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酸棗”不是稱縣時名稱。稱縣之前即有“酸棗”地名,《左傳》:“魯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鄭遊吉奔晉,駟馬追之,及於酸棗。”這是發現“酸棗”這個地名的最早的記載。

接著,魏文侯三十二年(公元前414年),“魏伐鄭,城酸棗”。直到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國大將蒙驁討伐魏國,攻取魏國所屬酸棗、燕、虛等二十座城池,設置東郡。這三個記載,表明酸棗先後分屬鄭國、魏國和秦國。在鄭國是都城,在魏國與“燕”、“虛”並列是一座普通的城池。來到秦國後,秦將全國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這樣,東郡的酸棗稱酸棗縣。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從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242年,中間間隔整整301年,表明設置酸棗縣以前,“酸棗”作為地名就已經存在301年了。

《水經注》記載:“昔天子建都名邦,或以河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棘名邦,故曰酸棗”。因境內酸棗樹多,酸棗成了該地一大特色,所以就取名“酸棗縣”。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從秦朝設酸棗縣,直到南北朝,酸棗都一直是獨立稱縣。公元448年(真君九年),封邱併入酸棗,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封邱自酸棗析出,復置縣。公元534年,北魏分為東、西魏,酸棗併入小黃縣。公元556年,酸棗自小黃析出,與封邱同時併入南燕縣。

隋統一中國,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開皇六年(公元586年),酸棗自南燕析出,復置酸棗縣。

(一)

今天的延津這一區域在夏商時期屬於九州中的豫州。西周時,延津境內有燕、胙、棘津。《史記》裡面曾記載姜太公在棘津被困,即此。

周武王滅商以後,把殷商王畿內的土地分為邶、鄘、衛三國,延津屬於衛國。春秋時期,在今延津境內置廩延邑,屬於鄭國。

為什麼叫廩延呢?

傳說是因為境內有虛廩堆延綿不斷而得名。廩,就是糧倉、糧食囤,虛廩堆就是假的糧食囤,沒有糧食的糧食囤。傳說前代行軍打仗,因糧草缺乏,為迷惑恐嚇敵人,士兵就積土為丘,以席圍之,一個接一個,揚言糧多,聲東擊西也。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廩延先是屬於晉,後又屬於魏。

需要說明的是,就在廩延邑、酸棗縣等名稱出現的同時,延津的名稱也出現了,只不過它僅僅是一個渡口的名稱。《水經注》雲:“河水又東,右經滑臺城北……城即故鄭廩延邑也,下有延津。”又云:“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

自秦至北宋,延津一直叫酸棗縣,其間雖有遷轉合併、區劃變革,但大致情況沒有太大變化。

(二)

延津官亭名字得來相傳,從前此處低窪十年就澇。逢有收成時,國家官員在此地收一點供院裡侍女們使用的胭脂錢。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因每當收稅時,官員多在此處停留,故取村名為“官停”,後停去“イ”字而演變為官廳,亦稱官亭。

延津“官亭”文化底蘊深厚,明代世宗為褒揚當地官員功績,曾修塔碑,親筆御書頒詔嘉獎並頒發聖旨刻在碑上。凡朝庭官員路經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行跪拜之禮,以示紀念。故因“官停”而得名。舊址現已不復存矣。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據悉“官亭”所在的榆林鄉,因當年榆樹成林而名焉。位於延津縣西部,轄榆林、夾堤、王村、東婁莊、萬全莊、老仁莊、棗園、大韓莊、小韓莊、龍王廟、沙門、大楊莊、姚莊、獲小莊、張河、西婁莊、王莊、官廳18個行政村。新(鄉)長(垣)公路過境。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官亭村,亦曾鄉鎮名之。路好水好,一步一景,低頭便是一個個地名傳說故事。古老的傳奇、傳說發源地,現實的麥田果香就是“官亭”大自然賜予這一幅畫的點睛之筆。

《豫北地名錄》載:相傳“明代宣講古丁蘭刻木處,上有寺,供刻木娘娘,祭祀者甚多。”以“孝報父母”為千古美德之垂範的刻木娘娘廟,取材木石,格局簡練,色彩素雅,可惜今亦無存焉。明張士宦有詩《望官亭》贊:“寺影人煙末,鐘聲烏路餘。不應與天接,偏復有僧居。會欲步長亭,抗懷觀古初。”

(三)

當地老人回憶說:日軍侵華時,附近百姓數千人,為躲避日軍血惺殘殺,在官亭田間迂迴周旋達3月之久。

而據考古學者論證,早在幾萬年前,就有古人在此繁衍生息,屬史前龍山文化層。後多為官家議事休憩所在。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黃河改道前,農忙季節為了搶先灌溉農田而鬧起的糾紛時常有之。清乾隆年間,朝廷與地方官員為處理解決農忙季節灌溉農田水利糾紛,以鄉鄰和睦為原則;在此協商處理好這些水利糾紛問題,就選用上壋、下壋之間設建一亭塔,一曰:地方官員官家議事休憩之所,二曰:鄉鄰在此協商處理好這些水利糾紛問題。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延津地放戲

明武宗一朝,河南大災,饑荒四起。李充嗣奏請發放錢糧賑濟,不足部分勸富戶借貸。當時災民多聚集於開封府,李充嗣令設棚施粥,經月餘,發資遣送還鄉。起初,鎮守中官廖堂投靠劉瑾,借進貢之名,百般索要,後繼者習以為常,人民苦不堪言。充嗣即直奏皇上:“近中官進貢,有古銅器、窯變盆、黃鷹、角鷹、錦雞、走狗諸物,皆借名科斂。外又有拜見銀。須知銀即侵扣驛傳快手月錢、河夫歇役之屬,無慮十餘事,苛派動數十萬。其左右用事者,又私於境內抑買雜物,擅榷商賈貨利。乞嚴行禁絕。”

因事涉武宗帝寵幸正隆的大宦官劉瑾,只是頒詔但禁下人科取而已。

延津縣廩延與官亭由來及傳奇故事

官亭村,一個王朝的背影。

千年古亭,今已空空如也。

往事悠悠。陌上花如晝,古今悲長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