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近幾年新能源汽車呈快速增長狀態,迅速的擴張,瘋狂拿地建廠,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10262億元人民幣,已公開的產能規劃達到2124萬輛。這一數字還在瘋狂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繁榮背後的隱憂。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得利於國家政策的強力扶持,從地方城市不限行、不限購等措施的有力引導,導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市場保有量已佔到全球總量的50%。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關於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 本次申請的230616輛新能源汽車中,有68949輛不符合補貼要求,達到總數的四成以上。

政策補貼減少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公示了《關於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 2017年,新能源汽車企業申報推廣數為230616輛,申請清算資金為96.01億元;經專家組審核,最終核定推廣數為161667輛,減去68949輛不符合補貼要求的車型,清算補助資金66.41億元。

缺乏核心技術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一些企業把更多精力放在擴張產能,完全忽略自身技術積累和破土,還有部分企業圍繞“補貼”轉,那款車型政策補貼高,就生產哪款車型,還有部分PPT造車新勢力,講故事,造概念,瘋狂圈地,產品始終不見下文。甚至有些地方城市盲目吸引新能源汽車企業落戶,為了解決當地就業率,並不考慮是否具備基本的生產條件。還有一些地方力推新能源汽車,只是為了救活當地原有的汽車產能和資源。

嚴審查補貼難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這次拒絕政策補貼的事件原因是因為一部分企業打算繞過新增的網絡審查機制,拒絕接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這也是國家首次因為未接入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而大規模的拒絕發放政策補貼。據悉, 江淮、北汽、廣汽、長城、御捷、海馬、江鈴、吉利等一線品牌,超過1000輛以上車輛申請補貼被拒。

想鑽空子沒門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早在2017年11月16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佈《關於落實企業監測平臺與國家新能源汽車監管平臺平穩對接的通知》,要求2017年之後註冊登記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上傳運行數據,接受國家監督。

其中規定非個人購買的新能源車輛、個人購買的商用車及專用車,按照國家標準要求上傳相關數據;個人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在整車車輛狀態、充電狀態、運行模式發生變化時上傳相關數據,但不包括定位數據。

為補貼願冒險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有數據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監管平臺累計僅成功註冊整車企業僅為403家,通過“平臺符合性檢測”的整車企業355家,通過“車輛符合性檢測”的車型只有5159款,與市場上空前盛世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顯然是背道而馳。由此可見,仍有大量企業無視了這一監管機制,妄圖繞過監管平臺獲取補貼。

政策敲響警鐘

行業巨震 國內超40%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遭拒

這次拒絕政策補貼車企名單歷史最多,規模之大,涉及國內知名車企,為新能源汽車敲響了警鐘,我們不禁會問,建設監管平臺的初衷主要是為了行業健康向上發展,但是,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企業和車型拒絕監管? 隨著補貼退步,國內部分動力電池廠商停工,某些新能源車企突顯債務危機等問題的發生,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或許,時間將會是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