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戶開始“催熟”生鮮電商

帶著觀點看商業。超級觀點,來自新商業踐行者的前沿觀察。

文 | 特約觀察員 段明傑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2019年,阿里、騰訊、京東、蘇寧、美團等大廠紛紛佈局生鮮電商市場。

作為一個交易規模數千億、複合增速超過60%的市場,生鮮被稱為電商最後藍海,一直為投資機構重視,行業內融資已近千億,創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

2020年伊始,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搖身一變,成為階段性剛需平臺,用戶規模、使用頻次、整體銷量均大幅增長,其中老年用戶在生鮮電商平臺上大幅增長被市場反覆提及。

在本次疫情中生鮮電商的增量用戶,很大一部分是原來被線下菜場、超市穩穩圈住的中老年消費群體,中老年大規模觸網生鮮電商平臺,將逐漸成為“催熟”生鮮電商的重要力量。

此前研究發現,生鮮食品一直是中老年群體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最重要飲食;

日本55歲以上老年消費者每年消費的生鮮食品達到7萬億日元(約4000億人民幣),國內老年群體線下每年消費生鮮食品市場規模已經達到數千億;

本文將聚焦在疫情之下,生鮮電商如何觸達和影響中老年消費群體,中老年生鮮電商迎來哪些新變量和新機會,未來市場發展變化如何?

疫情推動生鮮電商加速觸達中老年用戶

中老年原來生活習慣線下購買生鮮,在去超市菜場的過程中,可以社交、可以遛彎兒鍛鍊身體、可以眼見為實貨比三家、可以確保菜品新鮮且性價比最高。

有的老年用戶,疫情之前,每天都會去家附近的超市菜場逛逛,這是退休生活的一大樂趣。

多年經驗累積,買菜注重各種細節,查看綠葉菜的葉子有沒有蔫兒、掐一下空心菜的梗確保它嫩、捏一捏茄子感受彈性確保沒被不良商家泡過水。

但疫情之下,老年人連家門都沒辦法出,只好轉戰線上。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眾多公開數據顯示,疫情影響下,越來越多中老年加入線上“搶菜”大軍,而觸發他們主動或被動接觸並使用生鮮電商的原因有很多。

1、疫情下的“剛需”硬增長

生活所迫,下載多個生鮮電商app以應對每日供給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比價軍團”也加入其中。

對於更加精明、更追求性價比、更有生活經驗的中老年來說,他們能快速鑑別哪種app最適合自己日常所需,也最能在眾多app中一眼看清哪家的某種商品最便宜。

本就是網購達人的活力老人,因疫情所需,到手機的app商城中主動搜索“買菜”關鍵詞,前後下載8款生鮮app,一番嘗試過後,留下兩三個適合自己、用著順手、服務好、菜品好的app持續使用。

事實上,需求井噴之下,生鮮電商也在快速應變,不斷提升供應能力:

  • Ÿ疫情期間,淘鮮達在全國29省570家超市上線了“無接觸配送”服務;

  • Ÿ1月27日起,餓了麼在“有家”、“Today”等社區便利超市內,首批建立100個生鮮便利服務站;

  • Ÿ2月,盒馬鮮生APP上線“門店自提”服務,在廣東地區佈局了400個社區自提點,300個小區服務社群;

  • Ÿ每日優鮮的"無接觸配送存放點"推出兩週,收到了超1.8萬個小區的申請。

也正因此,生鮮電商在日活量、銷售額、訂單量、客單價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增長。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全民“雲買菜”的趨勢下,一大批原本對互聯網接受度較低的中老年成為生鮮電商的“新粉”。

而且特殊時期,全部被迫宅在家的兒女、親友也能給他們積極培訓、加速成長,開啟線上買菜新技能。

2、零基礎、低成本獲客

拿美菜網舉例,本來是餐廳食材B2B電商,疫情下轉變方向,將食材開放給個人和家庭,家庭用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老年人群。

在個人和家庭方面用戶零基礎之下,僅依靠員工在親友和朋友圈轉發消息,其在杭州地區的註冊量迅速增長,從幾百到破萬,只用了三天。

3.直播+社交生鮮電商模式的興起

一些三農類的主播一晚上能夠賣掉一個縣的農產品,一些縣長上網直播,甚至出現五分鐘賣光一個縣橙子的業績。而價格便宜、直播接地氣、真實畫面營造信任感等要素,都是吸引直播app快速增長的中老年群體的關鍵。疫情期間,有老年人就經常在快手、拼多多等平臺觀看水果類的生鮮直播。

4.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2月5日,家樂福“1小時達”接入“蘇寧易購”app,距門店3公里內的用戶下單可享1小時極速送達;2月12日,家樂福上線了電商小程序,僅一週時間獲取用戶超50萬。

