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由於近來《無數中國女人,正被瑜伽毀掉身體》、《觸目驚心!瑜伽究竟“坑害”了多少人》、《練瑜伽,早已被證明是在“自殘”》等等一系列關於“瑜伽傷害”的文章在微信網絡的刷屏發酵,攪得圈內圈外一片人心惶惶,有鑑於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在此做一下回應。

該類文章所列案例的代表性與信息的來源及其可信度,許多無從追究驗證,面對存在樣本偏誤、以偏概全,抑或缺乏確鑿證據甚至無中生有,而後全盤否定的論斷,找到對話的空間或許很困難,但仍然是要嘗試的。

所以今天我們準備好好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請大家給點耐心哦(長文預警)!

下面,我們逐條細究:

瑜伽起源於性崇拜?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認真看一下該類文章,可以發現,為加強其詆譭力度,多會將瑜伽定義為起源於印度的性崇拜,而關於這一點的澄清,我們已於上一篇文章:瑜伽起源於性崇拜?讓我們正本清源中作詳細說明與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瑜伽病”?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此類文章指出“瑜伽病”已成新病種,主要以肌肉拉傷、韌帶拉傷為主,還有關節錯位、脊椎錯位等。

難道只有瑜伽會造成此類病症?雖然我們知道瑜伽不能簡單歸為一項運動,但從體式層面而言,它與其它體育運動確有相似之處,那麼如果從運動醫學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相信是更有說服力的。

那麼何謂運動傷害呢?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中華醫師協會註冊醫師繆璞認為只要外在缺乏科學方法,內在超越自身侷限,缺少覺知,都會導致傷害。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的多是重複性的運動如跑步、激烈對抗的運動如籃球足球比賽,以及負荷量比較大的運動如舉重深蹲等。

但是,即便知道運動有潛在的受傷風險,我們畢竟還是要運動的。因為,久坐膝蓋受傷的概率,比起跑步可是要高得多呢(國際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

2015年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上的《瑜伽安全性:一項隨機對照實驗的系統回顧與多元分析》,採取隨機對照試驗Meta-分析方法,通過彙總1974年到2014年間301項瑜伽相關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瑜伽與日常保健和鍛鍊的安全水平相當。

因而,在繆璞看來,瑜伽是一個兼具平衡性和穩定性的、不容易出現問題的功能性訓練,它比較柔和,而且以自身負重為主,能夠加強關節靈活性,增強身體穩定性,以及增加核心力量。

而4月刊封面人物——國家乒乓球女隊瑜伽教練林敏在接受《瑜伽》雜誌採訪中也提到:“運動員最忌諱受傷,而瑜伽恰恰能幫助他們少受傷害。特別欣慰的是:幾乎所有經歷過瑜伽的運動員退役之後都會選擇繼續習練瑜伽。

成千上萬女性因瑜伽而受傷?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這一數據在近期刷屏文章中頻頻出現被作為論述瑜伽傷害的普遍性廣泛使用,我們從官方網站找來數據相關信息,下面我們來認真看一下它的表述: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不錯,根據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最新的數據,平均一年接到的練習瑜伽造成傷害的病例已上升到5500例。但是接下來的分析可就有點牽強了吧,按照該類文章推測受傷的總人數應該達到2750萬人,可人家美國2007年時習練瑜伽的人數也才1580萬呢

(敢情這1250萬因瑜伽受傷的人是您給變出來的?)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美國運動數據所得出的1/5000,即0.02%,這個概率本身是作為估算值,說明瑜伽受傷的概率是比較低的,約1萬人中會有兩例,卻被莫名其妙地當作準確數字使用,得出如此荒謬的結果。而且需要另外說明的是,這5500例就醫者,並沒有具體說明受傷程度,也不可全部作為重傷來看待。(麻煩轉告該類文章的作者,您犯了基本比例謬誤,要好好學學統計學哦!)

同樣在第一個英文信息源中,還提及另一些數據:在1990年至2007年,美國醫療系統接到97萬與舉重訓練有關的傷害就醫(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受傷概率大概是每一萬人中有12-15人;2007年,美國約有103000例被記錄的高爾夫球相關傷害(Consumer Products Safety Commission),受傷概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39人(相比之下,誇大瑜伽危害性不大厚道吧?!)

被瑜伽傷害的案例?

主張“瑜伽傷害論”的文章中,摘取了許多關於“瑜伽傷害”的案例,下面我們也具體看下: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經說過“強大的論點需要強大的論據。”而上面提到的文章,在標題裡拋出“瑜伽坑害人”“瑜伽是自殘”這些奪人眼球的絕對肯定的觀點之後,在文中卻幾乎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個案以及缺乏可信度的數據。

字裡行間的“有媒體報道”、“有人稱”、“調查更顯示”、“有個30多歲的修煉者”……試問這些缺乏嚴謹表述帶著模糊色彩的話語,如何能讓人信服呢?

在作推斷時,忽略樣本容量、忽略基本比率,以偏概全得出絕對論斷,這才是真正的反科學吧!

