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文 | 葫蘆爸

ID:Hulupapalove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說及“人性”,我們一般都會想到《西遊記》和《紅樓夢》。


《西遊記》裡的人物角色暗喻設定,孫悟空是“嗔”,豬八戒是“貪”,沙和尚是“痴”,“貪嗔痴”被稱為佛教三毒。要想取得真經,就得破除這人性中自帶的“三毒”。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唐僧第一次趕走孫悟空,是因為孫悟空打殺了六個凡人。


其實這一次,唐僧沒有孫猴子看得透。這六人人雖平凡,名字卻不凡,分別是“意見欲”“舌嘗思”“鼻嗅愛”“身本憂”“眼見喜”“耳聽怒”,對應的是佛教的六根:意、舌、鼻、身、眼、耳,只有了斷,六根清淨,才能一心向佛。


孫悟空後來打死與自己幾乎一模一樣的六耳獼猴,也暗喻著斬斷本我、立地成佛。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紅樓夢》裡的人性領悟就更多了,幾乎是一詩一悟。


特別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幸於始者怠於終,善其辭者嗜其利”“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三句詩,說盡了人性冷暖。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那麼,三國裡有沒有人性呢?


當然有。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整個三國的開篇,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既是說一種客觀規律,但也代表了人性。


縱觀歷史,一個王朝由破到立,都需要勵精圖治、廣施仁德。因為要推翻舊有的頑固體制,必須贏得人心,獲得更廣泛的支持。


比如周武王討伐無道的商紂王,在牧野展開最後的決戰。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周的軍隊大概在七萬人左右,而商的軍隊達到了實數十七萬、號稱七十萬,但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被迫武裝起來的奴隸、戰俘。


開戰後,這些奴隸和戰俘紛紛倒戈、反向而擊。


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而死,商朝從此滅亡。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所以,與其說是紂王輸了最後一戰,不如說他早就泯滅人性、失了人心。因為這些奴隸和戰俘代表了最底層的天下蒼生,他們極度厭惡紂王殘暴,更加嚮往對面的仁德陣營。


而一個王朝建立起來後的初期,要想守住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才華,良將賢臣也為數眾多,總盼望苦一會兒後能夠樂一會兒。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可是,鑑於不久之前,驕奢淫逸的隋煬帝楊廣被逼自盡的場景一直浮現在眼前,李世民不得不時刻以警醒自己,每日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魏徵等人為鏡明得失。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有時候,李世民在朝堂上被魏徵擠兌得下不來臺,恨得咬牙切齒,好幾次都動了殺心。但是,退朝之後,李世民經過妻子長孫皇后規勸,意識到魏徵是為大唐好,是幫他更好地治理國家。李世民又原諒了魏徵,反過來向魏徵道歉。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正是有了這樣的謹小慎微,使得君臣同心,才逐漸開創了“貞觀之治”。


到了一個王朝的末端,往往都是因為生活“飽暖思淫慾”,精兵荒於嬉戲,失了民心,最後不得不接受敗亡的結局。


比如之前提到的隋煬帝楊廣,其實非常聰穎,也很有志向,即位之初做了不少實事,文筆也很好。


他寫了兩首《春江花月夜》、一首《野望》,堪稱絕品,後來流傳的都是被唐朝詩人張若虛和杜甫所模仿。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但是,當他被手下捧上了天之後,就開始各種出兵征伐以示“兵盛”,各種修建工程、遊歷玩樂以示“國威”,結果弄得民不聊生、紛紛造反,最後丟了天下,落得一世罵名。


還有,太平天國在攻下南京後,天王洪秀全就不思進取,營造安樂窩,後宮妃嬪呈幾何級數增長,達到了近百人。但對於平常士兵卻強行分為男營、女營,即便是夫妻也不能相見。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一點點失掉人性和民心的洪秀全,最終愁困死於天京被破的前夕。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放眼望去,“安樂窩”裡各個美人哭聲一片。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是不住滴血的,不知道悔的是他自己的驕奢淫逸,還是人性本就不可避免的惡花。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人性很真實,就像人們的身體。一開始為生活奔忙,五分飽七分寒,勉強度日,但身體並沒什麼問題。等吃的穿的越來越好,身體反而越來越差,而且自己還意識不到。好容易意識到了,想回到節衣縮食時,卻為時已晚,離垮掉只在一線之間。


