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靈王年間(一)

1、吳、楚鴆茲之戰

周靈王二年(前570年)楚國令尹子重領兵討伐吳國,攻克鳩茲,軍至衡山,子重先行凱旋迴國,大宴慶賀。派遣部下鄧廖率領組甲車兵三百、被練步兵三千吳軍繼續侵略吳國。吳軍反攻大敗楚軍,俘獲鄧廖,楚軍只剩組甲八十、被練三百回國。三日後,吳軍討伐楚國,取去良邑駕地。楚人於是歸咎於子重,子重因此遇心病而亡。

38、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靈王年間(一)

2、晉、秦櫟之戰

周靈王十年(前562年)4月,晉悼公率領諸侯軍隊伐鄭。9月,再次伐鄭,鄭國請和。晉趙武入盟鄭伯。鄭子展出盟晉侯。雙方會於蕭魚(今河南許昌)。鄭原是楚的盟國,楚國為了救援鄭國,向秦國請求幫助。秦派庶長鮑、庶長武率軍伐晉以救鄭。鮑先攻入晉地,晉國的士魴率軍抵抗,輕視秦軍人員不多而不設防。5月,武從輔氏(今陝西大荔東)渡過黃河,與鮑夾擊晉軍,雙方在櫟地(今地不詳)交戰,晉軍大敗。


38、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靈王年間(一)


3、吳、楚庸浦之戰

晉國、楚國兩強在爭奪中原霸權的較量中難分勝負之時,崛起於長江下游流域的吳國的勢力迅速壯大,成為楚國的潛在威脅。晉國君臣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實施聯吳制楚的戰略,於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派遣逃亡在晉的楚叛臣申公巫臣赴吳,傳授吳軍排兵佈陣及使用戰車之法,使吳叛楚。此後,吳不斷西向用兵,吞併了原附屬於楚的蠻夷諸部,成為楚之東方勁敵。

周靈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亡逝,楚國服喪。吳乘機發兵侵楚。楚司馬子午,大夫養由基率軍為先鋒迎敵。身為先鋒將的養由基鑑於吳軍輕敵且疏於防備,向子午提出誘敵深入而後伏擊的建議,被子午採納。隨後,養由基率部分楚軍進擊已渡過長江的吳軍,兩軍交兵後,楚軍詐敗後撤。吳軍不審虛實,尾隨追擊至庸浦。子午指揮埋伏於該地的三處伏兵猛攻吳軍。吳軍猝遭突襲,潰敗而逃。吳公子黨被俘。楚軍獲勝,吳軍失敗。

4、秦、晉棫林之戰

櫟之戰後為了報復秦國的入侵,晉國率領諸侯軍隊伐秦。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晉悼公駐紮在邊境上,使六卿率諸侯軍隊進發。聯軍渡過涇水,到達棫林(今陝西涇陽西南),威攝秦國。秦國不肯屈服,聯軍準備發動攻擊。晉國中軍主帥荀偃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下軍主帥欒不肯聽令,擅自率部後撤。荀偃不得已,命令全軍撤退。這次戰役,晉軍無功而返。

38、周王朝(春秋時期) 周靈王年間(一)


5、吳、楚皋舟之戰 

周靈王十三年(前559)春,吳因上年在庸浦之戰中被楚擊敗,欲求晉國支持以攻楚。晉雖召集諸侯與吳會盟於向(今安徽懷遠西),而諸侯多不欲伐楚,晉更急於出兵攻秦,乃以吳不應乘楚喪而侵楚為由,拒絕吳國共同伐楚之請。楚深惡吳國聯晉,又欲雪吳軍侵擾庸浦之恨,乘晉及諸侯忙於伐秦之機,於當年秋遣令尹子囊率軍攻吳。

楚軍進至棠(今江蘇六合西北),子囊見吳軍不出應戰而回師,且親自殿後。吳軍實則示弱驕敵,並料知楚軍迴歸必經皋舟隘道,先期於此設伏以待。子囊以為吳國自知勢孤,且軍隊喪失作戰能力,遂輕敵麻痺,毫無戒備。楚軍行至皋舟隘道,吳軍突然發起攻擊,將楚軍攔腰截為兩段,使其前後不能相救,大敗楚軍,俘楚公子宜榖。子囊率殘部逃回國都,憂慮吳為楚患,病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