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东汉末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演义故事,已经被无数次的搬上荧幕,我们可以将众多三国题材影视作品大致作出三种分类:一、讲人。即整部影片剧集是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展开铺叙,如《诸葛亮》、《曹操》、《武神赵子龙》、《见龙卸甲》。二、叙事。指的是主要讲述三国时期某一著名事件,如《赤壁》。三、总览。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的体现了天下三分到归晋一统的整个进程。如《三国演义》、《三国》。其中,若论三国故事的过程齐整,情节完备,当以《三国演义》和《三国》为最,故人们经常将两者进行比较也是情理之中,那么,这两部时间间隔了十六年之久,分属两个世纪的电视连续剧,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呢?在我看来,虽然《三国》在拍摄当时具备更加完善的制作技术与手段,但从成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甚至与“经典”二字相去甚远。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在揭开诸如打斗时脚离马鞍马上转体这种华而不实的华丽面纱后,相信每一个稍微用心的观众,都会对新三国中的种种雷点信手拈来:蹩脚的、缺乏美感的台词;失败的,谬以千里的主要人物的塑造;偏离逻辑,贻笑方家的情节设计;错字白字,以及词语成语的错误运用……如果非要我说新三国是用心之作,当真是恕难从命!!!新三国的诸多疏漏之处可说罄竹难书,正因如此,让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从何谈起,那就权且捡重要的说一说吧。

一、缺乏美感的对白。

对比其他三大名著,西游红楼水浒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多用的是动词“道”,例如,悟空道,宋江道,宝玉道,而三国演义中则多用“曰”,如孔明曰,关公曰,一个“曰”字,平添了三分历史厚重感,兼之三国的时代背景也最为久远,这就决定了三国中的人物对白远非简单直白的大白话,而是要相对“文言”一些,到了电视剧中,应该既要保证台词“古代”一点 ,又要让各阶层的观众都能容易接受,这样才能彰显汉语之美,比如看到水天一色,倦鸟逐霞的景象,有人会说“卧槽,水连着天天连着水,几只野鸭子到处飞“,而有人却会这样描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很显然后者更具意境,更令人赏心悦目。而在新三国剧中,曹操的“老母鸡变鸭”,报事士兵的“祸事了,祸事了”,以及频繁出现的“天呐”,“我的天呐”等句,就显得苍白无力,和三国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让人频频出戏。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二、关于打斗。

很多观众一直对新三国的武打戏津津乐道,但我想说的是,新三国的武打显得过于花哨,例如马上对决时常常在马背上腾空而起,捎带着空中转体三周半再稳稳落在马鞍之上,且不说“力从地起”,你身在半空本就无从借力,更不必说功守自如了,这种武打更像是武侠片,而纯粹的武侠片也都是叙事为主武打为辅,例如武侠泰斗金庸的一十五部作品,武打场面固然精彩,故事性同样引人入胜且篇幅也远远大于武打过程。所以,观赏和评价一部作品,不能只关注热闹的武打场面,而文戏,才是内核,是作品之魂。多年前的《龙虎门》,武打凌厉刚猛极具观赏性,反观文戏部分,简直一塌糊涂,可以说,重武轻文的《龙虎门》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作品。而军事题材的《亮剑》,虽然剧中的战争场面难以达到《拯救大兵瑞恩》的高水准,但人物丰满文戏出众,亦不失为一部精品。

新三国的文戏糟糕在哪呢?

三、糟糕的人物塑造。

客观的讲,新三国的很多配角都很出色,荀彧,献帝,许褚,吕蒙,鲁肃,曹丕 ,但是,绿叶再鲜艳也掩饰不了红花的暗淡,配角越出色,就越容易将主角压制得不得翻身。陆毅应该向唐国强多多学习,两版诸葛孔明中间当真是有千里之遥,对比两人的舌战群儒,骂王朗,火熄尚方谷,六出祁山等桥段,唐国强气度自若胸有成竹算无遗策,陆毅则是顾虑重重愁眉苦脸故作老成,二人相较判若云泥。因为唐优于陆争议不大,在此就一带而过不过多浪费流量了。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争议最大的是曹孟德。

陈建斌把一个小动作从《甄嬛传》带到了《新三国》,那就是每说一句话都要扁扁嘴,我想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而好多新三国导演自认为是点晴之笔的小细节,也被刻意的强行安放在曹孟德的身上,结果当然是画虎不成反类其犬!

