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時越國的重臣文種收到老友范蠡的一封信,開篇六個字就道破了此信的中心思想。范蠡認為勾踐會卸磨殺驢,所以勸文種趕緊跑。文種一看到信就稱病不上朝,開始佈局跑路的事情。但是文種慢了一步,勾踐搶在他跑路之前讓他自殺。千百年過去了,群眾眼裡的勾踐一直都是一個卸磨殺驢的小人,而文種則是因為“鳥盡弓藏”而死。事實真的如此嗎?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勾踐為什麼殺文種。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聯越擾吳政策使大量楚人湧入越國

晉國和楚國幾乎同時興起的大國,晉國為了阻止楚國的崛起,特意制訂了“聯吳制楚”的外交政策。

晉吳蜜月期的時候,晉國大力援助吳國,晉國的先進生產技術、軍事技術大大加強了吳國的實力,以至於吳國能開展大規模伐楚戰爭。當時楚國被打得非常慘,連楚王墳墓都被人扒了。

楚國為了改變現狀迅速炮製了晉國的外交方針,制定了“聯越擾吳”的外交政策。

楚越蜜月期的時候,楚國也大力支援越國,派遣大量的楚人幫助越國發展國內經濟建設。范蠡、文種這兩位越國重臣都是楚國人,《呂氏春秋》:范蠡,楚三戶人也;大夫種(文種),楚為鄰人。史書記載他們兩個人看到東南有王霸之氣(見霸兆出於東南),所以就去東南了。這個王霸之氣是什麼?很有可能是看見楚國扶持越國,認為越國會飛速發展,所以想要搭上這輛快車。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投機客,楚越蜜月期的時候可以搭上快車,但是楚越交惡的時候,他們必定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當然了,這些人也不是白送的,越國每年都要向楚國貢獻大量的玉帛子女((勾踐)春秋奉幣玉帛以貢獻(楚)焉,未嘗敢絕)。你可以把這個理解為越國向楚國繳納的保護費,而楚國回饋越國一些人才。

楚國的扶持是有效果的,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越國襲擊吳國,吳國火速班師回救,解了楚國一難。之後吳王記恨越國伐吳的事,所以率領大軍伐越。但是沒成想自己被勾踐射殺了,自此吳、越之間的矛盾愈發尖銳,新任吳王立誓伐越(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吳越結仇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楚國,首先楚國不用擔心吳國再伐楚,同時楚國還能坐山觀虎鬥,如果越國戰勝了吳國,吳國會死同時越國必定會傷殘,到時候楚國就能坐收漁翁之利。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伐吳九術”

吳越結仇之後吳王夫差夜以繼日的強軍、強國,而越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以至於率先發起伐吳之戰。吳王發動傾國之力在夫椒地區重創越軍,越王勾踐被迫向吳王求和。之後越王就成了吳王的下人,在吳國伺候了吳王三年,這才被釋放回國。

越王回國之後採納了文種的“伐吳九術”,開始臥薪嚐膽,在這裡我們要著重說一下文種的“伐吳九術”。

伐吳九術:第一術、尊天地,事鬼神;第二術、重財幣,以遺其君;

第三術、貴糴粟槁,以空其邦;第四術、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

第五術、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

第六術、遺其諛臣,使之易伐;第七術、疆其諫臣,使之自殺;

第八術、邦家富而備器;第九術、堅厲甲兵,以承其弊。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縱觀“伐吳九術”其中心思想就是弱化敵人,強化自身。如果把吳國當成主要對象,那就是“伐吳九術”。如果把越國當成主要對象,那就是“伐越九術”。越國用這九術對付吳國,那楚國又何嘗不是用這九術對付越國?

越國用金錢購買吳國的糧食,以空其邦;楚國收越國保護費,以空其邦。

越國給吳國能工巧匠,消耗其國力;楚國給越國將軍,消耗其國力。

越國養精蓄銳,以承其弊;楚國同樣也是養精蓄銳,以承其弊。

中國有句古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把越國、吳國、楚國代入其中,就會變成越國滅吳,楚國在後。楚國扶持越國很有可能就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一石二鳥”之計,通過挑起吳越矛盾讓東南兩大敵人自相殘殺,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越國滅吳後國際關係劇烈變化導致文種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勾踐用“伐吳九術”迅速強大自己,弱化敵人。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勾踐起兵伐吳,史書記載發習流(罪人)二千人,教士(士兵)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軍官)千人,這四個兵種有三個兵種很好理解,唯獨君子六千這個兵種不好理解。這個君子在這裡是指君王親近的人,但是在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稱呼,吳國稱這種人為“賢良”、齊國稱這種人為“士”。什麼國家稱這種人為君子?楚國!

