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是好也是壞!學會“觸零模式”,SaaS創企才能走更遠

融资是好也是坏!学会“触零模式”,SaaS创企才能走更远

編者注:本文作者為Bill Boebel,Pingboard公司首席執行官。

就在前不久,Pingboard對外宣佈已經完成了一輪50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1000,其中包括紅杉資本、GoFundMe、Popsugar和Udemy等。或許大家曾經從不少科技媒體上看到過這類融資,但其實,就初創企業的這些融資輪而言,外在表現和內在實質是存在些許差別的。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的一輪融資金額,其實是250萬美元,並不是對外公佈的500萬美元。我們只是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中寫為500萬美元,因為其中有250萬美元,來自於之前一輪的可轉換票據。在這一輪中轉換成了股權,接著又額外拿到了250萬美元的全新融資。

而且,這是我們公司的第三輪250萬美元融資。第一輪,是在2014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種子輪融資,主要投資人是家人和朋友。第二輪,是在2016年。我們稱之為種子一輪,主要投資人是一些看中我們公司發展前途的天使投資人。第三輪,也就是前不久。我們稱之為種子二輪,希望能夠利用這筆資金來加快公司業務的發展速度。

對於SaaS公司創始人以及風險資本家來說,搞清楚融資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畢竟250萬美元的融資輪,與500萬美元的融資輪,在本質上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SaaS公司的融資情況究竟應該如何?

我本人也算是有經驗的創業者,創建的公司也不止一家,業餘時間還從事一些天使投資活動。因而,我發現,所謂“種子輪融資”,其實已經不再指單一的某輪融資,而是指一個持續性的階段。所有初創企業,都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就說Pingboard,我們的投資方Active Capital是一隻新興基金,來自得克薩斯州,核心領導人物是Pat Matthews和Pat Condon。早在1999年,Pat Matthews就曾經與我聯手創建過一家名為Webmail.us的公司。當時,我們的大本營是弗吉尼亞州的布萊克斯堡。後來在2007年,我們把那家公司賣給了一家名為Rackspace的公司。而Pat Condon正是Rackspace的創始人。隨後,大家就一起共事了長達七年之久。

所以說,Pingboard最近完成的這輪融資,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變相代表著二人新基金的一次啟動。該基金成立的目的,主要就是為小規模啟動融資輪提供支持。雖然我本人與二位聯合創始人已經是很熟了,但我們之所以從眾多知名基金中選擇了這隻新興基金,主要還是因為雙方觀點一致。他們對於融資戰略的看法,與我接下來在文章中要介紹的內容高度契合。

我個人希望能夠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知道究竟應該如何為處於發展早期階段的SaaS公司提供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創始人和風險資本家重新認識融資這個問題。一旦你開始將種子融資看成一個階段,而非簡單的一輪融資,那麼與之相關的所有人都將會從中受益。就像Homebrew的Hunter Walk在其文章中所說,身處SaaS這類較為成熟市場中的公司,在種子階段的任務,不僅僅是找到產品市場匹配,而是找到打造一家真正公司的正確之道。

按理說,那些處於種子階段的SaaS公司,應該以打造調速輪為自己的任務,而非火箭。眾所周知,火箭就是裝上燃料,隨即快速燃燒以便逃離重力約束。但調速輪就不一樣了,它是藉助人力和重力來儲存能量以便日後使用。火箭升空看起來是很炫酷,但其實效率很低。而調速輪利用的都是機械力,非常注重效率。

今年年初,我本來是打算按照硅谷的融資傳統,籌備公司的A輪融資的。為此,我還見了二十幾位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的合夥人,向他們介紹了Pingboard的大致發展狀況。但很顯然,硅谷的那些風險資本家,都想要投資火箭式發展的初創企業。可事實上,火箭雖然是可以帶你去月球,但同樣也會帶你飛向毀滅,而這也正是那些傳統投資者不選擇風險投資和火箭式初創企業這一陣營的原因所在。

所以,很可惜,硅谷的融資傳統並不適合我們Pingboard這類的公司。SaaS公司對於資本和發展牽引力的要求,已然決定了它需要走一條不尋常的路。或許,我們將來也會成為一家火箭式發展的企業,只是這一過程要比其他企業長一點,尚需逐步探索。好在我們對於資本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因為我們必須要從第一天開始就以收益為關注重點。但公司的經常性收益目標,並不能在一夜之間就達成。實現月度經常性收益和年度經常性收益目標,是一件相當費力的事情。它需要在一個比較長的週期中進行不斷重複,長到超出一般風險融資輪的覆蓋週期。也就是說,風險資本家所提供的資金,根本無法為整個發展週期提供充足的支持。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調速輪和火箭的對照比喻。首先,調速輪的轉速無疑是可以進行調整的。如果你不想它轉太快,如果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完全是可以暫時減速的。它不會停轉,更不會撞毀。每次想要形容我們公司的發展和運營,我都喜歡用這個比喻。

像我們這樣的SaaS公司,不需要一次性過多的資金注入。我們不需要斥巨資來籌建研發中心或進行品牌營銷,也不需要斥巨資來外聘強大的銷售團隊。與之相反,我們需要的是特定或延長週期中的小規模資本,為過程中的實驗提供資金支持就行。

這也就是,現如今大多數SaaS公司在正式進行A輪融資之前的種子階段,都希望能夠完成多幾輪小規模融資的原因所在。我個人認為,這其實恰恰是最為正確的融資戰略。現階段,我們需要更多可以真正瞭解這個問題的投資方和資金源,希望他們能夠在所投資目標企業處於研發產品和銷售宣傳等不同階段時,分別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