歷史也是這樣,一幕幕重演,以勤奮與艱苦開始,以享樂與揮灑銘記,以放縱與覆亡結束。


對於廣大平頭老百姓來說,並不想與人性抗爭。凡事求一個安穩,但凡有飯吃、有屋住、有活幹,自然生死就好,不會生出什麼顛覆之心。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但是,一個王朝到了衰敗的時候,往往逼得民不聊生、無以為計,這個時候就會揭竿而起,爭取最基本的生存了。


在帝王們看來,人性很難避免,但他們或許可以通過掌控的權勢與之抗衡爭取獲勝,可最後卻發現根本不可能獲勝。在領悟這一點時,往往已經到了他們生命的盡頭。


一如生死這個最簡單的命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花的最大力氣不是治國,而是尋找不老之術,還有數以十計的帝王也樂此不疲,包括晉哀帝、武則天、唐玄宗、唐憲宗、宋徽宗、明世宗、明神宗、清雍正帝等等,甚至還有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千古明君。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大概越是強擁有,越怕快失去,越想久留些。執念如此,卻遭反噬。想向天再借五百年,卻往往比“壽終正寢”更短暫。


漢武帝晚年迷信各種方士,直到死前一刻,才明白人不可能不死,留下遺言:“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能夠節食,服用藥物,也只是少生一些病,不可能長生不老。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對於這些基於人性的基本規律,在三國裡也體現得比較明顯。


魏國的江山,在曹操傳位給曹丕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壽命一直都不長。


曹操之後傳了三代,曹丕、曹叡、曹芳,都被長壽的司馬懿熬垮了,最後他兒子司馬昭立了個不想當傀儡的小皇帝曹髦,率領一百人衝出皇宮,討伐司馬氏,死在衝鋒的路上,雖然血性可嘉,但畢竟實力不濟,葬送了曹魏最後的血脈。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實際上,曹魏氣數的真正散盡,不怪最後的曹髦,更不怪活得長的司馬懿,還是源自中生代曹叡。


曹叡很聰明,也善長詩文,但到了後期,沉迷美色,而且大興木土、修建宮室,誰勸都不聽。所以,曹魏衰亡在這兒已經埋下了伏筆。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歷史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相當於向前平移了五十年。曹魏變成了當年的漢獻帝,而如今的司馬父子變成了當年的曹操。


從因果角度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從人性角度說,你怎麼做,後來人也有樣學樣,反過來對待你的子孫。


吳國也差不多,傳到最後的皇帝孫皓時,他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早就沒了最早時候孫堅、孫策、孫權父子的勵精圖治,所以敗亡是必然的。


蜀國就更加了,劉備把阿斗託孤給了諸葛亮,有諸葛亮管著還好一些,可諸葛亮一死,推薦的蔣琬、費禕壽命也不長,阿斗就開始輕信宦官,各種作妖,最後只剩下亡國後的“樂不思蜀”了。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人性,也是貫穿於三國的歷史規律。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三國演義》裡想表達的人性,其實有一個大的前提,那就是與當時社會大背景密不可分。


東漢末年,王室衰微,黃巾起義席捲大半江山,民心思變,群雄紛爭。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對於群雄來說,都希望壯大地盤,有機會奪取天下。


而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盼望很簡單,就是不要再過顛沛動盪的日子,但在洪流之中,這往往是容易被忽視卻又在不經意間起到決定作用的。


在作者羅貫中看來,當時亂世,最重要的是忠於正統,基於仁德。


因為劉備有漢家皇室血統,天性仁德,所以是正統的繼續。而曹操是宦官之後,雖然有雄才大略,卻是“篡漢”竊賊。至於孫權,不是皇室正統,但也算名門望族之後,至少是王侯,一代梟雄。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因此,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都強調自己才是“正統”的最強魏國和最弱蜀國,都不被“公正”看待。而中不溜的吳國,反而相對被“公正”。這也符合中國歷史歷來強調中庸無害的人性。