一些關於瑜伽的事實

01

Williman J.Broad與“瑜伽傷害”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談到“瑜伽傷害”,輿論上繞不開的便是 Williman J.Broad 2012年在《紐約時報》上所登出的這篇《瑜伽是怎樣摧毀你的身體的》,當時這一文章也掀起了美國關於瑜伽傷害討論的軒然大波,作者通過列舉多個因瑜伽受傷的例子,說明瑜伽的潛在風險。

但其實,這篇文章只是從作者一本關於瑜伽的著作《瑜伽的科學》(Science of Yoga)中所截取的部分內容,Broad其實是一個支持瑜伽的人,在他的書裡,除了談風險,還談了瑜伽收益,他希望瑜伽練習能夠更加科學化,避免傷害,但是在傳播的過程中,他書名的另一半——the risks and rewards(風險與回報),貌似被生吃了。

02

速成的瑜伽老師培訓

該類文章的質疑點也在於教授瑜伽的老師們,但現在國際國內關於瑜伽專業的培訓越來越多,那些說“ 越酸越好 ”“超越極限”的不專業老師不能代表全部,要看到的是專業的老師在成長也在進步。

如今200小時培訓,通常是瑜伽館和健身房對應聘瑜伽教師的最低要求,200小時是否足夠專業,能否保證安全並忠於瑜伽傳統?這一問題確實值得商榷。但當初200小時認證教師的出現,其實也正是為了防止許多照貓畫虎、投機取巧的人進入瑜伽教學圈而設的門檻。

如今隨著瑜伽機構與瑜伽老師人數的大幅上漲,關於專業與標準的問題也是瑜伽社群一直在反思探討的問題。(這個我們也有討論過:“高效”的瑜伽教培到底好不好?| Yonion名師乾貨訪談)

03

瑜伽只是追求柔韌性?

很多人一提到瑜伽就會想起各種扭曲的造型。

在瑜伽中確實很多體式都可以很好的打開韌帶,增強身體的柔韌性;但與此同時,瑜伽體式也非常注重培養肌肉的力量。

它強調的是一種柔韌與力量的相互平衡,這也是做到安全有效的拉伸要處理好的一對重要關係。

瑜伽老師Alexandria Crow:“沒有平衡力量和穩定性的無限靈活性忽視了二元性存在的必要性,如同韌帶較緊、更穩定的瑜伽學員要變得更靈活一樣,柔韌性強的學員也必須努力提高力量和穩定性。我相信瑜伽老師必須明智地教導學生,有益的靈活性和柔韌性是有限度的。”

04

瑜伽不能減肥?

Yoga Journal醫學編輯Timothy McCall 博士的總結是,除了體式練習能燃燒卡路里這個顯而易見的解釋:完整的瑜伽課程——包括體式、調息和冥想——已經被研究證實有助於減肥,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減緩壓力,幫助皮質醇水平恢復正常。為了應對壓力,皮質醇激素水平升高,不僅會刺激食慾,還會導致額外的熱量都有效地轉化成脂肪;

培養覺知感知身體內在的能力,幫助你察覺到是否已經吃飽了;

提高情商有規律地習練瑜伽,瑜伽教導人們,你不等於你的情緒,你並不總是需要出於情緒而採取行動。

促進專注,就餐時,關注食物的味道、質地和氣味,把瑜伽習練中培養的專注用到餐盤上,抵制過度飲食的誘惑……

05

瑜伽體式反科學、反人類?

該類文章指出“人體的脊柱結構,只適宜向前彎曲,並不適宜向後或向兩側彎曲, 硬彎曲會造成脊椎磨損, 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脊椎斷裂,傷及神經,造成截癱。”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這篇關於艾揚格瑜伽對於治療(背部和頸部)疼痛的研究表明,艾揚格瑜伽在減輕背部和頸部疼痛(脊柱疼痛)方面的效用是非常明顯的。

在瑜伽中,脊柱的鍛鍊是核心。拉伸、扭轉、彎曲脊柱的練習都是為了靈活脊柱,讓脊柱柔軟而有彈性,幫助恢復神經系統的活力。

又如被指責為“反人類”的頭倒立,人的頸椎是用來支撐頭部重量的,怎麼可以支撐整個軀體呢?但問題是,在一個被正確教導和練習的頭倒立中,身體的重量基本是由手肘支撐的,大部分重量不會分配給頸椎。習練者本不應在身體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盲目追求最終體式而進入。

另一方面,現代醫療機構和學術機構的介入,瑜伽與解剖學、運動醫學的結合都在推動著瑜伽朝向更科學的方向發展,而非“反科學”。

06

瑜伽就是為了高難度的體式

瑜伽習練,從來就不僅僅是體式,除了身體上的鍛鍊,瑜伽更重要的還是一種精神上的修煉,傷害往往也是因為忽略了精神上的修煉而導致的。

國際著名瑜伽老師Mark Stephens對於體式習練是這樣解釋的:“習練體式的經驗可以幫我們識別出那些限制生命的習慣性反應模式和思考模式。再深入一些,我們會發現瑜伽體式的美妙之處部分就在於每一個體式都照亮了身心之內的緊張和其他各種感受。細細觀察之下,我們能識別出不同的體式刺激了情緒和精神上的不同反應。”

擁有十年喜馬拉雅瑜伽禪修經驗,資深瑜伽老師曠雪梅曾與我們分享說:“我們應該在練習中帶入精微的認知,在體式中找到‘穩定、靜止’和‘舒適、輕鬆’,培養‘非暴力’的態度,善待自己的身體”。

而相信如果能夠帶著這樣的覺知習練,即便是簡單的體式,也是受益匪淺的了。

07

希望讀者來找茬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Excuse me? 您是開玩笑的嗎?

誰說瑜伽是自殘?讓我們來談談數據、邏輯和事實吧!

無力吐槽了,請大家評論!

也歡迎大家補充、指正以及暢所欲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