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象《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那样“讲义气”?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对其中以“最讲义气”闻名的人物关羽印象深刻。其做下的一系列例如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一桩桩,一件件,都可以说无一不令史家慨叹,世人唏嘘。也因此,关羽关云长讲忠义、最义气的名声传遍天下,也使得民间对于关羽关云长顶礼膜拜,中华大地乃至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就是其忠义美名传世的最好证明。

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象《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那样“讲义气”?

那么,人们常说的“讲义气”到底是什么?从朋友的情谊来讲,讲义气表现为无论自己是否飞黄腾达,都不会忘记对旧日朋友好,对往昔兄弟好。从国家民族的大义来讲,讲义气则表现为讲正气,求正义,做的是为国为民为大众的事,追求的是不负国家、民族与人民恩情与厚望。在这一点上,关羽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

关羽讲义气,重情谊,所以他在刘备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肯跟他和张飞“桃园三结义”,誓与兄弟同生死,共命运。他可以为了保护二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夫人)周全,宁可牺牲自己的名节为曹操打临时工,但一经探知大哥刘备的所在,他便义无返顾地过五关斩六将,护着二位夫人千里走单骑,终于让刘备一家得以在战乱中团聚。而他暂在曹操麾下效命时,为报曹操的知遇之恩,而连斩袁绍手下大将颜良和文丑,也算是讲义气。

但关羽也因为过于“讲义气”而坏了军国大事。原本,诸葛亮在火烧赤壁之前即已安排各路将军埋伏在曹操战败逃亡必经之路,而关羽所把守的正是位置极其重要的华容道。据说,诸葛亮在安排关羽去往华容道时,曾经犹豫再三,因为他也素知关羽忠义,为人最讲义气,而曹操恰恰对关羽有恩,因此他也担心关羽会在关键时刻放了曹操。但关羽再三质问军师是否不信关某,诸葛亮就此百密一疏,遂与关羽立下军令状而派他驻守。事实证明,关羽最终还是被曹操的三寸不烂之舌所动摇,最终实施了“义释曹操”这一倍受世人争议的“义举”。也正因为关羽的放虎归山,遂使得诸葛亮灭曹扶刘的筹谋因之落空,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不可避免。

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象《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那样“讲义气”?

后人在争论时也有人说诸葛亮明知关羽忠义却仍然派他守华容道,其实是想成全其“忠义”美名。但也有人说诸葛亮如此说,只是看在刘备的面子上,不忍责罚关羽而释放出的善意。但关羽因为“讲义气”而坏了刘备军团的大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诸葛亮内心肯定也为自己的失察而内疚,只是这一份歉意,又能够跟谁如实去说呢?

可见,“讲义气”也是要有底线和立场的,一个人若是没有限度地一味去“讲义气”,那么这样的讲义气要么是毁了自己,要么是坏了别人或集体的大事,更有很大的可能是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还需要“讲义气”吗?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地“讲义气”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因为在当下,人与人之间正确的“讲义气”,更多地表现为互相尊重和帮助,表现为尊重公序良俗和遵守契约精神,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式的义举。比如,同是一个公司里的同事,两个人之间有一个遇到了难题,而另一个人刚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或经验去帮助他破解难题,而不讲究回报,这样的人所讲的“义气”,必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获得公司和同事的赞誉,因而这样的“义气”是值得提倡和赞美,并大力弘扬的。但是,同样是一个公司里的同事或朋友,若是在社会上,其中一人不小心损坏了别人的利益,在别人要讨回公道时,身为非当事人的同事或朋友的人,不去调查了解事情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而是一味地无原则地“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则非但不是对朋友或同事好,反而会把事情推向更难以解决的境地。这样的“讲义气”,不但帮不了朋友或同事,反而害了他。

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象《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那样“讲义气”?

现在是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经常可以从报章、电视、自媒体、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载体发现,很多人正是曲解了“讲义气”的真实含义,轻率地把“讲原则有限度地讲义气”直接理解成了“朋友受人欺负我就是要帮他”,导致了言语和行为上偏离了“讲义气”的轨道,做出了害人害己甚至误了集体、团队乃至国家的大事。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也需要象关羽大半辈子做对了的那些“讲义气”行动那样,做一个重情重义,遵守契约的“讲义气”的人。但是我们提倡的是有原则的“讲义气”,而不是没有限度的“讲义气”。否则,我们迟早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原则的“讲义气”而丧失了责任心,难以战胜自己心中的“华容道”。(原创:李承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