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黑人能成功立足拉美,而羅興亞人卻未能立足緬甸?

話操理不糙


緬甸是一個以佛教徒為主導的國家,信奉我們所說的南傳佛教,穆斯林只是其少數群體,大多生活在若開邦。而我們現在要說的羅興亞人就生活在這裡,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族群。由於歷史糾葛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緬甸羅興亞人和緬族關係一直都很緊張,生存空間不斷受到他們的擠壓,即使是同屬穆斯林的緬甸領國如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都不太待見羅興亞人。

關於羅興亞人的歷史由來,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羅興亞人自己的主張,他們認為自己是公元8世紀左右,來到若開區的阿拉伯商人的後裔,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羅興亞人就是土著民族,具有先天合法性;另一種是緬甸政府的的說法,羅興亞人是英國殖民者為了長期控制緬甸地區,從孟家拉國遷移過來的幫兇吉大港人,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你看緬甸現在也擺脫殖民統治了,你們羅興亞人是不是就應該哪來的回哪去。可是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實際的說服力,只是一直在充當雙方博弈的工具。

其實若開地區的緬族與少數民族一開始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仇恨完全是由後來的大英帝國帶來的,論起幹這種事情大英帝國舉世無雙。1885年英緬戰爭後,英國殖民控制了緬甸地區,由於殖民地的開發,若開地區發展的很快,於是就吸引了同屬殖民地的印度和孟加拉的穆斯林的前來。這些穆斯林和當地的穆斯林混在一起,就產生了集群效應,不可避免的擠壓了當地非穆斯林特別是緬族的生存資源。與此同時大英帝國也在不同族群及不同信仰者之間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人為的製造矛盾引起內鬥和消耗,以便於人口占極少數的英國人的統治。

日軍入侵東南亞時,日本人以同屬亞洲的身份認同,號召緬族起來驅逐英國勢力,並且武裝組建了若開愛國部隊打算讓他們與英國人開戰。而不甘被驅逐的英國人則以穆斯林為核心組建了第五縱隊,雙方針鋒相對,一度打的昏天暗地,可是交戰的對象並不涉及到英國人和日本人,而僅僅在於穆斯林和緬族之間,這是徹徹底底的內鬥,雙方的恩怨從此大大加深了。

我們知道,英國人的陸軍一向不咋地,在日本人的攻勢下他們節節敗退,這時的英國人不在戰略戰術上想應對策略,而是又開始動起歪腦筋來。他們向若開地區的穆斯林許諾,你們去狠狠的打日本人,等打跑了他們,就把孟都地區劃給你們羅興亞人建立穆斯林地區。對於如此夢寐以求的事情,穆斯林當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就跟英國人當炮灰也願意去幹。

可是勝利後,英國人迅速變臉,急迫地和緬甸主體民族和好,支持當地的若開族官員執政。這下就慘了,緬族跟羅興亞人新仇舊恨一起算,結果就導致了大批逐穆斯林被驅逐,雙方矛盾越來越大。面對英國人的背信棄義以及緬甸主體民族的冷血驅逐,羅興亞人徹底的走向了分離主義道路。

接下來的歷史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羅興亞人的生活軌跡大致有兩條主線:或是武裝鬥爭進行獨立活動而遭到緬甸政府的打壓,或是流亡出境尋找安全居住點而遭到拒絕。其中我們經常在新聞裡看到的是生活在難民營裡的羅興亞人,可是真正的人間悲劇是偷渡時死在海上的和被蛇頭殘害時丟棄在森林裡的羅興亞人。

那麼為什麼孟加拉國也不接納他們呢?