當然,可能有人要說:“分批斷斷續續進行小規模融資,其實挺麻煩的,我還是更加傾向於一次性完成大規模融資。在拿到全部資金支持之後,再專注發展我的業務,強大我的公司。”

說實話,持有這種觀點,我確實是可以理解的。但我還是要說,籌備一輪大規模融資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只會比我現在嘴上說說更為麻煩,絕不會更加輕鬆。更為糟糕的是,到最後給融資輪定具體金額,都是基於自己的積極幻想,或者是一種高昂的自我激勵情緒。到公司發展後期,這些高漲情緒都會出現跌落的風險。所有的融資交易條款,都是以不確定因素為基礎設立的,並不是公司最為真實的業務發展數據指標。

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人都誤以為,如果一家公司進行了多達三輪的種子融資,那就表示它沒有能力往下推進A輪融資。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當然,我必須要申明,我並不是反對公司進行A輪融資。我所反對的,只是有些人的固有錯誤想法。他們認為,風險融資輪只是每兩年或每幾年進行一次的單一事件,甚至有一種一勞永逸的意味在其中。我認為,融資還是應該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來推進。具體說來,就是應該根據你之前階段所取得的發展成果和業績表現,以及你對下一階段發展所進行的計劃來決定融資時間和規模。這種更為靈活、更為新穎的方式,能夠讓風險資本家和初創企業創始人,對公司的發展更加負責任,進而使得整個流程體系更為緊湊高效。

觸零運營模式

另外,選擇一種我們平時接觸較少的融資模式,其實也是有一定私人原因在裡面的。假如說,你現在已經造出了火箭,而且也很有信心可以去到月球,能夠保證自己所有計算的絕對準確性。但到最後,還是會出現撞毀的可能性。這時候,傳統意義上的風險資本家就會告訴你沒關係。他們會說,失敗得越快,得到的經驗就會越多,重新創業的可能性就會越大。這樣一來,你成功造出去到月球火箭的機率也就會越高。

但我們都知道,這只是風險資本家的想法。對於初創企業創始人來說,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大多數創業者會傾其所有來發展自己的公司,可以說那是他們的心血,投入了金錢,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健康,影響了家人和朋友。一旦失敗,那會是一件非常受傷的事情。遭到打擊之後,他們很可能會陷入一種懷疑一切的狀態。可是,對於風險資本家來說,就不一樣了。他們投資了很多不同的初創企業,只要其中有一家能夠成功研發出去到月球的火箭就行。但具體是哪一家,他們並不是很在乎。那也就是說,那些失敗初創企業創始人最為真實的情緒,他們也是不會在乎的。

當然,想要創建一家公司並且帶領它走向強大,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選擇。首先,就是把每一輪融資都當成公司的最後一輪融資來對待。你需要儘可能想辦法,讓公司在資金消耗完全之前順利實現盈利。就我自己而言,我所創建的那些公司當中,沒有哪一家是有“冒煙日”的。所謂“冒煙日”,就是指公司銀行賬戶上的餘額為負,導致公司要麼無法維持正常業務運營,要麼就繼續尋求外部資金支持。

我所有關於公司業務運營流程的發展戰略,均以“觸零日”作為基礎與核心。所謂“觸零日”,就是指銀行賬戶餘額為零但同時公司實現盈利的日子。這樣一來,公司既不需要走上停止運營這條路,也不需要找投資者要錢。總而言之,公司的命運和走向,完全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就我們公司而言,所採用的發展戰略就是“觸零運營規劃”,以便管理公司的各種業務。在內部高層,我們會對公司所有事務進行測算和考量,通過最為真實的數據來制定增長計劃、投資計劃和收益計劃。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證同時達到餘額為零的點以及盈利的點。那麼,可能有人要問,為什麼非要達到餘額為零這個點呢?簡單地說,為什麼非要把,在公司發展到沒錢那一步的同時實現盈利,作為一個目標來達成呢?

如果我們運營公司的計劃中,存在著一個現金緩衝區,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產生一種坐在錢上的安心感覺,從而就會無形中放緩發展速度。可如果我們運營公司的計劃中,存在著一個餘額為負的狀態,那又沒辦法繼續生存下去。所以,選擇那樣一個零界點,道理很簡單。最後,根據每個星期公司最新的發展狀況,我們會對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進行調整,以便拿到更多最為真實的一手數據。

如果公司上個星期發展順利的話,我們就會尋求更多融資,重新調整計劃,並且在接下來的發展中,繼續努力達到零界點,如此循環往復。但如果之前發展不順利,或者說公司發展速度比我們預想中要慢,那麼我們就會節約資金,保證在調整運營的同時能夠順利實現盈利。

在融資過程中,當我向風險資本家介紹這種觸零運營模式時,他們並不是很認可。而且,事實上,大多數都非常肯定地表示,如果他們決定投資我的公司,那絕對不希望我以這樣一種模式來運營公司。

他們希望我能儘快投入更多資金,努力達成已經設置好的目標,從而可以迅速推進下一輪融資。可與我而言,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自己也是一位投資人,見過太多初創企業因為沒能達成目標而陷入了財務緊縮狀態,到最後不得不以非常不佔優勢的條件作為交換來尋求更多資金支持。

很明顯,發展到這一步,風險資本家就變相掌控公司了。創始人還想繼續讓公司以自己的節奏發展,就很困難了。因此,創始人如果選擇走這樣一條風險融資之路,就必須要考慮到這層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