1.小便。新三国的曹操肯定总是口渴,因为他很爱喝水,水喝多了,自然要……所以我们看见,曹操总爱时不时的当街解决一下。导演的意图很明显,通过这个细节来表现曹操这个大人物的不拘小节,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不拘小节,而是罔顾礼法!如果东汉时期有名片,我想曹操的名字前定会有一大串的头衔,其中,便会赫然有几个醒目大字: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诸位,曹操除了会打仗,懂权术,人家笔杆子玩的也很溜,他与曹丕曹植合成“三曹”,有《观沧海》《短歌行》流传至今,在我国文学史上绝对占有一席之地。曹操文章写得好,自然是自幼饱读圣贤书之故,于礼法一节必是了然于胸,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就算憋得要死,曹操也不至于公然松开腰带当众小便的,兼之自己又是几十万军事政治集团的实际最高领袖,就更断然不会不顾形象不顾威信的做出如此非礼之事,导演的这一步棋,实是画蛇添足的一大败笔。

2.吃货。

新三国的曹操除了常喝水,还很能吃。本来人是铁饭是钢,吃点喝点无所谓,但你得看准时机分清场合。长坂坡前,赵子龙怀揣幼主纵马突围如虎入羊群,杀得兴起时,斩落敌将五十余员,杀伤兵卒更是不计其数,宝剑银枪业已饱饮敌血……此种情境之下,换做我是曹操,定会神情凝重,即使貂蝉二乔分列左右为我承上珍馐佳肴龙肝凤髓,也无心下咽。可新三国却让曹操悠哉悠哉的吃着花生看热闹,这让我想起了影视剧中的泼妇形象,她们通常就是一边吐着瓜子皮,一边倚在树上伸直脖子看热闹。试问,让一位三军最高统帅在指挥战斗的时候吃零食,这真的符合逻辑吗??能让一众谋臣良将心悦诚服的一代枭雄,会做出这样低情商的傻事吗??自己的青釭剑就拿在赵云手中,自己的士卒却一茬接一茬栽倒在赵云马下,而你此刻仍旧谈笑风生吃着零食,好似那些浴血阵亡的将士真的和自己毫无干系。而在偶尔回望自己主帅的时候却看见他在一脸轻松的剥花生,不知道在征影里奋力厮杀的数万兵将,此时此刻会作何感想??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除却以上的逻辑问题,陈建斌在表演方面的短板也比较明显。戏曲舞台上“手眼身法步”,同样适用于影视表演,其中的“眼”指的就是眼神要活,客观的说,陈建斌不属于浓眉大眼那种类型,他的五官尤其是眼睛并不占优势,可是陈建斌的表演并没有弥补他先天的劣势,从始至终,他的眼睛都是欲闭还睁,无论是喜怒哀愁,都只是那一种单一的眼神,鲜有变化。参见张译和王千源,同样是“缝目”,但他们的眼神却可以做到千变万化。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台词是一个专业演员的必修课,可是陈建斌的台词功底真的是不敢恭维,赤壁大战前夕,曹孟德陈舟江北,意欲兵锋南指一举攻克江东,怀揣着宏伟抱负,他横槊赋诗,一首《短歌行》响彻江边,其时,大江东逝,明月高悬,江风吹动旌旗猎猎作响,月色照在数万将士戎装之上,如此美好的意境,却毁在了陈建斌之口,他用那两字一蹦的独特方式,将气势如虹的《短歌行》念的意境全失……

