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在晚上看這本書,否則後果自負!

我一直自詡為一個資深吃貨,直到最近看到譯文紀實系列最新一本書《魚翅與花椒》,才發現自己與本書作者相比根本算不上吃貨。

本書講述的一個英國女孩扶霞·鄧洛普的中國尋味之旅,從川菜、湘菜、粵菜、閩菜、宮廷菜、淮揚菜的美食探尋,到她自己深入學習中國廚藝,從調味、刀工、火候、口感到尋找最正宗的清溪花椒,並對飲食造成的環境問題及食品安全問題進行思考,真是一部好吃又好看的書,只是友情提示,前往不要在晚上看這本書,因為書裡講述美食時太過誘人,怕你hold不住。

扶霞的中國美食之旅從香港的皮蛋挑戰開始:

“這兩瓣皮蛋好像在瞪著我,如同闖入噩夢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閃著威脅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種髒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黃不黃,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邊一圈綠幽幽的灰色,發了黴似的。整個皮蛋籠罩著一種硫磺色的光暈。”——《魚翅與花椒》

千万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否则后果自负!

皮蛋在中國人看來太小case了,當然,這也是扶霞的美食冒險的前奏,她來到成都四川大學,本來是研究少數名族的,後來卻成為研究川菜的專家,首先從敢吃開始,她從接地氣的鍋盔、擔擔麵等小吃過了花椒這關,到挑戰腦、兔頭和罌粟,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尚不敢吃兔頭,只能說佩服。

扶霞對美食的熱愛不僅僅像大多數吃貨一樣停留在吃,而是要研究為什麼好吃,怎麼做才好吃。於是,扶霞開始了自己的中餐廚藝學習之旅,剛開始喜歡去小吃店、大飯店後廚偷師,後來得朋友帶,在菜市場看到各自生猛的現殺各種動物食材,而且中國人物盡其用,幾乎不想放過這些動物身上的任何一個部位用來吃,血腥畫面與內雜全吃這可以算是食物冒險的第二關。

為了深入學習美食,扶霞進入了當地的專業廚師學校,開始專業學習。從刀工、調味到火候的掌握,扶霞很快成為一名合格的廚師。

說得這裡,我想起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對一件事物是真愛還只感興趣,扶霞的經歷告訴,所謂真愛就是你願意付出時間精力和挑戰難度去學習的事物。

千万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否则后果自负!

學習中餐,只學習技術是還不夠的,扶霞通過自己的經歷敏銳的洞察到了飲食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他跑到中國甘肅窮鄉村朋友家去過了一箇中國年,她發現食物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感的事物,是人與家鄉的聯繫,也是活人與死人之間的情感紐帶。

在成都呆幾年之後,扶霞開始她的尋味中國之旅,她在非典期間去冒著生命危險去學習湘菜,還吃了果子狸。嘗試了粵菜的奢侈。跑到福建去吃各種野生動物,跑到北京發現食物與權力的關係。

扶霞的行為又讓我想起“真愛”另外一個標準,就是始終對真愛對象抱持的反思能力,比如中餐的味精問題,中國人暴富之後奢侈浪費和吃珍惜野生動物的行為,以及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

千万不要在晚上看这本书,否则后果自负!

寫到這裡,我發現自己又在試圖拔高,但是恰好表現了我無法傳達這本書最大的價值的缺憾,就是無法傳遞這本書的趣味。

這本書的趣味有兩個,一種內容文字的有趣,這得益於扶霞外國人的身份和趣味經歷,我多次讀的時候突然笑出聲來,同時,還得益於譯者雨珈老師是一位四川妹紙,四川話的翻譯非常地道,熟悉而有趣。

另外一種有趣,就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我以前一直困惑,什麼是真正的有趣?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找到了答案,有趣就是對事物深深的熱愛以及因為熱愛做出的常人不理解的行為和散發出來的氣質。

老實說,這本書和我今年讀的其他三本外國記者的紀實文學《獨生》《長樂路》《剩女時代》相比,在深度上是不及的,但是,我被扶霞對美食的熱愛和執著所感動,讓我們明白,對於一個人來說,有趣比深度重要,熱愛才能真的幸福,尤其是個在這個功利的時代,熱愛是種稀缺和奢侈。不好意思,有點雞湯了,但是真心希望某天能煮出一碗美味的雞湯,才對得起自封的“吃貨”稱號和快200斤的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