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iQTi同賽道,專訪味榜創始人何鐸。


與iQTi同賽道,專訪味榜創始人何鐸。

味榜創始人 何鐸

“誰都沒有看見過美味,有食物口感測評的時候,我們知道美味在那了。”


何鐸,南京果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味榜”)創始人兼CEO,江西萍鄉人,1976年生,2001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從事食品質量認證12年,味榜是他的第3次創業。

味榜(曾用名“果榜”)成立於2017年末,是一家專業的第三方食物風味測評公司。味榜從事的業務在國內雖然比較罕見,但是在國際上有一些知名的同類機構,比如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國際風味評鑑所(International Taste Quality Institute,縮寫iTQi),就是一家美味認證機構。

味榜的運營中心在南京,測試部分在杭州與浙江工商大學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建立合作。實驗室由10餘位負責研發新產品口感模型的專業研究生、博士,和300餘位通過感官測試篩選的口感品評員組成。成立2年時間,味榜先後開發了27類人體口感模型,分別推出了果榜、蟹榜、米榜3個食物排行榜。目前味榜是國內將食品感官分析技術商業化的頭部企業。

跳出紅海,與iTQi同賽道

談到創建味榜的原因,何鐸表示:“過去在‘好吃’這個領域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因此食品檢測大部分屬於理化分析方法,消費者只能憑經驗購買產品。然而人的口感是複雜的,數據單一的理化分析不能反映人在品嚐時的生理感受。”

味榜利用感官分析測評技術給“好吃”做一個重新的定義,把食物的口感數據結構化,由此可以延伸出食物分級解決方案。

與iQTi同賽道,專訪味榜創始人何鐸。

味榜測評產品流程圖

與此同時,味榜有一套嚴格的測評標準,以確保品評結果的誤差控制在5%以下:

1.品評員在18-35歲之間;

2.通過視覺、嗅覺、味覺靈敏度等測試,接受品評方法培訓;

3.品評室的溫度20-25℃,溼度50%-60%;

4.飯後2小時(上午9:30-10:30;下午14:00-16:00)測評。

談到測評標準,何鐸強調道:“不同於iQTi,味榜更注重品評員器官的敏感度,對年齡要求非常高,以保證測評結果的準確度。而iTQi非常依賴品評員的經驗和身份,品評員一般是頂尖大廚、品酒大師。嚴格意義上說,年齡超過40歲後,人的味覺靈敏度會急劇下滑。”

與iQTi同賽道,專訪味榜創始人何鐸。

感官評價員就座

為好產品背書、為行業賦能

關於如何應對食品行業產品參差不齊的問題,何鐸表示:“我們還是希望做好第三方的風味檢驗和口感認證,開創一個新的產品檢驗、認證門類,為整個行業服務。”

目前食品行業存在弄虛作假、以次充好的現象,主要是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原因,味榜採取和各地的農產品協會合作的方式,“協會監管+技術手段”雙管齊下:味榜對企業產品進行口感鑑定,與當地行業協會聯合認證口感等級,發佈食物口感排行榜,並定期抽檢以防作假。

一旦市場接受了口感符號的食物認證方式,便能成功建立食品行業新的規則,倒逼原來打擦邊球的商戶,提高食物質量。

建立口感認證符號

口感認證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它可以解決消費市場選擇多、信息少的問題。”何鐸講到一個真實案例:近年來中國消費者頻繁海購日本大米,原因在於日本穀物檢定協會(簡稱KOKKEN)發佈的大米食味排行榜。

自1971年開始,穀物檢定協會每年對大米進行感官評價試驗,將大米食味排行榜公佈於眾,供研究者和消費者參考。如今大米食味排行榜在日本家喻戶曉,消費者參照這個榜單便可以購買到適合自己口味、價格合適的大米。

中國食物市場處於消費升級階段,消費者不僅要求食物的安全性,更加關注食物的口感和風味。由於對產品信息瞭解甚少,消費者挑選產品時非常盲目,而味榜建立一套食物的口感認證符號,能起到一個導購的作用,幫助消費者做出合理的購買決策。

“所以我們希望將口感認證符號,貼到食品標籤上,讓更多的消費者去產生認知,去接受這個概念,這樣消費者採購食物就更簡單了。”據瞭解,目前蒙牛、伊利、良品鋪子、多力等企業,已經開始爭相獲得國際口感、風味的產品認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