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各路英雄紛湧而起,割據天下。隨著魏、蜀、吳先後稱帝,

三足鼎立之勢一蹴而就。戰火紛爭,硝煙瀰漫,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當一代偉人的篇章畫上句點,帶走的是曾經縱橫天下的輝煌,留下的是歷史沉澱而來的思考。

華夏大地最終也沒有成為劉氏,也不是曹氏,更不論孫氏的天下。晉國默默崛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先後消滅魏、蜀二國,江東之地彷彿探囊取物。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曾經的輝煌已然不再,長江天險也難以阻擋晉國鐵騎,東吳孤立無援,最終葬國。是什麼讓曾經縱橫赤壁的江東六郡走向滅亡的?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一、吳國晚期為何不積德業?

三國之中,吳國並不是實力最強的一方,而魏國、蜀國相繼滅國,吳國成為三足之中最後的勢力,為何堅持到最後的吳國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滅國的悲劇,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孫權晚年的極端猜忌,埋下內亂禍根

孫權在早期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多次力挽狂瀾。在東吳實力較弱之時,運籌帷幄,善用人才,多次讓東吳轉危為安。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周瑜火燒曹操三十萬大軍,夷陵之戰,陸遜用計大破劉備蜀軍。而到了後期,隨著魏國,蜀國核心人物一一離世,孫權變得極端自負,並且猜疑身邊的忠臣。

寵信非人,流放良臣,後宮紛爭,嫡庶疑貳。太子之位不定,為吳國以後的動亂埋下禍根。

在“二宮之爭“時,陸遜捲入紛爭,孫權雖信任陸遜,卻讓其受讒而死。讓朝內忠臣十分心寒。

2. 朝野內鬥不休,無心治國

孫權曾說:“子弟不睦,臣不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而他自己卻也深陷內鬥的泥潭不能自拔。孫權晚年關於扶立太子一系列的決定,給本已暗河洶湧的朝廷內部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孫權在孫登病逝後,廢黜了第二任太子孫和,又將自己偏愛的魯王孫霸賜死。

最後只得立孫亮為太子。孫亮僅有十歲,無法主宰朝政。公元260年,宗室大將孫琳的反叛孫亮,廢黜並殺害了幼帝。而東吳第三位皇帝孫休也飽受權臣之苦,雖然有所政績,但在位7年就英年早逝,並未改變東吳消亡的未來。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3. 東吳末代皇帝驕淫暴虐,不理朝政

孫皓在執政前期時,撫卹人民,政治清明,被譽為令主。但很快他便變得粗暴驕盈,又好酒色。吳國謀臣薛瑩曾說:“皓暱近小人,刑罰放濫,大臣諸將,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

孫皓不斷髮動戰爭,雖然給晉國造了一定的影響,但收效甚微,卻直接導致了國庫空虛,在這種情況下,仍舊大興土木,遷都至武昌,從而民心喪盡,眾叛親離。

4. 晉國的崛起對比吳國的慘淡,逐漸落後

司馬家族在曹操的控制下隱忍待時,魏國的逐漸衰敗,給予了司馬家族大展身手的機會。司馬氏一舉滅魏、蜀兩國,建國,稱晉。司馬昭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而且善用計謀,愛惜將士,準備充分;孫皓則奢靡無度,統治殘暴,晉滅吳也是合情於理。

晉武帝籌劃剿滅吳國時,深知要想成功,水戰是重中之重。於是在改善內政、囤積糧草的同時,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公元269年,發兵二十餘萬進軍東吳。此戰,晉軍有著周密充分的準備,並且兵分多路,水陸並進。水軍在王浚的帶領下,發揮了重要作用,直指建業,晉軍一舉獲勝。

而孫皓昏庸無能,防務鬆懈,上下離心,節節失敗,最後只得投降。

二、細扒江東六郡的不積德業的表現

1. 大勢漸去,走向衰落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曹操、劉備和孫權時代的結束,宣告著三國鼎盛時期的終結。各國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皇位繼承權的角逐,吳國也不例外。公元241年,孫登,作為孫權的長子,深得父親的喜愛,但不幸因病早逝。

悲痛至極的孫權只得再立孫和為太子,但孫權心中卻又中意四子孫霸。

於是在次年封孫霸為魯王。這次的冊封,加速了東吳政權的傾蕩,朝中大臣左右離心,太子在位岌岌可危,引發了"二宮之爭“。最終,兩位皇子無一倖免,太子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無奈只得立幼子孫亮為太子,東吳從此走向衰亡。

孫權病逝後,仍為孩童的孫亮即位,政務則由舊朝大臣輔佐。同年,魏軍征討東吳,以司馬昭為總督,率大軍直指東興,史稱東興之戰。吳國以諸葛恪為帥,以少勝多大敗魏軍。

東吳此時仍有先帝孫權所遺留的實力,直到公元253年,東吳內憂外患:諸葛恪徵淮南失利,孫峻,孫綝先後掌權,而孫綝統治殘暴,排除異己,大肆殺戮,吳國的力量被進一步削弱。

