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SaaS 的歷史與變革

SaaS的歷史即將開始,其融入的互聯網和整個世界更廣闊的歷史卻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SaaS 的历史与变革

在我們查看任何一項現代技術時,老舊、創新、失敗、成功、泡沫、繁榮和破產總是相伴其左右。與羅馬帝國或古希臘詩歌相比,軟件的歷史短到幾乎可以忽略。

但是,在這短短的數十年間,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軟件的發展令人興奮。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年都會出現新的術語和看起來具有顛覆性的發明,不過對於今天的軟件市場來說,那些術語與發明的大多數早已過時。

在當下的世界中,大部分的公司和消費者都在應用SaaS,比如手機App或各類商業工具。如果將SaaS定義為可通過網頁瀏覽器訪問並由第三方託管的應用程序,那麼Facebook、Snapchat以及Google這些人們稱為“網站”的事物都是SaaS產品。

20世紀80和90年代,前SaaS架構的發展

分時服務在20世紀70年代仍然受到歡迎,但隨著個人電腦市場的發展,公司發現他們足以為每一個員工配備一臺具有獨立硬盤驅動器和本地應用程序的電腦。

SaaS 的历史与变革

1981年,辦公室中一臺正在被使用的IBM電腦

由於像IBM PC這樣體積更小且功能更強的計算機消除了人們對於主機巨頭和分時服務的需求。SaaS發展的浪潮就出現了,因為計算機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磁盤空間和辦公應用程序。

在80年代,第一個CRM軟件由Pat Sullivan和Mike Muhney開發出來。ACT!是一款以Rolodex數字形式呈現的DOS CRM軟件,其允許公司存儲顧客聯繫方式從而更有效地進行銷售。

其他早期的SaaS例子還有Great Plains(之後被Microsoft收購併成為了Microsoft Dynamics的一部分)和Concur。

當時的應用程序還沒有圖像化,因為不需要處理複雜的圖形或大數據,這些應用只具有簡約的基於文本的界面。而稍後在20世紀90年代,圖形化SaaS引領了時代的發展,它們成為了發展最為成功的一類SaaS產品。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繁榮

硬件處理能力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軟件複雜度,特別是對於那些擁有成百上千臺電腦的大型公司來說。個人計算機的管理系統和應用程序變得混亂,而IT團隊也被報告稱擾亂了本就惡劣的工作環境中的網絡運行效率。

技術的發展意味著操作系統的體積將變得愈發龐大,但此時的磁盤空間仍然很昂貴,公司需要一種方法在多臺電腦進行應用,而不需要佔有更多的空間。

那麼如何獲得更多的存儲空間?其實方法與20世紀60年代的方式相同,那就是將數據託管在別人的電腦上。

以前,軟件通過硬盤來提供服務,通過許可證的形式讓買方獲得某種程度的技術支持,而且只提供有限數量的更新。買方對於他們的軟件需求被重視表示安心,但是這種模式仍舊具有明顯缺點。比如,侷限性的合同、利於服務商的定價包以及在新版本出貨時服務商迫使客戶支付的高額升級費用等。

除此之外,用戶還需要支付額外的技術和維護費用。由於這種高門檻的限制,公司雖然可以從軟件中獲利,但他們往往卻無法支付起高昂的費用。

在20世紀90年代,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巨頭開始出現,比如Intacct(Sage)、NetSuite(Oracle)當然還有Salesforce。

Salesforce: 第一家真正的SaaS超級巨星

不同於Concure、Microsoft、Oracle和Lotus,Salesfo rce 從未受困於實體產品或ASP設施,其應用程序純粹經互聯網進行傳輸,並通過瀏覽器進行直接訪問。徹底的“SaaS化”給予了Salesforce一個偉大的開始,並讓其成為了最有價值的一家SaaS公司。

雖然其“沒有軟件”的口號與態度極具爭議,但在成立一年後,Salesforce的擴展已經不得不讓其員工在會議室和走廊中進行辦公,因為其8000英尺的辦公室(原來只有10名員工)已經不能容下更多的員工。

SaaS 的历史与变革

2010:無處不在的SaaS

基於Salesforce的引領,SaaS成為了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這迫使像Sage和Oracle這樣的軟件巨頭也開始提供自己的SaaS產品以應對市場競爭,同時SaaS也成為了眾多創業公司的唯一選擇,因為這些創業公司看到未來的軟件不存在於一堆硬盤或是許可證書中,而是在雲端。

IDC預計,到2018年底企業級SaaS市場的市值將從2013年的226億美元增長到508億美元。

SaaS 的历史与变革

AngelList在2017年8月份的數據庫中列出了超過12,000家SaaS初創公司,目前SaaS公司的確切數量尚不清楚,預計在9,000到12,000之間,平均估值為440萬美元。

