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想做奴隶,暂时做稳奴隶79—鲁迅的哀叹

我之前去绍兴拜访鲁迅,想来去晚了八十多年,到那儿,也只得看了纪念馆,还有早已人声鼎沸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乌篷社戏今犹在,不见当年迅哥儿。

因为教育的影响,鲁迅我就不用多介绍了,他的名作《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大家多少都是看过的,我也不多介绍了。小说总是这样的,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不愿意恨不得将鲁迅的文章,从字到标点符号,都说出意义来。

今天我讲的文章是《灯下漫笔》,这也是我最近才看到的文章。感觉与其他小说比起来,意思并不是那么隐晦,我们只要看句面意思,就能知道鲁迅想说什么了,所以我选择说一说这篇文章。

想来鲁迅的名言,中国的封建时代,只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也是耳熟能详的。所以我不会光从这里入手,而是从他之前所讲的兑换钞票开始说起。

《灯下漫笔》想做奴隶,暂时做稳奴隶79—鲁迅的哀叹

迅哥儿的那个时代,中国对金融的改造,也才起步。虽然我们中国自诩是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到了明清是白银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老百姓就知道,纸币这玩意儿是剥削他们最好的办法。无论从出现纸币的北宋,幅员辽阔的大元,还是天朝大明,都不可避免地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最苦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积蓄被神不知鬼不觉的夺走了。

有人会问:如果纸币掠夺财富,那么金银铜这类货币呢,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说中国自古就缺乏贵金属,单说铜币,以前我们称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起码他们的时代,币值是稳定的。而之后,朝廷会减少铜含量,超发更多的钱,而重量还是标注原来的重量,意思就是明抢。老百姓当然不傻,要么以物易物,要么要求对方多付钱,这就造成了物价上涨。

到了明朝,因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当时朝廷是不大允许老百姓用白银进行交易的,可老百姓不傻,白银好用,当然用白银。而且不是货币形式,而是称重形式。这种形式虽然繁琐,但是避免了朝廷滥发货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单从这方面讲,老百姓并不算实质性的奴隶,他们也会对抗奴隶主,最大限度地保住自己的财富。

《灯下漫笔》想做奴隶,暂时做稳奴隶79—鲁迅的哀叹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是称重白银时代。在甲午战争之后,大清才认识到,自己财政的不足。他们重新开银行,发行纸币,以国家信用背书,可没多久就辛亥革命了。之后北洋政府上台。

相信看过民国剧的朋友都知道,当时人们有一种袁大头,是现大洋,纯银制作。但凡乱世,纸币是最脆弱的。就像之前《白银帝国》所说,大清不行了,钱也不值钱了。老百姓吵着要现银,而票号只想把钞票给他们,因为银子才是一切,钞票就是废纸。

有如《灯下漫笔》所言:“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里,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个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当时袁世凯要当皇帝,蔡锷将军起义,政府财政一吃紧,立刻停止了银行的钞票兑现。这让老百姓很是生气,但凡一家银行,必要的就是信用,是只要我们储户拿出凭证,就要无条件交钱的保证。所以当时许多人,都去到外国银行,用外国的钱,这已经不是爱国不爱国了,而是自己国家的钱没了用处,爱国就没法过日子了。

《灯下漫笔》想做奴隶,暂时做稳奴隶79—鲁迅的哀叹

老百姓认可一个政府,就要认可他的钞票

难怪迅哥儿悲叹,人是很容易当奴隶的,而且还美滋滋的。

结合迅哥儿之后所说的,对当时的,以及古代的中国百姓而言,活着不过就为了活着。但凡国家动乱,死的最多的,就是国家精英。一旦国家精英损失殆尽,活下来的便是地痞无赖,虽说地痞无赖,经过演化,成了有钱人,还是可能变得高贵的。但最高贵的,绝对是那些统治者。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占优势,老百姓便依附过去,现在洋人来了,他们也不过是重复几百年前做的事而已。

老百姓只想赶紧找个主子,让国家安定下来,这样他们也能暂时保障生命安全。至于偶尔被欺负,他们也是受得了的。毕竟自古就是要被欺负的。每一等级都可以欺负下一等级,老百姓家也会有个贱妾,用来发泄怒火,再不行还能欺负儿女。总而言之,只要是有人能欺负,大家的心态就是平衡的。真是一场悲惨的吃人盛宴。

就连那些外国人,都加入到了盛宴中,他们称赞中国人自古的美德,觉得这也好,那也好。鲁迅则说:大家要长点心,洋人所谓好,无非两点,一来不懂中国文化的本质,二来是懂的,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地位更稳固,所以故意称颂。

《灯下漫笔》想做奴隶,暂时做稳奴隶79—鲁迅的哀叹

鲁迅的希望,是让老百姓能当家做主,不要再被吃了,也不要再去吃别人了,大家都应该是平等的。他在最后呼吁大家能够走出第三条路来,不要去当奴隶,“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说到这里,鲁迅想表达的结束了。在那个时代,需要那个时代的呼吁。如果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看,老百姓还是很容易变成奴隶的。为何会有国家,就是因为人是群居动物,而随着人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多,就需要强大的首领,还有更多的组织人口。中国是农耕文明,一直要受到北方威胁,那自然要统一成庞大的帝国,才能更好抵抗侵略。

一旦形成这样的形式,那百姓在国家中的地位,就是服从者。他本身并不是以人,而是以国家的一部分而存在。加上当时的技术限制,一个人并不能发挥出强大的影响力(除了皇帝)。不像现在,刷脸也能挣钱。

因为中国古代,并非是个商业国家,就算是有钱人,也必须抱团取暖,就这样还斗不过朝廷。只要一声令下,沈万三也得变穷光蛋。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中国的过去,一切都是为政府,为国家服务。朝廷能够做的,无非是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开仓赈济灾民,修修路,修修水利。至于对老百姓,对人民的福利,哪怕是欧美那些发达国家,也是到了近代,花了几百年才建设好的。

老百姓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也就沉默了。除非实在活不下去,立刻揭竿而起,来一场血雨腥风的“选举”,改换朝廷。如此说来,在过去的中国,也确实只不过是做奴隶,或者换个奴隶主的历史循环。因为帮个奴隶主,奴隶主一高兴,减免些税,给些好处,老百姓也就乐呵呵回家种地去了。

终于到了现代,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中国都正在迈向世界。我们老百姓在新时代,终于可以选择不当奴隶了。那需要什么呢?就是个人能力,个人能力越高,选择越多,选择越多,就越自由,自由了,就可以不再当奴隶了。

利用好时代的契机,达成个人的飞跃,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愿诸位奋斗成功,鲁迅先生一定会乐意看到,这样美好的时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