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節日的滋味

現代人認為,那些對美食有著孜孜不倦追求的人,大多是熱愛生活的樂天派。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那麼我們的祖先無疑是一群無比熱愛生活的人,他們不僅熱衷於將各種食材烹製成美味可口的食物,在各種大小節慶也總少不了各式美食,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美食的滋味逐漸成為人們對節日的主要記憶。

粽子,節日的滋味

正如人們提到除夕就自然會想到餃子,提到端午,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粽子。千百年的歷史中,中國流傳著許多有關端午節、屈原與粽子的故事,但這些傳說大多是後人賦予的美好祈願。

中國最早的粽子出現於春秋時代,當時盛行以牛角祭祀天地祖先,後來漸漸有人於祭祀典禮上,以菰葉包裹黍米做成牛角狀充當祭品,人們稱之為“角黍”,這便是最早的粽子雛形。至兩漢時期,開始有了將粽子作為端午節食物的做法。


粽子,節日的滋味

東晉時期,粽子正式成為端午節時的應節食品。崇尚浮華生活的東晉貴族開始在粽子上增添新的花樣,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黍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還會摻雜各類珍禽獸肉及美味乾果,粽子的品種日益增多起來。

又過了200年,南朝梁代文人吳鈞作《續齊諧記》一書,書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由此端午節、粽子便與屈原聯繫到了一起,在日後的千百年間不斷演化出各種傳說以及民俗風情。

至隋唐、兩宋之後,經濟重心南移,華夏文明重心隨之南移,小小的一隻粽子也受到了影響,人們製作粽子漸漸不再使用北方出產的黍米,轉而使用南方的糯米,粽子也隨之有了今日的樣子。現如今,粽子的種類非常豐富,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辣粽、火腿粽,不一而足。

粽子,節日的滋味


嘉興肉粽

嘉興粽子,看而不膩,糯而不糊,甘糯可口,鹹甜適中,尤以鮮肉棕最負盛名素有“棕子之王”的美譽。嘉興肉粽誕生於明朝中葉:當時東吳西浙這一片的飲食豐富, 嘉興湖州 帶的茶食品種豐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細膩.被稱為“嘉湖細點”,而嘉興粽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直至清朝末期,在嘉興-帶,每逢過年、清明節、端午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不僅自己家人包棕子作節令食品,還作為禮品饋贈親友,甚至成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點心食品,在許多城鎮都出現了專售粽子的店鋪。

到了現代,由於嘉興肉稼滋味鮮美,且食用、攜帶十分方便,因此又受到了生活節奏日益忙碌的現代都市人的喜愛;成為可以和肯德基、麥當勞相媲美的中式快餐。每日美間, 嘉興人大多都會前往食鋪點上一-只粽子,開始一天忙碌的生活。

粽子,節日的滋味

嘉興肉粽的製作充分體現了“嘉湖細點” 中的“細“字.工藝精緻異常。首先,製作鮮肉粽的肉餡用的是肥瘦適中、去皮的豬腿肉,按橫絲紋切成長方形的小塊,然後放入盆內,加少量食鹽、白糖、味精、白酒,用手反覆拌搓,直到肉塊出現“小白泡”為止,這樣製作的肉餡素熟後不僅滋味十足,而且特別香嫩。值得提的是.製作嘉興肉棕最忌加入普油,因為醬油不僅會破壞肉餡的口感,還會掩蓋住糯米的清香。

嘉興肉粽所用的米以嘉湖一帶所產上好糯米為佳,淘米時講究淘得快、洗得淨,不可用手攬拌,如此淘洗的米,撈出之後只需稍待片刻,米中的積水便可瀝乾。隨後再將醃製肉餡的料汁倒入米中.攪拌均勻。由於淘洗的糯米吸水量少,所以料汁的滋味很容易便會浸入米中。

粽子,節日的滋味


包粽子亦有講究,首先嘉興肉粽所用粽葉一般為江西寧都、 贛州一帶所產籍葉,自明清時代便是如此,這些粽葉生長在植被豐富、雨量充沛的山林中,其葉片厚薄適中,柔韌性強,清香度高。用這樣的箬葉包粽子,既能保證粽子的外形和質量,又使粽子別具山野的清香,令人回味無窮。

包粽子時,要根據肉餡的肥瘦使用不同的手法。倘若肉肥,便不宜紮緊,鬆緊適度即可;倘若肉瘦,便須將粽子紮緊,因瘦肉熟了以後會收縮,扎得不緊的話,粽餡的肥汁會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粽子,節日的滋味

嘉興肉粽燒煮時也和一般粽子的煮法不同,不用冷水,而是以開水落鍋,這樣才能避免粽子因長時間烹煮而至味道走失。經過如此精細的工序炮製燒煮出來的肉粽,起鍋時削開箬殼,放於瓷盆內,用筷子均勻地夾成四塊,塊塊有肉,糯而不爛,吃起來鮮滋滋,油津津油而不膩,獨具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