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汪曾琪

寫字總得從臨帖開始。我比較認真地臨過一個時期的帖,是在十多歲的時候,大概是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暑假。我們那裡,那樣大的孩子“過暑假”的一個主要內容便是讀古文和寫字。

一個暑假,我從祖父讀《論語》 ,每天上午寫大、小字各一張,大字寫《圭峰碑》 ,小字寫《閒邪公家傳》 ,都是祖父給我選定的。祖父認為我寫字用功,獎給了我一塊豬肝紫的端硯和十幾本舊拓的字帖: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褚河南的《聖教序》。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褚遂良《聖教序》

寫《張猛龍》。這是我父親的主意。他認為得寫寫魏碑,才能掌握好字的骨力和間架。我寫《張猛龍》,用的是一種稻草做的紙一一不是解大便用的草紙,很大,有半張報紙那樣大,質地較草紙緊密,但是表面相當粗。這種紙市面上看不到賣,不知道父親是從什麼地方買來的。用這種粗紙寫魏碑是很合適的,運筆需格外用力。

這三部帖,給我的字打了底子,尤其是《張猛龍》。到現在,從我的字裡還可以看出它的影響,結體和用筆。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張猛龍碑》

臨帖是很舒服的,可以使人得到平靜。

初中以後,我就很少有整樁的時間臨帖了。讀高中時,偶爾臨一兩張,一曝十寒。二十歲以後,讀了大學,極少臨帖。

寫字,除了臨帖,還需“讀帖”。

包世臣以為讀帖當讀真跡,石刻總是形似,失去原書精神,看不出筆意,固也。試讀《三希堂法帖•快雪時晴》,再到故宮看看原件,兩者比較,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計。看真跡,可以看出紙、墨、筆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運墨”,“紙墨相得”是從拓本上感覺不出來的。但是真跡難得看到,像《快雪時晴》、《奉橘帖》那樣的稀世國寶,故宮平常也不拿出來展覽。隔著一層玻璃,也不便揣摩諦視。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求其次,則可看看珂羅版影印的原跡。多細的珂羅版也是有網紋的,印出來的字多淺淡發灰,不如原書的沉著入紙。但是,畢竟慰情聊勝無,比石刻拓本要強得多。讀影印的《祭侄文》,才知道顏真卿的字是從二王來的,流暢瀟灑,並不都像《麻姑仙壇》那樣見稜見角的“方筆”;看《興福寺碑》 ,覺趙子昂的用筆也是很硬的,不像坊刻應酬尺牘那樣柔媚。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汪曾祺行書七言

再其次,便只好看看石刻拓本了。不過最好要舊拓。從前舊拓字帖並不很貴,逛琉璃廠,挾兩本舊帖回來,不是難事。現在可不得了了!前十年,我到一家專賣碑帖的鋪子裡,見有一部《津化閣帖》,我請售貨員拿下來看看,售貨員站著不動,只說了個價錢。他的意思我明白:你買得起嗎?我只好向他道歉:“那就不麻煩你了!”

現在比較容易得到的叢帖是北京日報出版社影印的《三希堂法帖》。乾隆本的《三希堂法帖》是濃墨烏金拓。我是不喜歡烏金拓的,太黑,且發亮。北京日報出版社用重磅銅版紙印,更顯得油墨堆浮紙面,很“暴”。而且分裝四大厚冊,很重,展玩極其不便。不過能有一套《三希堂法帖》已屬幸事,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設色蘭草

《三希堂法帖》收宋以後的字很多。對於中國書法的發展,一向有兩種對立的意見。一種以為中國的書法,一壞於顏真卿,二壞於宋四家。一種以為宋人書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宋人宗法二王,而不為二王所囿,用筆灑脫,顯出各自的個性和風格。有人一輩子寫晉人書體,及讀宋人帖,方悟用筆。我覺兩種意見都有道理。

但是,二王書如清燉雞湯,宋人書如棒棒雞。清燉雞湯是真味,但是吃慣了麻辣的川味,便覺得什麼菜都不過癮。一個人多“讀”宋人字,便會終身擺脫不開,明知趣味不高,也沒有辦法。話又說回來,現在書家中標榜寫二王的,有幾個能不越雷池一步的?即便是沈尹默,他的字也明顯地看出有米字的影響。

汪曾祺: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汪曾祺行書立軸

寫得太多了,也不好,容易“野”。寫一上午字,有一張滿意的,就很不錯了。有時一張都不好,也很彆扭。那就收起筆硯,出去遛個彎兒去。寫字本是遣興,何必自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