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如今,當你在廚房輕鬆地用著煤氣灶、電磁爐等炊具烹飪美食時,你是否還會想起上個世紀,每家每戶做飯離不開的必需品——煤球。

65歲的木春肖說起自己那段“搗煤”時光,仍免不了感慨:那指縫裡褪不去的煤球粉顏色,是對過去最好的證明。

煤球卵、煙囪煤、手工煤、蜂窩煤……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的人,總能一口氣說出好多關於煤球的趣事。這期“述說E時代的甌越鄉愁”,我們來聽聽木春肖講述屬於那個時代的“煤球記憶”。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煤球爐留存在很多溫州人的記憶裡

在溫州市區茶山街道,你若打聽“煤球肖”,幾乎人人都知道你要找的就是木春肖。從1982年開始做煤球生意,他與煤球打了30多年的交道。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木春肖分享“煤球往事”

最初,老木從城區煤票富餘的人手裡買票賣煤,生意做大後,就乾脆辦了個煤球廠,批發供煤。煤球廠生意最旺時,老木供應的煤球幾乎佔據了茶山、南白象一帶煤球市場的半壁江山。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煤球

老木回憶說,最初人們來買煤都是用來燒飯做菜的,因為蜂窩煤比煙囪煤、柴火更耐燒。而當時,煤球、煤粉和糧食一樣,都需要憑票購買。因為生產能力有限,煤球往往供不應求,顧客為購買煤球常常要排一整夜的隊,有時甚至要排上幾天幾夜。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煤球用來燒飯做菜

“許多家庭為了買煤更是全家出動,一個人排隊站累了換另一個人繼續。”老木說,那個年代,很多家庭為了買煤,會使出很多“小伎倆”:比如提前一天晚上就把籃子放在煤店門口占位,等天一亮就跑去按次序付錢、開票、提貨。“沒辦法,家裡的灶臺等著燒呢!”他說。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買煤球需要用煤球票(網絡資料圖)

但真正讓老木的“搗煤”生意迅速打開市場的,是彼時當地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的製鞋小作坊。那時的製鞋工藝剛起步,技術落後,通常一把剪刀、一把錘子、一個煤球爐,就能做皮鞋了。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連排的煤球

製鞋工場離不開老木的蜂窩煤。那幾年,老木的煤球廠門前天天是排隊等煤的人。從每年正月初四開工到臘月廿七歇業,除了颱風等惡劣天氣,老木十多年間沒有額外休息過一天。雖說錢賺了不少,可每天收工回家,他整個人也黑得跟煤球卵一樣。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煤球廠舊景

轉眼到了1997年,溫州的製鞋小作坊在市場競爭中紛紛被淘汰,倖存下來的鞋廠開始轉型升級,用上了電烤箱。而家用煤球用量也隨著新型清潔燃料的出現而迅速下降。2010年,眼看著煤球消費市場衰落,老木和妻子關閉了煤球廠。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成排的煤球

隨著煤氣灶、電磁爐等炊具逐漸進入家家戶戶替代了煤球爐,煤球漸漸離開歷史舞臺,但燒煤的時代卻在溫州人心中留下烙印。與“煤球肖”一樣,溫州市民對煤球的感情也深深嵌入了記憶,一如指縫裡那未曾褪去的煤球粉顏色。

搗煤過程

排隊買煤太過辛苦,有時還不夠燒。過去,一些家庭乾脆買煤粉自己鼓搗。溫州有句俚語“形勢大好,煤球自搗”。讓我們看看舊時煤球是怎麼搗出來的吧!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一步,堆煤灰。首先找塊平地,把收集的碎煤灰堆成一小堆。再在中間挖個大洞,準備向裡倒水用。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二步,蓋煤灰。在中間倒上適量的水,不要太多流出來。然後用鏟子把煤灰蓋上。等二十分鐘左右,讓水充分的滲透到煤灰裡。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三步, 和煤灰。用鏟子把滲透好水的煤灰拌一下。拌的時候用鏟子把大塊的煤灰拍碎。邊拍打邊調拌,把拌好的煤灰用手抓一下,抓起來感覺鬆散才可以。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四步,砸蜂窩煤。取水桶,在水桶裡裝上適量水。取出蜂窩煤機,在水桶裡沾一下水。把蜂窩煤機按壓在煤灰堆上,按實後取出。找一塊乾淨的地方把蜂窩煤按壓出來。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五步,擺蜂窩煤。把製作好的蜂窩煤擺放整齊,擺的時候要注意蜂窩煤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一層擺不開可擺兩層,第二層的蜂窩煤要放在第一層的兩個蜂窩煤中間。

溫州人的煤球記憶,那指縫間未曾褪去的顏色

第六步,曬蜂窩煤。放在太陽能曬到的地方晾曬,如果天氣好,一天時間就可曬好;如果陰天,還要多曬兩三天。這樣,曬好的蜂窩煤就可以使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