总结一下,从整体来看,陈建斌版曹操身上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小聪明和无赖气质,倒有几分符合传说中亭长出身的刘邦。诸葛亮和曹操不好看的三国剧,就已经失败了一大半。

四、逻辑上的失误。

1.魏蜀交兵,魏兵擒获一蜀国细作,便押去见司马懿,称抓到一信使,司马问书信何在,魏兵竟然在信使的怀中掏出书信交给司马懿。这里显然不合乎情理,既然已经言之凿凿确定是信使,就一定已经掌握了证据搜出了书信,既然已经搜出了书信,那押去见司马懿时怎么还会从信使怀中拿出书信来?难道之前搜出的书信又被塞回到信使怀中去了?

2.在新三国中,为协助刘璋抵御张鲁,刘备提兵入川,左右皆谏刘备借机攻取西川,刘备却执意不允。为使刘备坚定夺川之意,庞统慨然赴死,终使刘备师出有名。乍一看,庞统之死很是悲壮,但细细推敲,这段剧情实在是不值一哂。庞统何许人,道号“凤雏”,作为随军军事随刘备入川可谓任重道远,虽然刘老板不想夺人基业,但你凤雏智计百出与孔明齐名,难道就不会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备吗?相反庞统却选择了最最极端的下下之策——主动送人头,幸好刘备最后顺利夺取了西川,不然庞统之死就显得更加没有意义了。话说回来,刘备刚刚占据荆襄之地,又欲入主西川,处于事业上升期,正是用人之际,于庞统也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而编剧却让庞统在此时主动送死,这真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萤火难比皓月之光!请不要将新《三国》和《三国演义》比较。

3.刘备带着赵云过江娶亲一去不返,急的关张日日鼓噪,这张飞更是掀了孔明桌案,孔明一语皆无,等张飞走后,孔明顿时来了劲,如怨妇般的抱怨:你别捡了,捡好了明天他还得来掀桌子。这一段,使孔明形象一落千丈,直接将其拉低到了二等谋臣。这里是张飞过于强势还是孔明太软弱了呢?魏有张辽许褚夏侯曹仁,吴有黄盖蒋钦韩当周泰,这些人的脾气和本领均不在张飞之下,但荀彧周瑜鲁肃却能在一群虎狼之将中间游刃有余,更没见自己的桌案被谁掀翻过,可是孔明却像个小媳妇时常要受关张的气,由此可见导演在这个细节上面处理的不是很妥当,让孔明这条当世“卧龙”面对张飞撒泼时居然束手无策,使人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

4.曹操令众人作赋,曹丕曹植等人闻风而动, 曹丕更是作了两篇文章以备不时之需,这里司马懿与曹丕有一段对话,其中一句是:“为何公子屋里的灯亮了一夜?”要知道,司马与曹丕的关系再密切,充其量也只是个外姓臣子,曹丕点了一夜灯司马是如何得知呢?有很大可能性是司马神机妙算料到的,但不知听到这句话时曹丕会怎么想,曹丕,魏王曹操之子,身份显赫,府邸定是护卫重重,自己彻夜秉烛挑灯作赋你司马懿居然了如指掌,除了猜想是司马料到的,曹丕更有可能会猜想司马懿是否在自己身边安插了眼线。所以司马懿的这句貌似聪明的话,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其实更像是在作死!换做我是曹丕听了此言,定会惊出一身冷汗!

细节,真的会决定成败。

结语,新三国疏漏之处绝对不止于此,诸如:错字白字;“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台词穿越;“列位诸公”“相敬如宾”等词语成语的胡乱运用;本应在汉武帝时期就销声匿迹的战车居然在三国的战场上大行其道;负责擂鼓的士兵竟然身着做工精美的铠甲,还有成年男子一头飞舞飘逸的长发……

导演高希希将大量精力花费在了兵卒盔甲的制作,儿女情长的缠绵,俗不可耐的宫斗,飞旋翻转的武打上面,反而没有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更没有将故事情节打磨的精雕细琢,结果使一部将近百集本应精彩纷呈的三国大戏,变得虚有其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