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漫筆》想做奴隸,暫時做穩奴隸79—魯迅的哀嘆

我之前去紹興拜訪魯迅,想來去晚了八十多年,到那兒,也只得看了紀念館,還有早已人聲鼎沸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烏篷社戲今猶在,不見當年迅哥兒。

因為教育的影響,魯迅我就不用多介紹了,他的名作《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大家多少都是看過的,我也不多介紹了。小說總是這樣的,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我也不願意恨不得將魯迅的文章,從字到標點符號,都說出意義來。

今天我講的文章是《燈下漫筆》,這也是我最近才看到的文章。感覺與其他小說比起來,意思並不是那麼隱晦,我們只要看句面意思,就能知道魯迅想說什麼了,所以我選擇說一說這篇文章。

想來魯迅的名言,中國的封建時代,只分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也是耳熟能詳的。所以我不會光從這裡入手,而是從他之前所講的兌換鈔票開始說起。

《燈下漫筆》想做奴隸,暫時做穩奴隸79—魯迅的哀嘆

迅哥兒的那個時代,中國對金融的改造,也才起步。雖然我們中國自詡是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到了明清是白銀時代。因為從宋朝開始,老百姓就知道,紙幣這玩意兒是剝削他們最好的辦法。無論從出現紙幣的北宋,幅員遼闊的大元,還是天朝大明,都不可避免地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最苦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積蓄被神不知鬼不覺的奪走了。

有人會問:如果紙幣掠奪財富,那麼金銀銅這類貨幣呢,其實也好不到哪兒去。不說中國自古就缺乏貴金屬,單說銅幣,以前我們稱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起碼他們的時代,幣值是穩定的。而之後,朝廷會減少銅含量,超發更多的錢,而重量還是標註原來的重量,意思就是明搶。老百姓當然不傻,要麼以物易物,要麼要求對方多付錢,這就造成了物價上漲。

到了明朝,因為海外貿易的興盛,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當時朝廷是不大允許老百姓用白銀進行交易的,可老百姓不傻,白銀好用,當然用白銀。而且不是貨幣形式,而是稱重形式。這種形式雖然繁瑣,但是避免了朝廷濫發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單從這方面講,老百姓並不算實質性的奴隸,他們也會對抗奴隸主,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財富。

《燈下漫筆》想做奴隸,暫時做穩奴隸79—魯迅的哀嘆

直到清朝末年,中國還是稱重白銀時代。在甲午戰爭之後,大清才認識到,自己財政的不足。他們重新開銀行,發行紙幣,以國家信用背書,可沒多久就辛亥革命了。之後北洋政府上臺。

相信看過民國劇的朋友都知道,當時人們有一種袁大頭,是現大洋,純銀製作。但凡亂世,紙幣是最脆弱的。就像之前《白銀帝國》所說,大清不行了,錢也不值錢了。老百姓吵著要現銀,而票號只想把鈔票給他們,因為銀子才是一切,鈔票就是廢紙。

有如《燈下漫筆》所言:“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但我當一包現銀塞在懷裡,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個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

當時袁世凱要當皇帝,蔡鍔將軍起義,政府財政一吃緊,立刻停止了銀行的鈔票兌現。這讓老百姓很是生氣,但凡一家銀行,必要的就是信用,是隻要我們儲戶拿出憑證,就要無條件交錢的保證。所以當時許多人,都去到外國銀行,用外國的錢,這已經不是愛國不愛國了,而是自己國家的錢沒了用處,愛國就沒法過日子了。

《燈下漫筆》想做奴隸,暫時做穩奴隸79—魯迅的哀嘆

老百姓認可一個政府,就要認可他的鈔票

難怪迅哥兒悲嘆,人是很容易當奴隸的,而且還美滋滋的。

結合迅哥兒之後所說的,對當時的,以及古代的中國百姓而言,活著不過就為了活著。但凡國家動亂,死的最多的,就是國家精英。一旦國家精英損失殆盡,活下來的便是地痞無賴,雖說地痞無賴,經過演化,成了有錢人,還是可能變得高貴的。但最高貴的,絕對是那些統治者。不管是哪個民族,只要佔優勢,老百姓便依附過去,現在洋人來了,他們也不過是重複幾百年前做的事而已。

老百姓只想趕緊找個主子,讓國家安定下來,這樣他們也能暫時保障生命安全。至於偶爾被欺負,他們也是受得了的。畢竟自古就是要被欺負的。每一等級都可以欺負下一等級,老百姓家也會有個賤妾,用來發洩怒火,再不行還能欺負兒女。總而言之,只要是有人能欺負,大家的心態就是平衡的。真是一場悲慘的吃人盛宴。

就連那些外國人,都加入到了盛宴中,他們稱讚中國人自古的美德,覺得這也好,那也好。魯迅則說:大家要長點心,洋人所謂好,無非兩點,一來不懂中國文化的本質,二來是懂的,覺得這樣可以讓自己的地位更穩固,所以故意稱頌。

《燈下漫筆》想做奴隸,暫時做穩奴隸79—魯迅的哀嘆

魯迅的希望,是讓老百姓能當家做主,不要再被吃了,也不要再去吃別人了,大家都應該是平等的。他在最後呼籲大家能夠走出第三條路來,不要去當奴隸,“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說到這裡,魯迅想表達的結束了。在那個時代,需要那個時代的呼籲。如果從歷史現實角度來看,老百姓還是很容易變成奴隸的。為何會有國家,就是因為人是群居動物,而隨著人越來越多,衝突越來越多,就需要強大的首領,還有更多的組織人口。中國是農耕文明,一直要受到北方威脅,那自然要統一成龐大的帝國,才能更好抵抗侵略。

一旦形成這樣的形式,那百姓在國家中的地位,就是服從者。他本身並不是以人,而是以國家的一部分而存在。加上當時的技術限制,一個人並不能發揮出強大的影響力(除了皇帝)。不像現在,刷臉也能掙錢。

因為中國古代,並非是個商業國家,就算是有錢人,也必須抱團取暖,就這樣還鬥不過朝廷。只要一聲令下,沈萬三也得變窮光蛋。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中國的過去,一切都是為政府,為國家服務。朝廷能夠做的,無非是發生重大自然災害,開倉賑濟災民,修修路,修修水利。至於對老百姓,對人民的福利,哪怕是歐美那些發達國家,也是到了近代,花了幾百年才建設好的。

老百姓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也就沉默了。除非實在活不下去,立刻揭竿而起,來一場血雨腥風的“選舉”,改換朝廷。如此說來,在過去的中國,也確實只不過是做奴隸,或者換個奴隸主的歷史循環。因為幫個奴隸主,奴隸主一高興,減免些稅,給些好處,老百姓也就樂呵呵回家種地去了。

終於到了現代,無論是金融還是科技,中國都正在邁向世界。我們老百姓在新時代,終於可以選擇不當奴隸了。那需要什麼呢?就是個人能力,個人能力越高,選擇越多,選擇越多,就越自由,自由了,就可以不再當奴隸了。

利用好時代的契機,達成個人的飛躍,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最寶貴的禮物。願諸位奮鬥成功,魯迅先生一定會樂意看到,這樣美好的時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