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鬼谷子》的第九章為“權篇”,權的意思是度量權衡,這一章鬼谷子主要講遊說的謀略。鬼谷子認為在與人交談時要運用權衡之術,通過與對方的交流權衡出對方的品行和想法,找到對方身上的缺點或者弱點作為遊說的突破口,從而實現自己遊說的目的。這就是遊說的關鍵之一。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遊說,就是勸說他人,而勸說他人就是在幫助他人。但是帶有修飾性的說辭,都是虛假的謊言,虛假的謊言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凡是要進行應酬和答對,必須掌握伶俐的外交辭令。凡是伶俐的外交辭令,都是不真實的言論。而要想樹立起信譽,就要光明正大, 光明正大就是為了讓他人檢驗。凡是難以啟齒的話,都是負面的議論;凡是負面的議論,都是為了誘導對方說出秘密的意圖。說奸佞的話語,就是為了用討好來顯示出忠厚誠懇;阿諛的言辭,就是用廣博顯得智慧;平庸的言辭,就是用果決顯得勇敢;憂傷的言辭,就是用權變顯得守信;平靜的言辭就是用反詰來獲取勝利。先揣摩對方的意圖,然後迎合他的慾望,就是諂媚;反覆引用華麗的辭藻,就是廣博;策劃謀略加以選擇運用,就是權變;摒棄陳見毫不遲疑的,就是果決;自己有缺陷反而指責他人的,就是反詰。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這就是鬼谷子在《權篇》的開頭所講述的:“說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佞言者,諂而幹忠;諛言者,博而幹智;平言者,決而幹勇;戚言者,權而幹信;靜言者,反而幹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鬼谷子在本章中告訴我們,要學會說好聽的話。說好聽的話會使對方的精神愉悅,有一句話就叫做:“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未來人生髮展的高度。”在我國古代,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經在臣子張思先面前說下大話,因為張思先為君為國做了重大貢獻,所以要決議讓他官拜司徒。然而過了很久張思先還是沒有被任命,但是如果當面去問皇上,就會讓皇上的面子不好看,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天他故意騎了一匹非常瘦的馬從趙匡胤面前經過,然後慌忙下馬給皇上請安。於是趙匡胤就問他:“為什麼你的馬那麼瘦?你平時沒有喂他嗎?”於是張思先說:“一天三鬥。”趙匡胤就質疑道:“吃這麼多,為什麼你的馬還這麼瘦呢?”張思先就回答說:“我只是答應了給他一天三鬥糧,但是,我實際上沒有給它吃那麼多。”趙匡胤是個聰明人,一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二天就下旨任命張思先為司徒長史。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在鬼谷子告訴我們要學會說好聽的話的同時,也在告訴我們,要警惕小人的花言巧語,有些好聽的話從居心不良的人口中說出就會變成帶刺的陷阱。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君王都是因為聽信了奸臣的阿諛奉承而將忠臣良將剷除導致國家最終的滅亡。俗話說“忠言逆耳”,而好聽的話人人都會說,但真正的對你有益的言語聽上去都不是那麼的順耳。如果我們只願意去聽信那些虛偽的奉承,而不願意去那些不中聽的話,那麼就會被那些虛假的言辭充斥耳朵,影響著我們正確的判斷。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和越國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逼上絕路,眼看就要亡國之際,越王勾踐派手下賄賂吳國大臣伯嚭,送去了大量金錢和美女。並且告訴伯嚭如果越國滅亡所有好處都是吳王一個人的,但是如果越國沒有滅亡,那麼將會記住他的大恩,並且一直給他好處。於是伯嚭在接受了越國的賄賂之後,就極力的慫恿吳王夫差答應越國的議和請求,讓越國有了喘息的機會,而最終打敗了吳國。而吳國滅亡之後,伯嚭還以為自己有功,於是去找勾踐邀功,結果勾踐對他說:“你貪財好色,出賣自己國家,還有臉來找我。”於是將他斬殺。而吳國的滅亡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奸臣的存在。

《鬼谷子》:防人之心不可無,危險通常都有著迷人的表面


所以,我們在平時也一定要保持頭腦的清醒,大部分的危害也都想言語一樣,危險的表面總是非常的迷人。有一句古話是所有人都應該記住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