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

粽子,是籺(音“河”)的一種。籺是一類小吃的統稱,一般指用米粉、米粒做成的食物。比如餈粑、湯圓、清明粿、桂花丸子這一類都可以叫籺。(其他還有很多,比如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壽桃籺、糯米餈、發籺等等,但這些我都沒吃過,所以不說。)

【整篇夢話約1342字,閱讀完可能需要好幾分鐘】

籺,據記載,最早發源於廣東省西部地區。而粽子最早發源於哪裡,我還真不好說。端午節這個節日由來已久,端午吃粽子這個習俗也是從晉朝開始全國流行的。這一點共識,歷史上打虎除蛟的周處童鞋也表示舉手贊成。

理論上,大家普遍認為粽子是為了祭奠2295年前投汨(音“密”)羅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粽子投江是為了保護屈原的肉身不被魚蝦破壞。

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姑且說出我的懷疑,觀點又三。(以下推測,不接受各種形式的反對)

第一,粽子還有兩個名字,它以前主要是叫角黍,也叫筒粽。這稱呼最早是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而戰國時期的屈原同志那時還沒有出生。角黍的做法和現在的粽子不一樣,它是用茭白的葉子把黍米包成牛角的形狀,再放在竹筒裡密封烤熟的。這做法一直到了明朝的時候都是這樣,李時珍大夫也可以證明。一直到了明末清初時期,因為改用糯米為主要填充材料,才換名字叫粽子。

請問,粽子和屈原有幾毛錢關係?

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

筒粽

其二,端午節起源於百越地區,端午賽龍舟也是源於那,歷史早於屈原。百越地區主要指的是沿海的江、浙、滬、閩、兩廣、海南和越南一帶。和湖南可能是有一點兒關係,你要是咬牙堅持說端午就因此和屈原黏上了,那我也同意。(你為什麼不認為屈原是端午節吃著粽子跳的江?)

但你告訴我,為什麼有些地方端午不是祭奠屈原的?而是祭奠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我記得小時候印象中,端午是和伍子胥有關的。也不知道為什麼長大以後,你們就告訴我和屈原有關係了)

順便說一下,之所以有端午祭奠屈原這麼一說,完全是因為南朝時的文學家吳鈞說的。嗯,對,文學家...

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

其三,從常理上來說,有點不通。古人事死如生,其實對於死亡的觀念比我們現在可能還開放一點。我們現在受“科學”指導,知道人死即滅,所以後事不那麼看重。

但古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人死了,會存在另一個世界裡。所以,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那麼,照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而發明的這一觀點往下順。由此可知粽子就是一種祭品,主要功能是用來祭拜先人。古人既知人死肉身不復,而神爽存於天地。那麼何苦費心投江餵魚保護屈原肉身,還浪費本來收成就不好的糧食?祭拜供奉於排位神廟金身前不是更好嗎?好歹緬懷完以後還可以自己吃。萬一魚吃上癮了,不給粽子就鬧騰怎麼辦呢?

再扯一下,作為祭品的粽子,最終成為了一個重要節日的獨家指定食品,是經歷了怎樣的傳奇經歷?這種由祭祀用品演變成生活用品並被廣泛接受的經歷,遠不是草根逆襲就可以形容的。更何況屈原姓羋,能讓無數不姓羋的人食用作為他的專屬祭品的食物,更是非常不容易。

你可能要說,那是因為粽子好吃,所以大家都喜歡。好的,請解釋同樣作為祭品的魂瓶和五穀倉,也很漂亮精緻,而且古代時家家戶戶都有用,普遍接受度也很高。你幾時看見有人拿來當花瓶擺件了?

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

對,樓下的看法非常好。我替你說:其實哪有那麼多文化元素流傳下來,粽子前身是角黍,角黍起源於百越,而百越就是如今的兩廣越南等地,用葉子包裹食物的做法本來就很多。也許只是在晉朝時角黍流傳到全國,大家一看端午嘛,得吃點什麼意思下。這角黍長的和牛角似的,和龍舟一樣霸氣,就它了吧。

最後的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有時間的話,就在節日時陪陪家人吧。別和我一樣,一個人閒著沒事和自己抬槓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