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海外經濟拖累或仍處“上半場”,中國轉為向內部改革要紅利

在全球央行放水、全面防疫的背景下,海內外證券市場企穩反彈,中國戰“疫”率先迎來曙光,國內疫後經濟重建箭在弦上。在經濟恢復、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哪些市場機遇和挑戰?

同花順專家團邀請了多家機構各行業的首席分析師,攜手打造大型專題《疫後經濟重建的機遇》,力求幫各位投資者把握經濟恢復的走勢,指明後市方向。本期為該專題第一期——宏觀篇

嘉賓簡介:王涵,美國華盛頓(聖路易)大學理學碩士、博士,興業證券董事總經理、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金融40人青年論壇會員、中國保險保障基金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會員。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嘉賓核心觀點:

1、雖然隨著海外各國推出的大規模貨幣、財政紓困政策,市場恐慌情緒得到部分緩解,但也帶來了風險累積,接下來海外各經濟體的衰退或難以避免。

2、目前大部分歐美國家出行強度普遍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5%左右,企業經營活動也進而受到衝擊,疫情對海外經濟的拖累可能仍處於“上半場”。

3、研究國內外類似突發公共事件,發現重建所需投入的資金通常約為災害中經濟損失的1.5-4倍,相較於海外,我國的政策對沖空間是充足的。

訪談詳細內容:

1、國內戰疫迎來曙光,國外疫情仍在蔓延,這對國內經濟的復甦和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

王涵:應該說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體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於國內而言,疫情的第一次衝擊已經過去,從2月中旬開始,無論是企業的復工復產,還是居民的經濟活動,都在逐漸迴歸正常,當前企業生產能力已經恢復至接近正常水平,從地鐵客流和交通出行等數據來看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活動也恢復到正常水平的七八成,後續主要是防控海外疫情帶來的二次衝擊影響。

對於海外而言,雖然疫情患者數量還在快速增加,但增速已有所放緩,海外疫情形勢尤其是發達國家,也逐漸進入了窗口期。隨著各國紛紛推出大規模貨幣、財政紓困政策進行對沖,市場恐慌情緒得到部分緩解,但接下來經濟層面的衰退或難以避免。

全球來看,當前可能是一個“疾風知勁草”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經濟已逐漸從前期疫情帶來的低谷中走出來,並且從近期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精神來看,我國在政策上選擇了向內部改革要紅利的應對方式;而另一方面,疫情對歐美國家經濟的拖累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大肆刺激也帶來了風險的累積,中長期存在隱患。中國在改革、防疫等方面都展現出了自己的比較優勢。

往後看,在全球疫情環境下,中國在改革、防疫政策等方面都具備相對優勢,未來需要關注三方面影響:

(1)警惕海外疫情引發國內疫情二次爆發,目前來看風險整體可控;

(2)外部衰退風險拖累國內經濟,尤其是出口部門,將在2-3季度逐漸落地;

(3)疫情衝擊對全球產業鏈產生影響,會帶來中國產業鏈的挑戰和機遇。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圖1:疫情防控對各國的影響顯現,城市出行強度明顯下滑

注:縱座標為對數死亡人數,橫座標為發展天數,以單日確認死亡人數超過10為第一天計算。

數據來源:JHU,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圖2:疫情可能對全球產業鏈帶來影響,給中國產業鏈帶來機遇和挑戰

數據來源:Comtrade,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2、在未來1-2個月內,中國是否可能成為唯一能全面復工的國家,我們對全球經濟會起到怎麼樣的支撐作用?

王涵:從中國的經驗來看,從武漢封城到2月中旬基本得到控制約用了25天,從2月中旬開始復工復產到現在生產能力基本恢復正常用了接近2個月的時間。當前歐美國家疫情患者新增數量可能已達到了高點,但離完全控制住疫情擴散還有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觀察到隨著海外各國陸續採取“封城”等措施限制居民出行,目前大部分歐美國家出行強度普遍下降至正常水平的15%左右。居民外出活動受限意味著需求直接下滑,企業經營活動也進而受到衝擊,3月以來全球各國PMI均出現明顯下滑,而其中航空、酒店、文娛、餐飲等服務業所受的衝擊則更為明顯。疫情對海外經濟的拖累可能仍處於“上半場”。

而中國生產能力的率先恢復,將有助於解決全球供給能力不足問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全球合作的問題。隨著當前中國逐漸走出疫情影響,生產能力逐漸恢復,海外經濟陷入疫情拖累,醫療設備和生活需求可能都將面臨產能不足的問題。中國生產能力的率先恢復,有助於幫助更多其他經濟體解決全球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在這樣的時期,更加重要的是中國應該應積極參與維護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穩定,推動國際夥伴的進一步增加。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圖3:從疫情防控見效開始復工到基本回升生產,中國用了約2個月時間

數據來源:JHU,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圖4:疫情防控對各國的影響顯現,城市出行強度明顯下滑

注:(1)出行強度指數計算的是該日該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流量與往常交通流量的對比;

(2)“往常”採用的時間段為2020年1月6日至2月2日;特殊城市使用不同時期數據:巴黎(2月3日至3月1日)。

數據來源:CityMapper,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3、在疫後經濟重建的時期,國內和海外都推出了多方面政策進行對沖,如何理解近期的政策?

王涵:首先,從應對公共緊急事件的國際經驗來看,政策發力的空間是比較充足的。在疫情防控見效後,政策導向逐步從“全面防疫”轉向“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雙重發力,近期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斷出臺。我們考察了國內外類似的突發公共事件的歷史經驗,發現重建所需投入的資金通常約為災害中經濟損失的1.5-4倍,能夠形成較好的對沖。相較於海外經濟體,我國的政策對沖更加相機抉擇,空間是充足的。

其次,除了直接的財政貨幣刺激以外,近期的政策也強調提升要素效率,向內部改革要紅利,這是一個重要的信號,也是改革四十年成功經驗中的重要一環。4月9日國務院發佈《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強調向內部要改革紅利、提升要素效率,這意味著利用同樣的資源在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外部環境壓力下,這將有助於提升中國中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疫情对海外经济拖累或仍处“上半场”,中国转为向内部改革要红利

數據來源:中國政府網,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整理

同花順專家團,是由同順號團隊傾力打造的行業專家訪談專欄。關注同花順專家團,把握經濟熱點,洞悉市場變化,深入產業分析,與專家面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