另外一家SaaS服務商Atlassian 於 2002 年成立。成立伊始,公司創始人決定不走尋常路,不準備像其他 SaaS 公司那樣,籌建營銷團隊,去直接敲用戶的大門。

他們採取的模式是持續不斷地收購外部產品,並將之集成到已有的產品套件中。這讓該公司擁有了可以滿足一家企業全方位需求的產品系列,原有產品的用戶也就隨之而來,並在此得以擴充自己的需求。

2015 年12月,Atlassian成功上市,市值達到了近58億美元。該公司將 40% 的利潤投入研發,並作出年度保持30% 的增長規劃。

通過Work day、ServiceNow、 Atlassin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們都採用SaaS模式,但他們的立足點和切入市場的角度,則各有不同:Workday立足於創始人所熟悉的、傳統的ERP領域,只不過將之移到了線上;ServiceNow 立足點是ITSM,然後用SaaS進行升級;而Atlassian則是圍繞用戶需求,通過擴充產品線的方式來擴張。

“阻礙我們前進的並非拒絕或失敗,而是我們應對它們的方式。”Vital Voices Global Partnership公司CEO及聯合創始人阿里斯·尼爾森這樣說過。

不過,殊途同歸,Work day、ServiceNow後來也是以自己的強項為基礎,向外擴張,以滿足用戶全方位的需求。

回過頭來看Adobe的轉型,他們也是將原有的不同類型的用戶和項目(如設計師、攝影師、攝像師),成功地引導到雲時代,滿足其數字移動工作場景。

這對於今天仍沉浸在傳統軟件商業模式的企業來說,很有借鑑意義,既往的客戶當然有價值,既往的經驗和案例也不是包袱,關鍵是要將之轉型、升級到SaaS模式上來。

雲計算背景下的SaaS模式席捲全球,中國市場也不例外。

SaaS的商業化

在本文開頭,我們提到了其實像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網站其實都可以被視為SaaS產品。通過廣泛的定義劃分,目前SaaS這個術語似乎變得有些過時,但依然難以確認,其仍然說明了互聯網正在大規模地重組。

從本質上說,互聯網與SaaS沒有什麼區別,因為互聯網也是通過HTML、CSS和JavaScript的以各種形式的組合為用戶提供頁面、服務或工具等。

比如Netflix,一開始只是一家進行影碟租賃服務的公司,但如今其已經成為了眾多美國人電視與手機等終端中的一款SaaS產品。不過,像Netflix這樣的SaaS產品其實都是其網頁端應用的移植版。

由於像Node這樣的JavaScript環境的出現,以及可以在經濟高效的Amazon服務器上運行的功能強大的可訪問數據庫語言的改進,如今SaaS的開發與部署不再依賴於企業,更多的個體開發者可以參與到這一過程中。這一點從AngelList列出的SaaS創業公司數量以及成千每日在產品發現社區Product Hunt中瘋狂追尋新SaaS產品的人就可以看出。

根據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企業級SaaS整體市場規模約為250 億元,較上年增長47.9%,預計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將接近40%。

談到當下中國的SaaS行業的發展趨勢,肯耐珂薩創始人兼CEO沈健表示,目前國內的SaaS行業總體量較小,與美國相比差距甚大。

“儘管我們已經有幾個億的體量,但是與美國相比差距甚大。如果按部就班地發展,那SaaS企業很可能會錯過大好時代,因此,企業還是要加速,以他山之石攻玉,快速實現企業價值。”

為此,在傳統企業急切轉型進級,對SaaS需求重大的當下,SaaS企業對標的早已不是傳統軟件企業,而是怎樣從同類、同質企業的劇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很多人總說中國成功的商業模式是Copy To China,BAT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看到大洋彼岸的成功,不少中國ToB公司也想成為中國的Salesforce。

也許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拿來主義”的可能性,但SaaS的普及卻是在網絡基礎設施完善後的必然趨勢。這就好像春去秋來,無法阻擋,也無法逆轉。這種趨勢可能很多人意識不到,甚至可能連SaaS到底是什麼都不清楚。但現在每天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SaaS接觸。

比如過去我們寫文檔,要在電腦上安裝office辦公套件,用word撰寫文檔,保存在自己的電腦裡。而現在,我們只需要打開瀏覽器,就有各種在線文檔工具能夠代替word。它不用安裝,聯網就用,你甚至不用保存,它會自動把你的文檔保存在雲端。這就是SaaS。

SaaS從2004年進入中國,至今已經歷3個“5年”發展。從第二個5年(2009~2014年)開始,隨著雲計算基礎設施在中國的擴大,SaaS開始真正陸續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國內如今比較知名的SaaS廠商,如金蝶雲、紛享銷客、紅圈營銷、Udesk、51社保等等,都是在那段時期出現的。

也許SaaS的歷史即將開始,其融入的互聯網和整個世界更廣闊的歷史卻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