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食物性淡,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性熾,熱烈如火

與人一樣,食物也有性格,或內斂、 安靜,或奔放、張揚。安靜的食物性淡,張揚的食物性熾;安靜的食物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熱烈如火。

冬日溫食,首先想到溫乾絲。一-碟五味乾絲, 絲細如縷,作料有薑絲、香菜、花生米、麻油。它平時就是溫涼茶饌,冬日吃時,稍稍顯涼,傷脾胃,細心的店家就將一碟乾絲置於一口黃銅敞口小平鍋之上,下注開水,讓熱氣裊裊上升,浸潤乾絲,食物就漸漸有了一絲溫熱。

安靜的食物性淡,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性熾,熱烈如火

熱水溫乾絲,讓乾絲不再涼。這樣吃時,添了一份雅緻、一份閒情。 當然,這樣的溫食,前提是天氣不能奇寒,如果冰天雪地,則徒然也,猶如重溫一段擱置太久的感情。溫食就是稍稍加溫, 讓食物多一份人間情感。這種情感是暖的,暖口才能既暖心又暖胃。

宋代唐庚《與舍弟飲》 詩云:“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酒有了溫度,心情也好了許多,於是便有作詩的雅興,詩隨酒溫而發。

從前我看到外祖父冬日溫酒,他將一盅酒置於青瓷大花碗中燙,熱氣浸酒,酒液散發出淡雅的清香。這種清香的玉液,在冬日與人親近,寒夜小屋,這也是飲酒的真趣。

安靜的食物性淡,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性熾,熱烈如火

溫而不熱,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與體溫相貼近,彼此接受。溫食而不改變食物的原味,是這件事情的本意或真諦。我們對食物有太多的改變, 這使食物不再是它原有的味道,失去它的真趣。 溫食不是這樣,它是讓食物的味道保留、分子結構不遭破壞,讓食物的味道在原來的基礎上大放異彩。

溫食的另一種境界,是幾個朋友圍爐吃火鍋。食材本身是涼的,放在沸水裡煮,經過沸水燙焯的食物,沾著熱氣,溫暖腸胃。若冷涼的食物有了溫度,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天南地北,海闊天高,血液也就漸漸有了溫度。

安靜的食物性淡,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性熾,熱烈如火

在寒士常出入的小酒館裡,每天有各式小人物,從食物和酒中攝取溫度。溫熱的食物,穿過腸胃,穿過心中的荒原,穿過你我之間的距離,而使手足溫熱,額頭冒著熱氣,這是最樸素本真的百姓生活。

古人圍爐做什麼?清代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說:“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遠離塵囂,吃著溫軟的美食,在寧靜而溫暖的氛圍中,白晝和紅塵中的種種煩悶煙消雲散,遁逸而空。

二百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鄭板橋的家中來了客人,主人捧出一碗炒米,倒入開水沖泡後,捧到客人面前。主人說:“天大寒,先吃一碗炒米茶,可暖手足。”這一碗炒米茶,是一道溫食,開水使食物有了溫度。

安靜的食物性淡,波瀾不驚;張揚的食物性熾,熱烈如火

假如我沒有什麼好招待你的,便捧出家中最普通的食物,衝入沸水,而使你覺得不再寒涼。

溫食,就是溫貧暖老。

摘自《北京日報》2018年2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