正是有了這樣的基本設定,曹操似乎一直就沒什麼人性,“寧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當年,曹操謀刺董卓未果,逃至中牟縣被擒,結果在這兒成功策反了縣太爺陳宮,二人一起組成了勇闖天涯的最佳拍檔。


但是,在誤殺“縛而殺之”(其實院裡綁的是一頭豬)的呂伯奢家人後,明明已經知道造成誤殺,曹操仍然繼續殺掉打酒回來的呂伯奢,因為怕他去報官。陳宮由此認定曹操品性不端,憤然離去。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後來,陳宮與呂布在白門樓被生擒後,仍然對曹操破口大罵,不屑與之為伍。


這之後,曹操為了報殺父之仇、大屠徐州等城,毫無人性。


至於他下馬扶麥、割發代首,保全劉備反叛後敗逃來不及撤走的家眷,還有在官渡之戰獲勝後燒掉己方人員暗通袁紹書信等等“善行”,其實只是為了收買人心、有所利用而已。


至於劉備,一直站在人性道德的至高點。雖然不免有懦弱之嫌,但是他待人誠懇、禮賢下士。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都說“男人膝下有黃金”,像劉備這樣一個胸有大志的男人,動不動就跪請,足見心誠。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像劉備這樣一個意志堅定的男兒,動不動就哭求,足見仁慈。


劉備最後鬱郁終終,但也是死在了替結義兄弟關羽報仇的路上。“忠義仁德”,全是人性光環。


至於孫權,沒有特別亮點和汙點,所以可以稱為“中和”。也正是這種“中和”,讓這位三國並立中的雄主最為長壽,活了七十一歲,掌控了吳國整整五十年。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他的長壽,在晚年陷入繼承人危機。


他熬死了長子孫登,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卻不制止四子孫霸爭寵,二人打得不可開交,舉國上下亂成一團。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孫權在七十歲這年,廢掉太子孫和,賜死孫霸,改立最小的只有八歲兒子孫亮為太子。


這種偏愛小兒子的人性,使得吳國江山處於飄搖之中。


孫亮十五歲後親政,但僅一年後就被權臣廢掉。


好容易到了最後的孫皓,一開始有不少勵精圖治的氣象,被譽為“令主”,但沒多久就暴露了殘忍好殺、驕奢淫逸的本性,徹底葬送了吳國氣數,最後被滅。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我們不難看出,三國裡的人性,其實與其他朝代既有不同,也有相同。


一個突出的感悟,是要保重好身體,活得長,要不會被熬垮,但與此同時要時刻警醒自己。


比如司馬懿,到了六十歲這年,功績已經無人能比,皇帝給予“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超高待遇,他卻堅決不受,而且越來越謙恭,越來越能忍。最後終於熬出了頭,在七十歲這年一舉挫敗專權而無能的曹爽,掌控了大局。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另一個突出的感悟,要處理好家事尤其是明確繼承事項。


雖說“帝王之家無真情,兄弟之間打成仇”,但如何規避寵溺小兒子而“廢長立幼”是一定要注意的。


這其中,袁紹、孫權和劉表當了反面教材,廢長立幼,導致內亂叢生、一蹶不振。


劉備是正面教材,但阿斗實在太笨了,談不上好壞。


其實,曹操本來也想當反面教材的,他一直喜歡極度聰明、六歲就會稱象的小兒子曹衝,但曹衝早夭,後來又偏愛更有才情的曹植。


幸好,這時謀士賈詡說了一句看似不著邊際的話,“我不敢妄言主公家事,只是在想袁紹和劉表的歷史。”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曹操,當即冊立老大曹丕為繼承人。


湟湟歷史長河,看似久遠,其實很多不變,只是一次次重演。


除了這些,三國還有哪些人性呢?


比如,如何看待女性?如何強調家庭相處?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咱們下週二接著說。


(特別感謝:葫蘆在音頻中擔綱主持人)


三國裡最透徹的人性,竟然是比誰活得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