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誅晁錯真的太平了嗎?

大家好,我是閒來無事聊聊歷史,今天咱們就聊聊這段歷史,說起這段歷史,不得不聊一下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又稱“七王之亂”,發生在漢景帝二年。

漢景帝劉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奪藩王勢力,聽取了晁錯的建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清君側,誅晁錯真的太平了嗎?

於是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說起吳王劉濞,參與這次叛亂的七個諸侯王中,吳王劉濞的實力是最強的。可謂國富民強,兵多將廣。

清君側,誅晁錯真的太平了嗎?


首先,吳國是大國,且最富饒。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二哥(堂兄)的長子。勇猛而工謀略,善於任用賢才,籠絡人心。

漢高祖十一年,劉濞隨劉邦征討英布,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吳王。其封地包括東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在廣陵。

這些地方極其富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前漢書•地理志》曾載:“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劉濞在自己的封地苦心經營幾十年,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致力於發展經濟,取得了國富民強,百姓安居的繁盛局面。

《史記》記載當時吳國的鼎盛:“國用富饒,能使其眾。”

《前漢紀景孝第九》中也提到吳國的富有:“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

其次,吳王劉濞資格最老,兵力最強。

七國之亂時,劉濞已62歲,是所有諸侯王中資歷最老的。且自稱擁兵50萬,加上他聯合的楚、趙、膠東、菑川、膠西、濟南等六國,兵力有80萬之眾。

七國叛亂時,劉濞諸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但當吳楚聯軍渡過淮水,打到河南時,大臣袁盎向景帝獻計:“既然七國是為晁錯而來,不如誅殺晁錯,滿足他們要求,七國不就自然退兵了嗎?”

於是,漢景帝將晁錯腰斬於市,並派人將晁錯的人頭提去見劉濞。但劉濞並未買賬,反而自稱東帝,並嗤之以鼻:“我已是東帝,還須向誰跪拜呢?”

這裡不得不提的一個吳王劉濞之子與漢景帝之間的一個插曲。

吳國始受封於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次兄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亂之時,漢高祖親征平叛。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亡被殺。當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於是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清君側,誅晁錯真的太平了嗎?


漢文帝時,吳王太子劉賢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飲酒玩樂。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後,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

後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並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於是漢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几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以為朝廷軟弱,愈發驕橫

由此可知,劉濞叛亂,其真正用意並非“誅晁錯,清君側”,而是為了一己私利,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與中央集權之間矛盾的爆發。公元前154年,劉濞兵敗身死,吳國也被朝廷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