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范蠡文化研究會(中國聯會)副秘書長、安徽省范蠡文化研究會會長
現在營銷術充斥著各個行業各個角落,把自己的技術、產品乃至哲理、思想、精神等介紹給大家,使之獲得認可和追從,從而獲得一定的效益,都可以稱為營銷。
營銷術在某些領域內也稱為市場營銷,其定義是在創造、溝通、傳播和交換產品中,為顧客、客戶、合作伙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經濟價值的活動、過程和體系。主要是指營銷人員針對市場開展經營活動、銷售行為的過程。現在MBA、EMBA等經典商管課程均將市場營銷作為對管理者進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塊包含在內。
營銷術是最近幾年才火起來的詞,2013年才通過審核的。我們已經無法考察誰是最早運用市場營銷術的人,但在2500年前范蠡兩次運用包裝營銷術獲得巨大成功,完全可以說是市場營銷術中最經典的範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以求證於諸位方家。
一、反面包裝自己
1、少年范蠡的生活環境和人脈資源
大家知道,范蠡出身於貧賤,《越絕書》說他的家族“未嘗世祿”,說范蠡本人在少年時代就非常認可他所處的這些境況,於是他“飲食甘天下之無味,居則安天下之賤位。”(《越絕書》語》
有資料記載他少年時就父母雙亡,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哥嫂以務農為生,那時生產力低下,任憑你再辛苦勞作,種田仍是不能解決溫飽問題。可以說范蠡的少年時代是生活在當時楚國社會的最底層。
或許是因為機緣巧合,范蠡學成一身本領。學成了一身本領又胸懷大志的范蠡自然而然地想出來匡君治國、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但是他范蠡處在這樣的家世、生活環境中,自然是沒有人幫扶他的,因為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他人脈資源基本上是等於零。
沒有高親貴朋舉薦,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他——能夠給他一個平臺或者給他一條路,也就是說范蠡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他能靠的只有他自己,他要出仕只能是自己對自己進行包裝。
現在我們都知道包裝這個詞了,我們也都瞭解了包裝的內涵,社會上琳琅滿目的商品幾乎就沒有是不經包裝就出售的。很多內部供應商品也都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包裝。
2.范蠡的包裝細節
范蠡的那個時代還沒有包裝那個詞。他只是憑著自己的智慧做出來這事兒了而已。那麼范蠡怎麼包裝自己呢?
我們通常所說的包裝其實是正面包裝,即儘量使你想推銷出去的東西精美,能吸人眼球,引人關注,從而產生購買慾望。如果我們簡單地把正面包裝看成把商品往好的一方面包裝的話,反面包裝則相反,是把要推銷出去的商品往不好的方面包裝。
但是范蠡對自己的包裝卻是徹底的反面包裝,但他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把自己推銷出去,從而一展雄才抱負,實現人生夢想。
范蠡為什麼要對自己進行反面包裝呢?原因很簡單,正面包裝需要大量的財力和人力,范蠡當時即沒有錢也沒有人,是無法對自己進行正面包裝的。
那麼范蠡是如何對自己進行反面包裝的呢?我們從幾部史書典籍的字裡行間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史記-正義》說范蠡“佯狂、倜儻、負俗”,《越絕書》說他:一時一醒,時人以為愚。《吳越春秋》乾脆就給他起了個“範瘋子”的綽號,說他是“楚國狂人,生有此病。”
我們由此可以想像到當時的范蠡為了能夠找到的知遇之人所採取的一系列辦法:說話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說人摸不著頭腦,做事與世俗常人總是格格不入,一會兒讓他感覺他很有智慧一會兒又讓他感覺他很二百五,他又是那樣的率真無忌任情使性,不怕別人的閒言碎語......
泯泯然和眾人一樣時,自然不會有人關注處在那個階層的范蠡,但范蠡這樣標新立異很快就受到了眾多人的關注,於是范蠡成了“名人”。
3.“三顧茅廬“原來是跟范蠡學的
名人”范蠡成功地引起了他當時的地方官、同樣是胸懷大志的青年宛城令文種大人的注意,文種別有慧眼,能夠識英雄於未時,一見范蠡就感覺這個青年與眾不同是個人才是個賢士,他忙上前給范蠡施禮,並讓隨從呈上自己的名帖給范蠡。
范蠡身在宛城早知宛城令文種的賢名,知道自己的伯樂來了,但他仍然小心謹慎地再次試探這個文種是否是否真是自己的伯樂,是否真是那個能夠給自己提供一展大才的人,他是否真是自己的菜......