印巴分治後,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就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商量,希望把若開邦地區併入到孟加拉國(當時叫東巴基斯坦)。就實而言這的確讓人心動,但是真納還是非常清醒的,因為他明白英國人支持穆斯林在南亞次大陸獨立建國,是希望通過宗教武器來制衡緬甸和印度,而並不想看到穆斯林做大。

為了不激怒英國人和緬甸,真納明面上沒敢答應緬甸穆斯林的建議,而是私下裡給緬甸穆斯林各種支援。緬甸穆斯林從那個時候起就不斷得到孟加拉的軍火和訓練,武裝對抗緬甸政府,進行獨立和分裂活動,所以緬甸穆斯林對處於權力中心的巴基斯坦是極度的忠誠。

隨著伊斯蘭熱情的消退,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主義者主張脫離巴基斯坦,整過國家迅速分裂為支持統一的宗教勢力和支持獨立的民族主義勢力。於是由印度支持的孟加拉解放戰爭爆發,重視宗教信仰的羅興亞人幾乎都站在巴基斯坦一邊(也就在這場戰爭中他們大部分逃往到緬甸)反對孟加拉的解放。

這就是孟加拉國不肯接納羅興亞人的歷史原因,同時孟加拉國也很清楚,如果允許羅興亞人合法居留,那麼湧入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將會是超過200萬的人口規模,這對於本來人口就眾多而且極端貧窮的孟加拉國來說根本就難以招架,況且邊界地區槍支毒品氾濫加上這些人的文化素質低下,無疑會成為禍亂之源。

因此孟加拉國也是完全否定羅興亞人的身份,要求全部遣返。而顯然緬甸方面根本不認定這些人是緬甸人,兩國又不是難民條約簽署國,於是難民營地區已經不是臨時性的解決方案,很多羅興亞人把住在難民營裡當做生活常態。即便是聯合國都對這個問題束手無策。這就是羅興亞人的現狀,在轟轟烈烈的世俗化進程和宗教勢力碰撞的時候,他們由於錯誤的選擇而成了地緣博弈的無情犧牲品。


翡翠貓貓


先說說拉美黑人,黑人原居於非洲大陸,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後,為了更為快速的掠奪財富,被殖民地區需要大批的勞動力。於是落後的黑非洲在15世紀時,已經成為黑奴販子拐賣人口的基地。

到了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殖民進入了高潮時期,拉美地區泛指美國以南包括中美南美的廣大地區。由於拉美氣候炎熱潮溼,白人當時水土不服,反而黑人極為適應。殖民者針對殖民地的政策純粹是資源上的掠奪,包括礦場、橡膠、甘蔗種植園急需大批的勞動力,而黑奴由於廉價、順從並可以肆意壓榨,得到了大範圍的使用。



黑人與拉美原住民都是被殖民者壓迫的群體,雙方不存在天然的矛盾。而且在長達幾百年的雜居過程中,黑人與當地人從習俗、信仰、生活習慣已經融為一體,相互之間通婚。甚至黑人與當地土著推翻殖民統治時並肩戰鬥,可以說拉美國家的獨立也有著黑人的貢獻。

相對而言,羅興亞人的狀況則複雜的多。羅興亞人主要居住在緬甸若開邦,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孟加拉裔,從宗教信仰上,與緬甸國教小乘佛教完全不同。



據緬甸政府的說法,羅興亞人是“外來戶”,不屬於緬甸民族。羅興亞人是原大英帝國從殖民地印度(當時孟加拉屬印度)帶來,“以夷制夷”用來控制殖民緬甸的幫兇,殺害緬人,搶奪土地。還有一部分是英國殖民緬甸時,因經濟狀況好,從孟加拉一側偷渡而來。打這起,緬族和羅興亞間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到了二戰時期,日本誘惑當時緬甸領導人昂山將軍(昂山素季的父親),要將英國殖民者趕出緬甸,而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也認為是趕走英國人的好機會,於是乎投靠了日本。英國方面,則利用羅興亞人進行反制。



二戰後,緬甸獨立,奉行大緬族主義,曾經在1948年想接納羅興亞人為緬甸公民,後因很多羅興亞人文化很低,未能接收信息而錯過,機會只有一次,此後緬甸政府一直不承認羅興亞人的合法性,採取排斥態度。而羅興亞人又一直想分離出去,甚至建立分離武裝和緬政府一直對抗,雙方民眾也時有矛盾,一直不能和平相處。

可以看到,主體民族緬族與羅興亞人,從官方到民間,宿怨是長期全面存在的,因此至今緬甸不承認羅興亞人是本國民族。


百味乾坤


黑人確實在美洲做牛做馬過,羅興亞人一直是大爺。何況現在的美國黑人也不歡迎西非黑人,以及海地黑人。搶他們的工作機會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