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生活裡有這樣一種現象:

有一些人,經常覺得自己 “對不起”別人。他們過度地反思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並長期、過度地為此感到內疚、自責。

比如在分手多年後還常常想著,“如果不是我曾經傷害了他,他現在一定過得更好吧。”

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卻反而感到更加生氣了。

“內疚”是一種含義豐富的情感,這種內疚與自責背後隱藏著一些別的東西。比如,對控制感的強烈渴望,還比如自戀。它對我們的生活發揮著複雜、豐富的功能,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聊聊“內疚”這件事。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內疚有你所不知道的好處

內疚可以維持人與人的聯結

內疚感,對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有著積極作用。內疚感使得我們在企圖傷害、欺瞞或背叛他人的時刻有了顧慮與不安,讓我們中止了這些行為;如果它們已經發生了,那麼來自內疚感的折磨也會影響我們未來的選擇。

此外,內疚是一種具有強烈的行為導向的情緒。它所帶來的不適感會讓人主動彌補過失,補償他人。我們通過彌補性的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內疚感。而這本身也有助於人和人之間聯結的存在。

內疚還是一種能帶來“控制感”的情緒

一方面,儘管在內疚中,人們感受到道德上的自責。但同時,人們也感受到,自己是施害者——這意味著自己是個有力量的人,起碼有力量傷害到別人。

比起受害者的無力、虛弱,施害者是一個更有力量感的角色,也是更多“選擇”的角色——只是做出了不夠好的選擇,而不是像受害者一樣別無選擇地承受命運的降臨。

另一方面,一個人在感到內疚時,還包含了一層心理暗示。內疚者通常會悔恨:“我當時不該那麼做/應該那樣做/應該做得更多”,而這其中也暗示著,如果當時自己做出了另外一種行為,結局就會不一樣。

在充滿了悔恨和遺憾的 “當初如果xxx,結果就會xxx”的假設中找到“自己並非什麼都做不了”、以及“自己理論上對事態的結果有影響力”的感受。

這種力量感和控制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抑鬱症患者,及那些過度低自尊的人,常常會在生活中感覺無望和失控。特別低自尊和抑鬱發作期的人,經常陷入過度自責裡,但事實上,他們首先也是從“自責”裡找回一些掌控感。

內疚還保護了我們的自我

我們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內疚,我們通過批判這種行為,也把自己與這種行動區分開來。壞的是行動,不是整體的我們自身。我們每一次內疚的自責,都是在說“我是比那個行為更好的存在”。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過度內疚可能是惡性的自戀

內疚其實也分為健康的內疚和過度的內疚,那麼,具體要如何判斷健康的內疚和過度的內疚呢?

1. 健康的內疚通常會讓人們修復自己的行為,而過度內疚則不會

前面說到,內疚感會指使人們做出彌補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彌補受害者,或是在往後類似的對象/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但自戀的內疚者可能永遠不會對過去做出彌補性的行為,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機會。

這是因為,當實際去補償之後,這反而可能會擊碎他們自戀的幻想。比如發現自己的過錯並沒有對別人造成多深的影響;或者發現自己的補償無濟於事,即使換了一種做法,事態的發展也沒有另一種可能性。

所以,即便自戀的內疚者會在內心不斷回想那段過去,會幻想事情的另一種可能,幻想自己補償對方,卻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2. 過度的內疚脫離了實際

我們感到內疚,往往是由於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確實的傷害。但自戀者的內疚經常是脫離了實際的,他們的內疚並不能具體對應到自己之前的行為上。甚至,他們能將看起來毫無關係的、他人的不幸,和自己聯繫起來。

他們過度地認為了別人的痛苦是由自己帶來的:而事實上,他們可能對別人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深刻。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3. 過度內疚的人會過於關注被傷害者

過度內疚者會長時間的、過度地去關注被自己傷害的人。甚至,在看到對方其實過得很好,或者說在他們看來像是“走出來了”時,他們還會產生出一種隱秘的失望感。

4. 過度內疚者會弱化或無視對方的責任

在健康內疚中,一個人雖然認為自己是錯得更多的那個人,但他們也很少會刻意地將對方擺在一個完全無辜的立場上。然而,過度內疚者卻會弱化,甚至無視對方在其中的錯誤和責任,將所有的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全部都是我的原因造成的。

當自戀嚴重妨礙了個體對於現實的認知時,就成為了一種惡性的自戀形式,沉浸在對過往的內疚中無法自拔。

總覺得“對不起”別人,這其實是自戀|心理學解讀:過度內疚

過度內疚者的內心隱藏著5種過於絕對的幻想。而每一種幻想都有自己的功能。

幻想1:“我是做出‘傷害’這個行為的那一方”

——這是關於主動感的幻想

幻想2:“我有能力傷害對方”

——這是關於力量感的幻想

幻想3:“我對他人的人生/命運造成了影響”

——這是關於自己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的幻想

幻想4:“我對整件事的發展是有掌控力的”

——這是關於控制感的幻想

幻想5:“我有義務在這件事中承擔全部的責任,包括對方的那部分”

——這種想法其實暗示著,自己比起對方,是更有能力、更強大的那一方。因此,這是一種關於優越感的幻想

對於我們曾經傷害的人,最好的祝福可能是:他們早已不再想起我們曾經存在過。

因為你的幸福,比你記得我要重要得多。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知我心理學》的關注,我們將給所有關注我們的粉絲獻上知識大禮包『免費心理學習精選資料包』,想領取的小夥伴們,歡迎關注並私信我們領取。

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