父母官給自己施禮,那範瘋子竟然洋洋不採,揚長而去。
文種認為“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自己親自出馬,四馬高車前呼後擁地到范蠡家去拜訪范蠡,范蠡這次更是把他的所謂的“瘋子”勁發揮得淋漓盡致,“立狗竇而吠之”,范蠡竟然蹲在狗洞旁邊對著文種學狗叫。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文種兩次求見范蠡,范蠡不見他。這依然是范蠡包裝自己的一部分。我個人這樣理解:這並不能簡單歸結為范蠡對文種的考驗,說是范蠡對自身的鄭重和耐心的檢驗彷彿更為確切一些,是他自己不肯輕身事人的表現。
如果文種只是個沽名釣譽的人,這兩次求見已經對外界展示了他的“求賢若渴”,那麼他就不必再來了。尤其是第二次,文種那樣的張揚顯擺,卻是的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作派,范蠡無法確定文種是自己擺譜還是真為了表示對自己的重視。如果文種是那樣好張揚的膚淺的人,范蠡接受他的邀請恐怕也難成大事,那樣還不如再待時機的好,如果時運不濟就終老林泉吧。如果文種真是他范蠡的伯樂,那麼他肯定還會來第三次的。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之待賈者也。”
學成的文武技藝,並不是任誰我們都可以為他效力的。待價而賈的那種鄭重和耐心是日後成大事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種也是一個大賢,吃了兩次閉門羹,這才就明白了范蠡的用意,第三次這才以私訪的形式便裝去敲范蠡家的門。
這時候,范蠡才以真面目相見,用《越絕書》上的原話是“蠡修衣冠,有頃而出。進退揖讓,君子之容。”
到這個時候,范蠡對自己的包裝才算是全部結束大功告成,兩位知己“終日而語,疾陳霸王之道。”於是成為莫逆之交,決定“胡越相從”。中國春秋末期從知難而上到愈挫愈強最終無堅不摧的“種蠡組合”初步形成。
范蠡通過他對自我的反面包裝取得了非常的成效,開始自己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到後漢諸葛亮高臥南陽,必須得劉先主請三次才出山,三顧茅廬正是師從范蠡而來。
二、正面包裝西施
二十餘年以後,越吳交戰,越國失敗,越王勾踐接受范蠡無條件投降再圖復仇的建議,對吳國稱臣納貢,范蠡還陪著越王勾踐夫婦一起去吳國做了三年的奴隸。回國後已經是越國的相國兼上將軍范蠡,為了麻痺吳國以達到越國生聚、養兵、復仇的目的,帶領越國君臣一起逐一實施文種所獻的“滅吳九術”。其中一術就是美人計,越國要獻美人給吳王。
美人要美,怎麼是美?怎麼個美法?送過去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這是個大問題,包裝就顯得必不可少。相國范蠡主持這個“局”,他怎麼對從越國挑選出來的美女進行包裝呢?
現在的范蠡和二十年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時的范蠡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可說是身上沒兜兜裡沒錢,口袋裡比臉上都乾淨。現在的范蠡掌握著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大權,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他將會怎麼包裝呢?
與包裝他自己相反,范蠡使用的是正面包裝術。具體可分為四個部分:
1、西施不是凡人也不是神仙
美女西施要與眾不同,美女西施不能只是美女。大家試想,如果只是美女你能把她誇到哪兒去?由於視角觀點等不同,你說是美女別人看了也許會不以為然。怎麼讓大家都認知西施是美女,很重要的第一條就是西施不是凡人,那麼不是凡人是神仙嗎?如果范蠡直接把西施包裝成神仙仙女一類那就落了俗套了,西施不是凡人也不是神仙。是什麼?
西施是一個寶珠精靈附體在荷花仙子身上下凡的,寶珠是嫦娥仙子的掌上明珠,是嫦娥愛不釋手的靈珠子,荷花仙子貪戀若耶溪溪水好偷偷下凡......這些,很自然地讓人想到美女西施是珠光寶氣、雍容華貴的。
你看這故事編的?不服不行啊。一下子就讓很多人信以為真實,到現在西施的家鄉依然流傳著這個神話傳說。而且逐步添枝加葉,越來越圓滿。
2、西施能沉魚,因為沉魚是浣紗最好的情節延續
西施家住若耶溪旁施家村的西頭,他父親只是一個樵夫,屬於貧民階層,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西施自然要幫父母大人做工,十來歲的她所能做的自然是洗衣服。
可是洗衣服這事兒,到西施那兒怎麼就成了浣紗了呢?這自然也是范蠡對西施包裝的內容之一。
大家要理解這一點:洗衣服是貧民家的事,因為他們穿的是粗布衣服,哪有什麼綾羅綢紗呢?西施家是貧民家庭,父親砍柴母親種地,自然也是粗布衣服居多,哪有什麼紗可用來替換浣洗呢?