線下連鎖超市加緊線上線下融合,也為中老年觸達生鮮電商創造有利條件。

北京的許阿姨平時會關注線下各連鎖超市的公眾號,查看電子價目表,以便貨比三家買到最具性價比的商品。線下連鎖超市推出線上下單等服務,她第一時間就能收到訊息。

我也瞭解到,家樂福到家業務訂單春節期間增長了三倍多,蔬菜訂單量同比增長680%,其中大白菜、土豆、白蘿蔔、西紅柿訂購量最多。

事實上,生鮮電商的消費場景正在不斷豐富,“超市+生鮮”融合加劇,線下線下界限日益模糊,中老年用戶正在被越來越多生鮮電商的創新模式所包圍。

去年11月,武漢的李阿姨居住小區旁邊開了一家美團買菜,下班回家時她被店內的促銷活動所吸引、在店員的指導下下載了美團買菜APP、加了客服微信進入社區團購微信群。

疫情影響下,不方便去超市、菜市場買菜時,她就會去美團買菜app下單,有時候價格比超市更便宜,品質也一直都不錯。

2020年除夕到初七的時間段裡,生鮮果蔬類微信小程序的交易筆數增長149%,社區電商的交易筆數增長了322%。

中老年用戶湧入,將給生鮮電商帶來哪些變量?

中老年用戶線上生鮮消費習慣在疫情期間得到培養,他們中的一部分會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或者線上線下分別佔領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

這將加速生鮮電商行業的創新變革進程,進一步催熟整合行業,其滲透率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中老年用戶大量湧入之下,中老年生鮮電商在短期內正在出現新變化。

中老年更愛社區團購

在疫情之前,社區團購一直快速發展。2018年社區團購企業共獲融資40億,2019年騰訊投資興盛優選後,又投了食享會B輪,社區團購從一線城市擴散、快速覆蓋二三線城市。

2020年一場疫情之下,除夕到初九,以社區團購為主的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增長310%。

興盛優選合作門店訂單瘋長300%,新增用戶量是平時的4倍;雲菜園的社區團購業務上漲了約4倍;而在武漢,23家生鮮電商平臺活躍在社區終端。

在眾多生鮮電商業態中,我們發現,以食享會、十薈團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更加接近中老年群體——中老年用戶快速增長、使用頻率更高。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為什麼社區團購最能打入中老年群體?根據我們對數百名中老年人的深度調研結果,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 Ÿ社區是中老年人高頻活動的線下場景;

  • Ÿ社區團購平臺多數通過微信小程序和微信群進行運營,而微信是中老年人使用頻率最高APP,社群運營符合中老年群體社交習慣;

  • Ÿ社區團購平臺推出的團長培訓、獎勵機制對於空閒時間較多、想再次就業的退休人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 Ÿ拼團模式下的商品價格相對優惠,這也非常吸引對價格更為敏感的中老年群體。

  • 社區團購平臺依託有贊等線上支付小程序,加上“群接龍”等實用工具,通過熟人介紹、社交分享等手段,在中老年用戶群體中不斷產生高效裂變。

武漢的一位王阿姨從“完全不網上買菜”,在疫情期間快速成長為“雲買菜達人”——通過業主群、親友群、朋友分享等渠道,加入二十多個生鮮團購群,每天擇優選之,滿足一家幾口日常所需。

另外,眾多社區團購平臺中,本土平臺因當地報紙、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宣傳,更容易觸達當地中老年群體,且信任度更高,比如輻射湖北地區、有長江日報集團背書的“長江嚴選”,在疫情期間深受當地中老年歡迎。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長江嚴選”十分了解武漢三鎮的實際情況,按照居住區域細分,用戶先選擇自己所在區域再下單。

  • Ÿ社區團購需求暴增,生鮮電商紛紛創新應對變化:

  • Ÿ盒馬鮮生在配送挑戰之下,改為社區團購;

  • Ÿ京東7FRESH旗下多業態趁勢推出“小七拼”社區團購服務;

  • Ÿ拼多多推出線下團購工具“快團團”;

而中老年人群更加註重品質、性價比、服務和配送速度的要求,也會從需求端倒逼社區團購業務加速落地、不斷完善。

中老年新用戶的消費慣性

根據對1000名消費者的調研分析報告,在疫情期間對生鮮電商增加採購的人群中,89%的人在疫情後的採購會多於疫情之前,疫情期間被迫進行的線上採購,或多或少形成了習慣。

當然,是否產生慣性主要取決於消費者所處的實際環境以及消費習慣,比如對外界環境安全係數的自我感受、更圖省時還是省力、平臺是否能足夠好的滿足各項需求等。

而針對中老年,他們是更加“易感”的群體,疫情結束後,產生的恐慌不會立即消散,對免疫力不強、行動不便的他們來說,生鮮電商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更主動的選擇機會。

生鮮電商對高線城市中老年教育基本完成,向低線城市滲透

2019年我們深度調研訪談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50+活力中老年用戶時發現,服裝、生活家居,水果生鮮排在他們喜愛網購前三名。

除了京東、淘寶、拼多多等綜合類電商app,他們常用每日優鮮、中糧我買等生鮮電商app。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而華興資本近日調研了1000名消費者後發佈數據報告稱,生鮮電商滲透了大約一半的中老年消費者,在高線城市的消費者教育基本完成,正在向低線城市滲透。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一線市場年輕用戶線上買菜的市場教育已基本完成,正在向中老年遷移,甚至將會發生結構性變化。

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對生鮮電商進一步擴大用戶滲透率、獲得長足發展尤其關鍵。

事實上,中老年也正在疫情所迫之下,逐漸看到生鮮電商的諸如商品規格標準化、品控嚴格、送貨上門更加方便快捷等優勢。

疫情結束後,生鮮電商如何留住中老年?

