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之喝或不喝?

葡萄酒之喝或不喝?

喝?或不喝?這是一個問題,是一個踏進葡萄酒世界便會不斷遇上的問題。

我要說的,不是舍不捨得喝掉你花了天價購買回來的拉菲古堡紅葡萄酒(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或羅曼尼康帝(DRC Romanée-Conti),而是放在你面前的那瓶葡萄酒究竟是否在合適的時候喝。我經常聽到有人在開瓶後懊惱,說酒太年輕,如果等待三兩年後才品嚐更好。

食品有保鮮期,太遲進食會變壞。不過,你又有沒有聽過哪種消費品會有成熟期?在眾多消費品之中,葡萄酒的確耐人尋味,除了有機會喝到風燭殘年的老酒,也可能遇上太過年輕,尚未合適飲用的嫩酒!

葡萄酒是農產品,在國內以一般食品的方法監管,例如指定要標示保質期。市場上,你看到的葡萄酒均會標示保質期為十年。這個“十年”是怎樣訂出來的?我真的不知道,不過,我可以對你說,市面九成以上的葡萄酒在五、六年後質量就下滑了,白葡萄酒的壽命甚至更短。只有小部分的高級葡萄酒,才會擁有如此儲存能力。如果你相信十年保質期,下肚的酒沒有多少瓶會是新鮮的。

喝得太遲質量下滑,喝得太早也一樣是個問題。葡萄酒中含有單寧,未成熟的單寧苦澀,喝得人舌頭褶皺,酒味亦未開展。

為什麼會有酒莊把尚未合適飲用的葡萄酒推到市場呢?

葡萄酒之喝或不喝?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從前的物流水平低,運輸期間舟車勞頓,脆弱的葡萄酒挨不過去,只限本銷。唯有單寧重的葡萄酒才可出口,因為單寧是非常有效的穩定劑,足可應付風急浪高的旅程。不過,單寧會隨時間逐漸成熟,同時亦會失去穩定的作用,於是酒莊未雨綢繆,未待產品成熟便急急發賣。就像香蕉農會在果皮仍是綠色的時候收割,經過運輸,去到市場的時候剛好開始成熟,果皮變成誘人的黃色。酒莊故意付運尚未成熟的葡萄酒,出自一片苦心。

葡萄酒之喝或不喝?

時移世易,今天貨運設備先進,運輸時間大大縮減,酒莊大可等待產品的單寧開始成熟才推出市面,以免令一般消費者無所適從。奈何單寧厚重、陳年能力強的葡萄酒才是佳釀的印象根深蒂固,酒莊大可漠視時代變遷,繼續以傳統方法釀酒。例如剛剛開始熱賣的波爾多2009年新釀,遇上葡萄大豐收,單寧紮實、果味封閉,好些列級酒莊明星,不等待二、三十年無法成熟。對於年輕人來說,是耐性的考驗;對於老鬼,卻是一個咀咒 ─ 她的命比我長,註定無緣一睹世紀豐收年佳釀完全成熟的美態了。

為了照顧老酒客的需要,市面愈來愈多醒酒瓶及加速氧化的小玩意。不過,拔苗助長跟自然成熟得出來的味道又怎可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