糉子,吃的是一種情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1

兒時的時候,母親經常會給我們做各種各樣的吃的,其中就有每年必做的粽子。

在我心裡母親會做很多的東西,總能滿足以前那窮困潦倒的家庭裡渴望吃到好吃的我們。

我們那邊風俗不太一樣,因為天氣炎熱,所以端午節的時候很少有家庭做粽子吃,但過節還是很隆重的,過節意味著,我們可以吃雞肉了,這是一頓大餐啊!!!

2

做粽子的程序其實挺麻煩的,母親要提前去摘粽子葉,再一捆捆地用繩子紮好,燒開水把葉子煮熟,再撈出來。這個時候,母親就需要我們幫忙幹活了,要把葉子一張一張地清洗乾淨,然後平鋪在一個籃子上。

做粽子的米也要提前一個晚上泡好,總會看到母親用一個水桶裝上大半桶米,然後用水泡著,中間好像是需要換水的吧,記不太清楚了。第二天早上就會用一個簸箕把米撈出來瀝乾。

粽子核心的部分就是餡了。

記憶中母親調的餡都是差不多的,半肥的豬肉,加各種調味料提前一個晚上醃製好,粽子裡的豆基本都是用花生。長大後,母親開始嘗試用其他的豆了,比如紅豆,綠豆都用過。

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後,再將米加鹽什麼的調一下味道就可以開包了。

包粽子這個環節母親基本不會讓我們插手,因為包得太難看了,母親總會很嫌棄地說,你走開,包得這麼難看,又沒有多少,不用你弄。但往往,母親總會包上一個下午。

前兩年回家的時候,母親終於讓我包了,其實自己包得很醜,但是母親也只是笑笑。

3

熬粽子也是一個大工程,往往要熬上一個晚上。老家是用那種農村常見的灶臺,母親把包好的粽子全部前面那個鍋裡,加柴,生火。半夜母親要經常起來看火,看看粽子的情況。第二天起來,我們總可以吃上剛熬好的粽子,那時候總會特別的滿足。

4

其實小的時候並不是很愛吃粽子,母親包的粽子也挺大個的,我們一個人經常吃不完。

大學的時候,離家遠了,突然發現自己好想念母親包的粽子,覺得很神奇,自己以前明明不是那麼地愛吃粽子的呀。後來才發覺,其實我是想念母親的粽子的味道。因為在外地再也吃不上那種味道了。

去年冬天,母親又做粽子了,她給我快遞了幾個上來,當在外地吃上母親的粽子時,心裡覺得特別幸福和滿足。

5

時間總會不留情地流逝著,我們都已很少在家裡過節了。剛剛母親在微信發了個小視頻說,只有她一個人在家裡吃飯,要是我們在多好啊。

突然很感慨,以前過節的氣氛真的是很好的,一家人一起吃飯,越長大才越發現,我們曾經在母親的羽翼下總是很容易滿足,可是現在,我們離家確實越來越遠。

6

到了節假日,有時候還是會選擇回去看看越來越年邁的雙親,確認一下家裡一切都好。

畢竟,無論走多遠,家,還是唯一的依靠。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