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周王朝(春秋时期) 周灵王年间(一)

1、吴、楚鸩兹之战

周灵王二年(前570年)楚国令尹子重领兵讨伐吴国,攻克鸠兹,军至衡山,子重先行凯旋回国,大宴庆贺。派遣部下邓廖率领组甲车兵三百、被练步兵三千吴军继续侵略吴国。吴军反攻大败楚军,俘获邓廖,楚军只剩组甲八十、被练三百回国。三日后,吴军讨伐楚国,取去良邑驾地。楚人于是归咎于子重,子重因此遇心病而亡。

38、周王朝(春秋时期) 周灵王年间(一)

2、晋、秦栎之战

周灵王十年(前562年)4月,晋悼公率领诸侯军队伐郑。9月,再次伐郑,郑国请和。晋赵武入盟郑伯。郑子展出盟晋侯。双方会于萧鱼(今河南许昌)。郑原是楚的盟国,楚国为了救援郑国,向秦国请求帮助。秦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军伐晋以救郑。鲍先攻入晋地,晋国的士鲂率军抵抗,轻视秦军人员不多而不设防。5月,武从辅氏(今陕西大荔东)渡过黄河,与鲍夹击晋军,双方在栎地(今地不详)交战,晋军大败。


38、周王朝(春秋时期) 周灵王年间(一)


3、吴、楚庸浦之战

晋国、楚国两强在争夺中原霸权的较量中难分胜负之时,崛起于长江下游流域的吴国的势力迅速壮大,成为楚国的潜在威胁。晋国君臣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实施联吴制楚的战略,于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派遣逃亡在晋的楚叛臣申公巫臣赴吴,传授吴军排兵布阵及使用战车之法,使吴叛楚。此后,吴不断西向用兵,吞并了原附属于楚的蛮夷诸部,成为楚之东方劲敌。

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秋,楚共王亡逝,楚国服丧。吴乘机发兵侵楚。楚司马子午,大夫养由基率军为先锋迎敌。身为先锋将的养由基鉴于吴军轻敌且疏于防备,向子午提出诱敌深入而后伏击的建议,被子午采纳。随后,养由基率部分楚军进击已渡过长江的吴军,两军交兵后,楚军诈败后撤。吴军不审虚实,尾随追击至庸浦。子午指挥埋伏于该地的三处伏兵猛攻吴军。吴军猝遭突袭,溃败而逃。吴公子党被俘。楚军获胜,吴军失败。

4、秦、晋棫林之战

栎之战后为了报复秦国的入侵,晋国率领诸侯军队伐秦。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驻扎在边境上,使六卿率诸侯军队进发。联军渡过泾水,到达棫林(今陕西泾阳西南),威摄秦国。秦国不肯屈服,联军准备发动攻击。晋国中军主帅荀偃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下军主帅栾不肯听令,擅自率部后撤。荀偃不得已,命令全军撤退。这次战役,晋军无功而返。

38、周王朝(春秋时期) 周灵王年间(一)


5、吴、楚皋舟之战 

周灵王十三年(前559)春,吴因上年在庸浦之战中被楚击败,欲求晋国支持以攻楚。晋虽召集诸侯与吴会盟于向(今安徽怀远西),而诸侯多不欲伐楚,晋更急于出兵攻秦,乃以吴不应乘楚丧而侵楚为由,拒绝吴国共同伐楚之请。楚深恶吴国联晋,又欲雪吴军侵扰庸浦之恨,乘晋及诸侯忙于伐秦之机,于当年秋遣令尹子囊率军攻吴。

楚军进至棠(今江苏六合西北),子囊见吴军不出应战而回师,且亲自殿后。吴军实则示弱骄敌,并料知楚军回归必经皋舟隘道,先期于此设伏以待。子囊以为吴国自知势孤,且军队丧失作战能力,遂轻敌麻痹,毫无戒备。楚军行至皋舟隘道,吴军突然发起攻击,将楚军拦腰截为两段,使其前后不能相救,大败楚军,俘楚公子宜榖。子囊率残部逃回国都,忧虑吴为楚患,病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