史書曾記載楚沈尹戌帥都君子以濟師,沈尹戌是楚國高級將領,這裡的君子也是楚人。為什麼楚人會出現在越國?

《吳越春秋》: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戈。意思就是越國借用楚國的兵力伐吳。雖然很多人對《吳越春秋》有一些偏見,認為這本書可信度不高,但是這句話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有其他史書佐證。

《韓非子·說林下》:“越已勝吳,又索卒於荊(楚)而攻晉

”越國在滅吳之後又想借楚國兵力攻打晉國,這個又字代表什麼意思,想必不用我解釋了吧。越國在滅吳之前一定借過楚兵,越國不可能借楚兵攻打楚國,他只有可能借楚兵攻打吳國。

君子六千如果是越國人,那根本就沒必要寫明是君子,是士兵就列入教士中,是軍官就列入諸御中。不寫入士兵和諸御就恰恰證明了君子有極大可能不是越國人,結合楚國有養君子的習慣,外加上越國也有借兵的記載,我個人認為君子六千很有可能就是六千楚人。

越國滅吳之後楚國態度迅速變化,當時越國再次借兵攻打晉國。楚國高層直接說:“越國此舉並不是真心攻打晉國,而是做做樣子,讓我們以為越國並沒有什麼大損傷。實際上他們已經快殘廢了,我們應該趁機瓜分越國的戰果(吳國土地)”之後楚國攻打越國,越王勾踐勃然大怒,試圖攻打楚國。文種出來說我們已經殘廢了,所以別打了,乾脆割地吧。於是越國割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楚國),經過這一次割地越國醒悟了,楚越蜜月期一去不復返,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楚越刀兵相向的日子。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之後勾踐開始清理內奸,避免國內機密洩露。什麼人最有可能是內奸?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國內機密消息,只有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才能做到。在這個時候楚人以及親楚人士就成了首要打擊對象,提前洞悉勾踐想法的范蠡早就跑了,而跑的晚的文種就成了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如果你是勾踐,你會忍住不殺文種嗎?我估計你都忍不住不殺他。一個可能是內奸的人,你會放心的委以重任嗎?越國什麼動態楚國都瞭如指掌,楚國比勾踐還熟悉越國幾斤幾兩,沒有內奸通風報信,你信嗎?當勾踐決心清理國內親楚人士的時候文種只有兩種保命方法,一、跑路;二、與楚國劃清界限,積極反楚。但是文種都沒做,這就註定了他的命運。(ps:可能會有人認為這種行為是小肚雞腸,但我告訴你,這就是政治!統治者為了安穩統治會不惜一切代價,這一條鐵律放之四海而皆準)

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史記·卷四十》

左史倚相謂荊王曰:“夫越破吳,豪士死,銳卒盡,大甲傷。今又索卒以攻晉,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師與分吳。”荊王曰:“善。”因起師而從越。越王怒,將擊之。大夫種曰:“不可。吾豪士盡,大甲傷。我與戰,必不克。不如賂之。”乃割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韓非子·說林下》

為什麼群眾被誤導,認為文種死於“鳥盡弓藏”?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群眾因為《史記》的記載認為文種是死於“鳥盡弓藏”。但是鳥盡弓藏這件事在《左傳》、《國語》都沒有記載,可以說這件事純粹屬於司馬遷腦補的畫面,根本就沒有歷史依據。但是為什麼司馬遷腦補的這麼豐富?很簡單,漢初的時候上演了一幕屠殺功臣的歷史,劉邦和呂雉殘害功臣韓信。當時張良為了避難選擇辭官,這種行為和范蠡連夜跑路極為相似。

勾踐殺文種是因為鳥盡弓藏?不過是國際關係惡化的犧牲品罷了

把角色對比一下,張良看(范蠡)出劉邦(勾踐)不是“共富貴”的人,所以提前辭官跑路。而韓信(文種)沒能看出來,最後落得個被殺死的結局。多麼相似的畫面啊,看到這裡你認為司馬遷寫鳥盡弓藏是說勾踐,還是借古諷今,諷刺劉邦?另外當時越國北有齊國,西有楚國,正是用人之際怎麼可能會到“鳥盡”的地步?沒有鳥盡,何談弓藏?還有司馬遷對勾踐的評價十分高,司馬遷認為勾踐有大禹的影子(蓋有禹之遺烈焉),這一句評價就肯定了勾踐的能力和貢獻。勾踐雖然有一些弊病,但仍是一代霸主。看到這裡,你還認為文種是死於“鳥盡弓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