緊接著,孫亮被廢,孫休即位。孫休政治清明,品德賢良,雖使東吳衰微之勢得以延緩,但並未從根本上使問題得到改善。

公元264年,東吳沒落之勢進一步惡化:孫休病逝,交趾叛離,蜀國滅亡,內外夾擊下,孫皓即位。孫皓執政前期,政績豐碩, 被譽為"令主"。

但後期,他變得驕奢淫逸,統治日漸殘暴,民不聊生,又兼不斷向晉國發動戰爭,這使得本已經虧虛的東吳雪上加霜,大量的國家資源被空耗,也未取得軍事上的進展。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2. 西陵之戰,孫吳趨於滅亡

公元272年,西陵守將步闡反叛投降。吳國陸抗派左奕、吾彥等大將討伐西陵。

晉國派軍援助內困西陵的步闡。陸抗為了在圍剿步闡的同時,可以牽制即將抵達的晉軍,從赤溪到故市高築圍牆等防禦工事。在陸抗的命令下,軍民不分晝夜,加速築圍,十分艱辛。

眾將士進諫說:"如今應趁三軍的士氣還強盛的時候,立馬攻打步闡,那麼在晉國的援軍抵達之前,我們一定已經攻佔了西陵,又為何去修建圍牆,使士兵、百姓的氣力都白白浪費。"陸抗說:"西陵佔有地利,城牆穩固,準備充分,糧草充足。

更何況西陵所有的防禦設施,器材,都是我早期在西陵任職時所打造佈置的,現在反過來攻打它,快速而輕易地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晉軍到來之時我們沒有防備,那麼我們腹背受敵,靠什麼來防禦?"

陸抗為了安撫意見不同的將士,於是集中部分兵力,強行攻城,但是並未成功,西陵城池堅固,易守難攻,見此,眾將士開始齊心修築圍牆。但陸抗軍中有一個都督俞贊,背叛投降。但是被陸抗發現,他利用俞贊向晉軍提供情報,同時連夜改變了進軍計劃以及防禦部署,

大破晉軍。西陵也最終奪回。

在西陵之戰大局獲勝後,孫皓錯誤的認為吳國完全有能力與晉國抗衡。他認為晉國雖橫掃魏國,蜀國,是因為兩國氣數已盡,並且晉國在多次戰役的消耗下國力被大大削弱,而東吳地處江東富饒之地,久無戰火,民眾生息盈然,國家實力雄厚。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他還自以為有天神相助,甚至為此求仙問卦。道子術士多為畏懼孫皓殘暴的統治而只得以

"吉。庚子年,青色的車蓋會進入洛陽。"此類話來回應吳王。但是孫皓信以為真,信心滿滿地宣稱要收復天下。這樣以來,本就殘暴的孫皓變本加厲,不理朝政,窮兵黷武,不惜傾動國力多次向晉軍發起進攻。孫皓的暴政加快了國力的損耗,也加速了孫吳的滅亡。

三、不積德業的孫吳政權最終走向終點

公元276年,晉國發展迅猛,一舉消滅吳國的計劃也已經準備充足。但是鮮卑南下侵擾晉國邊境,晉國大臣賈充認為此時伐吳並不可取,應先穩定邊界,消除隱患,再一舉消滅吳國。鮮卑的介入,直接導致了晉吳兩國戰事的延後,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公元279年,晉武帝下令討伐東吳。任賈充為大都督,以司馬伷、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浚和唐彬將軍為首,分六路大軍一舉伐吳。

晉軍聲勢浩然,銳不可當。六路大軍分別進攻吳國首都建業以及東吳的重鎮武昌、夏口和江陵。東吳依託長江建立防禦,水戰是不可避免的。在晉國滅蜀後,蜀國的水軍一併歸晉,

這使得破吳更加唾手可得。王浚和唐彬等將由蜀地順長江東下,加入戰鬥。

反觀孫吳,君臣左右離心,文臣沒有退敵的良策,武將沒有決戰的信心,君上更是無心專注眼前的戰事。孫吳的防禦體系混亂至極,不堪一擊,雖佔天險,卻沒有有效地加以利用。晉軍抓住時機,勢如破竹。吳國防線迅速崩潰。

老將VS新人:基業60年的吳國為何面對14歲的晉國毫無回手之力?

公元280年,王浚帶領的晉國水軍直抵石頭城,孫皓深知木已成舟,大勢已去,於是反綁雙手,抬著棺材到晉軍門前投降,

被晉朝封為"歸命侯"。至此,吳國滅亡,晉國一統天下。

結語

東吳依託天險長江之勢,地跨揚州、荊州、廣州、交州四大州,北至廬江郡,南通日南郡,西達交趾郡,東臨東海。坐擁江東地區富饒的物產資源,並且的江東大族如吳郡的顧氏、陸氏、朱氏和張氏,武力強宗如陽羨的周氏,吳興的沈氏,錢塘的全氏等作為孫吳政權支柱。

尤其在在孫皓統治時期,江東士族更是趨於極盛,可謂佔據天時地利人和。東吳憑藉其優勢成為三足之勢的最後一支,但政權的更迭,統治者的治國無力,再加上無止盡的窮兵黷武,東吳的國力被慢慢消耗,再加上君臣離心,使得東吳外有強敵,內政不穩,腹背受敵,最終走向滅亡。

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吸收東吳滅國的教訓,廣積德業,不再重蹈覆轍。

參考文獻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吳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