以:

  • 舅舅 我想買個玩具。
  • 20個蹲起一塊!你需要多少錢?
  • 20個蹲起?不想做!
  • 都不願意付出蹲起,那說明你並不是真心喜歡那個玩具,既然這樣,買他幹嘛?

然後兩種結果,要麼他放棄,要麼做蹲起。做蹲起的過程消耗他的體力,增加他的耐心。然後買到玩具後,會比沒做蹲起安定好些。也會大幅降低需求頻率!

(這個操作需要注意: 你得強調是他在證明自己正的喜歡與否,而不是在用蹲起交換貨幣。)

預期管理,其實從1歲以後出生就可以操作:

  • 給東西吃的時候虛晃幾下,增加等待時間,鍛鍊其耐心!

分享幹活,保持認知成長,加油!


翻書踢球笨小象


這是一件好,但不要把好事做壞了,大排查要做好排查前的工作,不要搞一刀切。如農村煮飯不讓燒煤丶燒柴,應先把農民的生活按排好,在控制煤、柴。不能只控制煤柴,不管農民生活。這樣就會引起民憤,把好事做壞。


豆豆144447725


又碰到這樣沉重的問題了,在我看來,通常會問這個問題的家長,基本就已經有打過小孩了[呲牙]。

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的問題,其實一直都是大家比較熱衷討論的話題。(這裡不討論那種家暴性的打孩子,這個不用討論,絕對不行的。我們討論的是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到底該不該通過打的方式來糾正孩子錯誤行為)

有的人認為該打,“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是這些人認為該打的理由,這點70、80後比較有體會,這個年代的人很少沒有被父母打過的,所以他們比較多人贊成該打。

有的人認為不該打,打孩子不僅無助於孩子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帶來諸多消極後果,在這類人看來,犯錯時孩子成長的過程,沒有哪個小孩不犯錯,作為父母應該要理解孩子犯錯,所以他們認為不該打。

 

那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我們不妨來先分析一下打孩子會造成什麼危害?

 

首先,從生理上分析,經常被打的孩子身體內腎上腺素會比常人高。這點很好理解,相信大家都有體驗過,比如您跟別人吵架時或打架時,您的身體處於非常激動、興奮的狀態,這時我們身體裡面腎上腺素分泌處於比較高的水平。但是通過吵架,您罵我一句我罵你一句,或者打架,你打我,我也打你,這時就把這種情緒宣洩掉,情緒宣洩掉後,腎上腺素就會回到正常水平。

但是,父母打孩子,孩子身體裡的腎上腺素就處於高水平,但是由於孩子不敢打父母,孩子的情緒無法宣洩,一直壓抑這這情緒,腎上腺素就一直處於比較高的水平。如果長期積累,孩子身體就會像火藥桶一樣,只要有火,就會瞬間爆炸。

其次,從心理上分析,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恐懼。孩子被打後,通常會把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上或負面情緒上,此時孩子的安全感會被破壞,他會認為此時父母不愛自己,要知道孩子安全感來源於父母的愛,父母打孩子時情緒上與孩子隔離,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第三,從孩子犯錯的事件分析,被打的孩子不一定能真正認識到錯誤行為。逃避疼痛是人的本能,也許“揍一頓”確實能制止住孩子的某個不當行為,那也只限於當下的行為,孩子為了逃避疼痛,一時就範。這時候孩子就會有防範意識,會想盡辦法隱瞞自己的行為,換句話說,孩子並不是真的改正了錯誤,他只是努力不再讓你知道而已。

 

總結

 

打孩子不等於你就是嚴格管教孩子,不打孩子,也不等於不管教孩子。對孩子表達尊重與和善,也不意味著要放縱他無法無天。

 

以上分析希望能幫助到提問者,看了這篇文章,是打還是不打,留給讀者自己定奪。但是我有一個基本的態度,就是打孩子不能超過三次,這是底線。

 

溫柔而有邊界,是教育孩子的最高境界。有人說,我做不到,其實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願不願做的問題,平時家長們就要注重自身領導力的培養,建立好自己的權威,對孩子實現溫和式正向引導,從根源上告別“要不要打”這樣的煩惱。





如哥讀書


孩子屬於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作為成人的家長或老師,適當的教育,當然應該包括適度的懲戒,就是教育,教育不光指文化課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行為習慣.規則意識,價值觀念等等各方面的教育,如果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加以適度的懲戒,將來即使成了才,也可能作出一些不遵守規則的事情,甚至違法犯罪,受到摧毀一生的制裁,哪可無法挽回,比起現在的小打小嚇,可嚴重多了!放手讓老師去教育吧!沒事,老師手下是有分寸的!


太陽雨133299006


打人有時候犯法,有時候還會救人!就看打人者的初心和尺度。雖然不提倡打孩子,但是小朋友犯錯的話,也是該受到響應的處罰的!不過,聰明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往往不會出此下策的。如果家長不用心,只喜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那才是孩子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