因為西施是美女啊。美女怎麼去浣洗打滿補丁的粗布破爛衣服,這不是豈有此理嗎?簡直是對美女的褻瀆嘛。所以西施必須得浣紗。
單單地浣紗彷彿還不能詮釋西施的美,范蠡或者是范蠡團隊腦洞大開,創造性地設計出“沉魚”的概念。說西施在溪邊浣紗,河中的魚兒一瞥見她的驚豔於她的絕世容顏竟然忘記了游泳,沉到水下去了。
現代人具備的科學常識已經讓我們知道,沉魚是一件非常離譜的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現在人依然信服著沉魚之美,這就要歸功於范蠡的包裝術了。
浣紗的西施怎麼才最美呢?說”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說”小夥伴們都驚呆了“,顯得不夠客觀,浣紗之美最好的體現只能是沉魚、浣紗之美的最好的延續也只能是沉魚。
沉魚,這個針對西施的發明是多麼地偉大!二千五百年後的我們依然是深受其教益。
3、霧裡看花似的美人經濟
美女西施和鄭旦被選中了,她要在越王宮接受三年的宮廷禮儀和歌舞培訓,培訓成功後將被送往吳國,肩負著國家和人民安危的重任。由於先前包裝出色、廣告做得好,在從諸暨苧蘿村到越王宮的路上,每到一村鎮,總是聚焦著大批想一賭美人風姿的人,這位後來的商聖、當時的市場營銷天才范蠡又開始了他霧裡看花似的包裝.
范蠡令人築起三層樓高的高臺,臺下劃好界圈,又讓軍士各處宣傳,說西施鄭旦如何如何漂亮,有願意看美女的來這兒,投一個錢幣在界圈外面排好隊,馬上就可以看到。一時間人山人海都想一睹為快。
范蠡令西施鄭旦在臺上走幾圈貓步,做幾個模特動作,就算結束了。
常言道:“遠看一朵花。”又云,“距離產生美。”正是模糊效應的原因,大家越是看不清楚越是感覺西施鄭旦有出乎意料之外的美麗,紛紛感覺不過癮,於是爭相宣傳,這樣,西施鄭旦的豔名就更響了。
范蠡的這一次包裝,開闢了美人經濟的先河,不僅為西施鄭旦拉了很多粉絲,強化了宣傳效果,同時這了應該是他第一次做生意,這是做為商人的范蠡所撈取的人生第一桶金,雖然范蠡把這些錢全部上繳國庫用作了興越滅吳的事業,這件事對他滅吳功成後堅決捨棄一切去做生意關聯很大,因為這個使他積累做生意的寶貴經驗和堅定信心。
4、並非監守自盜,其實戀愛也是一種包裝
這段故事還有這麼一個傳說,說在范蠡訪得西施請她出山時,西施就對范蠡產生了愛情,西施鄭旦在越王宮學習歌舞的三年時間裡,兩人的感情發展到如膠似漆的戀人關係。什麼有人說范蠡監守自盜,早就和西施偷嚐了禁果,在范蠡送西施入吳經過浙江嘉興北的時候,西施生下了一個女孩,范蠡西施二人對這個女嬰難捨難分,對孩子說了一天的話才慧劍斬情絲,說這就是後來嘉興著名的景點“語兒亭”了。
這個玩笑開的有點大了啊!當然這也是范蠡廣告包裝的後期效應,西施是大美人,范蠡是大英雄,英雄美女嘛,有事沒事大家都希望他們發生一點事,畢竟成人之美是人生德事。但是我個人感覺這事是絕對不可能的。
其一,范蠡初次見到西施時,西施最多十三歲,而范蠡那時已經四十多歲頭了,這種一見鍾情是不太現實的。
其二,說范蠡監守自盜,我們仔細審察范蠡的志向和作為,也是絕無可能的。范蠡有在楚國被迫裝瘋賣傻的痛苦經歷;有進入越國後十二年不被任用不得不“退遊楚越之間”的冷板凳待遇;有在吳國三年作奴僕的苦難魔練,身負越國和自身生死大仇的范蠡竟然如世間尋常兒女那樣戡不破情關、控制不了情慾,我是無論如何不相信的。
其三,范蠡當時應該是四十五歲左右,那時人均壽命短,四十五歲的范蠡已經是個老人,越國美女眾多,以范蠡當時的身份可以說是要誰就是誰,即使西施之美遠超其他人,以范蠡之智怎麼也不會做出這樣混帳的事情來,那會有亡國滅種之禍的,會使他們前期的付出和屈辱一次性付諸東流水。
類似的例證還能找出很多,可以肯定地說範西二人三年多的相處產生感情是有可能的,但若說在西施入吳前二人就暗渡陳倉則是不可能的。
那麼這些傳說是怎麼形成的呢?
個人認為,這或許也是范蠡的一種包裝。范蠡當時已經是越國公認的美男子大英雄,幾乎是集中了一切男人應有優點。連他都愛上了西施,這不更加說明了西施之美是不必言喻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