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回憶錄》——聆聽先生的講學,深入文學的世界

(本文系筆者自己看完《文學回憶錄》之後的感受小記,並藉此表達對先生的敬意)

已經記不得什麼時候認識木心先生的了,但是在看《文學回憶錄》之前,有兩句話在我腦海裡早已紮根,都是出自先生的詩集《雲雀叫了一整天》。

第一句是高三備考時偶聞,“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最初雖有些不解其意,但這短短十餘個字,憑藉著流露出來的一種難言的“氣質”,讓我對木心先生的好奇心,陡增。

另一句是來自《從前慢》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木心先生一生不平坦,文革時期一度入獄,此前作品毀於一旦。木心先生有過一句話,我一直奉為圭臬:“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就是前程萬里。”我沒去細究這句話的具體出處,但我猜應該是出獄後不久。

就算不是,那也足以概括木心先生出獄後的所思所想了。

《文學回憶錄》給了我很多感觸。看著,似乎就來到了紐約,聽先生娓娓道來,慢慢鋪開文學的世界。取名“回憶錄”,其實是世界的文學史,但輔修漢語言的我,從未在課堂上,品味到木心先生講課的那種感覺:似雲雀般輕快而不受拘束。

先生的評論發自內心,如此評論會不會引來非議,他不費心考慮。因為評論只是自己內心的想法,至少在先生這裡沒有能不能評、敢不敢評之說。先生備課時定有此想法,否則,畏縮之輩,是講不出這麼多有根據且又驚世駭俗的評論來的。

梁文道先生評論先生,說先生之言“斬釘截鐵,不解釋,不道歉,不猶豫”。是也,因為先生就是這麼一個人:凡事都要解釋,那活得豈不疲憊?

聽著先生的課,就好比,傍晚,一位老人領著一群孩子,仰頭望著天空,星辰浩瀚,哪一顆星星明亮,哪一顆星星暗淡,老人繪聲繪色地敘述著,揭開每一顆星星的前世今生……

先生的博學,當然異於常人,書上提及的作家不下千家,著作更是浩如煙海。貫古通今,若非學識淵博,又豈能站上那三尺講壇,一講就是五年呢?

這五年也成就了陳丹青先生厚厚的五本筆記,最終能夠讓《文學回憶錄》得以在大陸面世。木心先生曾以不是自己的創作為由,不願出版,但是陳丹青先生在後記裡說,看到滿屋陌生青年的臉,慼慼然而眼巴巴,像是先生時時囑望的將來,最終將自己的筆記出版了出來。

我很是不幸,未能早生三十年,去紐約聆聽先生教誨。但我亦幸運,先生所言都為陳丹青先生筆錄,並得以出版。在字裡行間,我遐想出先生講課的模樣,但這很難用拙劣的語言來描述,留給讀者自己讀書時去品味了。

先生的講課,輕鬆詼諧,且要言不煩,三言兩語的敘述配上三言兩語的評價,好像一壺小酒配上幾碟小菜,你可以翹著腿,哼著歌,愜意品味,無所顧忌。而我上過的關文學史的精品課程,厚厚的八本書。這就好比在大酒店吃山珍海味,雖美味,但缺少了某種風味,雖然能夠果腹,但是拘束沉悶,我要小心,不讓筷子磕碰盤子發出聲音。

塞涅卡說:茅草屋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著奴隸。我如今已都有體驗了。

《文學回憶錄》——聆聽先生的講學,深入文學的世界


木心先生的講學,第一課便提及古希臘的逍遙學派,也稱散步學派。我教育學出身,越發推崇這樣的教育。這才是傳道受業解惑最本真的模樣:教者樂於教,學者樂於學,安適而無拘束。

就像孔子推崇古代文化一樣,我崇尚這種教育,愛得深切,於是也就像孔子一樣,知其不可,而為之。我沒想出一個更好的模式來,於是也只能像孔子一樣,“信而好古。”

我想木心先生沒有讀過教育學,不懂很多繁瑣的理論,我並非看不起這些理論,也不是覺得這些理論可以一言以蔽之。但是木心先生依然將古今中外的文學史,連帶他的人格,講得深入人心。這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除了散步學派,木心先生還曾還提到過施耐庵講書:“風雪夜,聽我說書者六七人;陰雨,七八人;風和日麗,十人。我讀,眾人聽,都高興,別無他想。”別無他想,何等的純粹!這是精神的愉悅。木心先生講課必然也是如此,形神皆似。

而在大學文學史的課上,我沒感覺到什麼,很空洞,只能證明我學過文學史,僅此,而已。

我認識木心先生很久了,近來細讀《文學回憶錄》、《即興判斷》、《雲雀叫了一聲天》,突然無法自拔地愛上了。《文學回憶錄》是思修課陳華波老師贈與的,而現在我寫這些,是希望將木心先生介紹給更多的人。

先生的偉大在於,經歷波濤洶湧後的平和,感受文學經典後的真實。先生一直都在洞悉和思考,洞悉什麼?

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先生都不放過。

但是,時至今日,大陸對木心先生,似乎依然是瞭解甚少。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缺少諸如“諾獎”的頭銜、二是創作黃金期不再國內。但這一筆財富,臺灣和美國很是珍惜:臺灣為他出版了多達十餘種文集;而在美國,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先生的作品與福納克、海明威的作品,一起被編在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範本讀物中。

回憶錄目錄前有一張木心先生在紐約中央公園的照片,精神矍鑠,但一點也不咄咄逼人,反而顯得很祥和,面龐依稀可見是一個“大雪紛飛的人”。這種感覺你可能需要自己看了書,再看照片能夠感覺到,因為這張照片背後的精神和靈魂,更多是書帶來的。

照片很簡單:一頂帽子一身黑衣,一拄雨傘一身正氣。

如果用一個陳丹青先生的詞語,那就是“出類拔萃”。

我看先生的照片,一路成長的痕跡,一張燦爛的臉,慢慢變得和藹。和魯迅先生的臉一樣,先生的臉也很有特色,看到那種平凡但又有特色的臉,我可以說:“這就是木心先生。”

木心先生本名孫璞,出生於浙江烏鎮,以平和、謙遜、樸素為人,為人平和、謙虛、樸素。古云:“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先生確為渾金璞玉。

《文學回憶錄》——聆聽先生的講學,深入文學的世界

木心在紐約中央公園的照片,攝於1991年冬


看過書以後,我看先生的照片,看先生微笑的臉,看一眼,便銘記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