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我們還要不要象《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那樣“講義氣”?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對其中以“最講義氣”聞名的人物關羽印象深刻。其做下的一系列例如降漢不降曹、屯土山約三事、千里走單騎、掛印封金、華容道義釋曹操、義釋黃漢升、為曹操報恩斬顏良、誅文丑等,一樁樁,一件件,都可以說無一不令史家慨嘆,世人唏噓。也因此,關羽關雲長講忠義、最義氣的名聲傳遍天下,也使得民間對於關羽關雲長頂禮膜拜,中華大地乃至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廟,就是其忠義美名傳世的最好證明。

現代社會,我們還要不要象《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那樣“講義氣”?

那麼,人們常說的“講義氣”到底是什麼?從朋友的情誼來講,講義氣表現為無論自己是否飛黃騰達,都不會忘記對舊日朋友好,對往昔兄弟好。從國家民族的大義來講,講義氣則表現為講正氣,求正義,做的是為國為民為大眾的事,追求的是不負國家、民族與人民恩情與厚望。在這一點上,關羽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

關羽講義氣,重情誼,所以他在劉備還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肯跟他和張飛“桃園三結義”,誓與兄弟同生死,共命運。他可以為了保護二位嫂嫂(劉備的兩位夫人)周全,寧可犧牲自己的名節為曹操打臨時工,但一經探知大哥劉備的所在,他便義無返顧地過五關斬六將,護著二位夫人千里走單騎,終於讓劉備一家得以在戰亂中團聚。而他暫在曹操麾下效命時,為報曹操的知遇之恩,而連斬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也算是講義氣。

但關羽也因為過於“講義氣”而壞了軍國大事。原本,諸葛亮在火燒赤壁之前即已安排各路將軍埋伏在曹操戰敗逃亡必經之路,而關羽所把守的正是位置極其重要的華容道。據說,諸葛亮在安排關羽去往華容道時,曾經猶豫再三,因為他也素知關羽忠義,為人最講義氣,而曹操恰恰對關羽有恩,因此他也擔心關羽會在關鍵時刻放了曹操。但關羽再三質問軍師是否不信關某,諸葛亮就此百密一疏,遂與關羽立下軍令狀而派他駐守。事實證明,關羽最終還是被曹操的三寸不爛之舌所動搖,最終實施了“義釋曹操”這一倍受世人爭議的“義舉”。也正因為關羽的放虎歸山,遂使得諸葛亮滅曹扶劉的籌謀因之落空,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局面的不可避免。

現代社會,我們還要不要象《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那樣“講義氣”?

後人在爭論時也有人說諸葛亮明知關羽忠義卻仍然派他守華容道,其實是想成全其“忠義”美名。但也有人說諸葛亮如此說,只是看在劉備的面子上,不忍責罰關羽而釋放出的善意。但關羽因為“講義氣”而壞了劉備軍團的大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諸葛亮內心肯定也為自己的失察而內疚,只是這一份歉意,又能夠跟誰如實去說呢?

可見,“講義氣”也是要有底線和立場的,一個人若是沒有限度地一味去“講義氣”,那麼這樣的講義氣要麼是毀了自己,要麼是壞了別人或集體的大事,更有很大的可能是既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

那麼,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還需要“講義氣”嗎?筆者認為,人與人之間,適當地“講義氣”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在當下,人與人之間正確的“講義氣”,更多地表現為互相尊重和幫助,表現為尊重公序良俗和遵守契約精神,表現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式的義舉。比如,同是一個公司裡的同事,兩個人之間有一個遇到了難題,而另一個人剛好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或經驗去幫助他破解難題,而不講究回報,這樣的人所講的“義氣”,必能為公司的發展做出貢獻,獲得公司和同事的讚譽,因而這樣的“義氣”是值得提倡和讚美,並大力弘揚的。但是,同樣是一個公司裡的同事或朋友,若是在社會上,其中一人不小心損壞了別人的利益,在別人要討回公道時,身為非當事人的同事或朋友的人,不去調查瞭解事情經過,調解雙方當事人,而是一味地無原則地“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則非但不是對朋友或同事好,反而會把事情推向更難以解決的境地。這樣的“講義氣”,不但幫不了朋友或同事,反而害了他。

現代社會,我們還要不要象《三國》演義中的關羽那樣“講義氣”?

現在是信息極度發達的時代,我們經常可以從報章、電視、自媒體、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載體發現,很多人正是曲解了“講義氣”的真實含義,輕率地把“講原則有限度地講義氣”直接理解成了“朋友受人欺負我就是要幫他”,導致了言語和行為上偏離了“講義氣”的軌道,做出了害人害己甚至誤了集體、團隊乃至國家的大事。這是不可取的。

因此,筆者認為,在現代社會,我們當然也需要象關羽大半輩子做對了的那些“講義氣”行動那樣,做一個重情重義,遵守契約的“講義氣”的人。但是我們提倡的是有原則的“講義氣”,而不是沒有限度的“講義氣”。否則,我們遲早也會因為自己沒有原則的“講義氣”而喪失了責任心,難以戰勝自己心中的“華容道”。(原創:李承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