有人把疫情期間增長的用戶稱為“疫情流量”,當疫情緩解,疫情流量必然逐步回落。需要抓住機遇將短期利好化成長期優勢、儘可能留住流量;

當疫情結束,如何留住這部分特殊時期的流量,尤其是其中多年沉澱在線下的中老年?

首先,品質和性價比

疫情無形中省去了消費者教育環節,並且因環境特殊,在特定時期內,中老年用戶在價格敏感、速度要求、服務需求等方面的期待值都會被壓低。

而疫情結束,中老年在這些方面的閾值將會全面提升。部分“被迫”加入雲買菜的中老年,對生鮮電商還處在懷疑、試探、審視階段,一旦環境改變,她們很難再被輕易獲得。

“疫情最緊張那段時間,我在女兒指導下,下了十來個生鮮app。但現在,我已基本刪除了它們,只留一個應急。”我認識的58歲的姜阿姨說,隨著疫情好轉,她選擇每天和老伴去超市直接選購菜品。

刪除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太貴”——她在某生鮮平臺搶了168元的菜品,家裡三口人只吃了一頓。這其中,3個小土豆8元,不到一斤的芋兒15元,一截山藥15.6元,一個西紅柿9.5元,不到一斤豬肉79.6元。

腾讯、阿里入局,中老年用户开始“催熟”生鲜电商 | 超级观点

但因疫情接觸十薈團的武漢王阿姨則成為了留存用戶。王阿姨所在小區,有一位本身開生鮮副食小超市的店主,她是十薈團的團長,每天積極在群裡推薦,當天下單次日到達。

現在疫情緩解了很多,但王阿姨依然不願意出小區去超市,她從團長分享的鏈接點開十薈團小程序,瀏覽商品鏈接,分別購買了生抽、省份、青椒、海鮮菇等日常所需,只花費不到30元。

第二,盤活社群,增強粘度

疫情期間,王阿姨被拉入點籌網的“愛心菜”微信群,免費領取了一次愛心菜。由於群裡經常有特別實惠的生鮮購買鏈接,王阿姨在領取愛心菜後,一直沒有退群。

現在疫情雖然緩解,但小區附近的生鮮小店售賣的水果普遍單價較高。比如沃柑,小區裡的團購普遍單價在8-12元。

而點籌網在群裡分享的限時秒殺沃柑,專供給區域用戶,5斤才19.9元,限量1000份。

下午4點是秒殺時間,王阿姨趕緊打開鏈接,輸入地址電話,用時兩分鐘,成功搶到了秒殺款。

這種“秒殺”方式,不僅盤活社群,還能低成本獲取像王阿姨這樣價格敏感型的中老年用戶,並有效留存,成為“粉絲”。

一旦內心認可,中老年用戶會立即成為忠誠度高、使用高頻的用戶。

第三,提高服務水平,生活場景全覆蓋

在我之前對中老年行業從業者的歷次採訪中,他們不止一次表示,做中老年的生意,首先要有溫度。

相對於年輕人來說,中老年用戶對於線上操作往往沒有那麼熟悉,所以無論是電商平臺客服還是線下售貨員都需要用心服務、耐心解決中老年消費者提出的問題。

比如,“生鮮傳奇”通過自有APP加強顧客與門店的連接,“一鍵呼叫店長”功能解決中老年客群不善使用智能手機的痛點。

針對存在質量問題或買貴的產品,上線“共享退差”及“一鍵退貨”功能,一鍵即可退貨或退差價,增加與顧客的信任感。

而應對中老年用戶在家做飯的需求,蘇寧家樂福方面針對線上平臺推出早市、晚市的分時段大促,還會根據營銷節點開展線上促銷活動。

另外,社區店同樣也可以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的營銷活動,進一步招攬社區的潛在顧客,通過消費場景的延伸,吸引中老年顧客消費。

而針對中老年豐富的文娛需求,社區生鮮可以和社區文娛企業進行合作,在社區中進行進行品牌推廣、商品促銷等活動。

研究了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後,總結出生鮮電商的兩個盈利模型|超級觀點

在下沉市場,“30分鐘達”並不是個足夠好的生意 | 超級觀點

36氪招募特約觀察員,發光的觀點值得被看到

“超級觀點”欄目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踐行者,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