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東漢末三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演義故事,已經被無數次的搬上熒幕,我們可以將眾多三國題材影視作品大致作出三種分類:一、講人。即整部影片劇集是圍繞一個主要人物展開鋪敘,如《諸葛亮》、《曹操》、《武神趙子龍》、《見龍卸甲》。二、敘事。指的是主要講述三國時期某一著名事件,如《赤壁》。三、總覽。顧名思義就是完整的體現了天下三分到歸晉一統的整個進程。如《三國演義》、《三國》。其中,若論三國故事的過程齊整,情節完備,當以《三國演義》和《三國》為最,故人們經常將兩者進行比較也是情理之中,那麼,這兩部時間間隔了十六年之久,分屬兩個世紀的電視連續劇,究竟誰能更勝一籌呢?在我看來,雖然《三國》在拍攝當時具備更加完善的製作技術與手段,但從成品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效果來看,並不十分理想,甚至與“經典”二字相去甚遠。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在揭開諸如打鬥時腳離馬鞍馬上轉體這種華而不實的華麗面紗後,相信每一個稍微用心的觀眾,都會對新三國中的種種雷點信手拈來:蹩腳的、缺乏美感的臺詞;失敗的,謬以千里的主要人物的塑造;偏離邏輯,貽笑方家的情節設計;錯字白字,以及詞語成語的錯誤運用……如果非要我說新三國是用心之作,當真是恕難從命!!!新三國的諸多疏漏之處可說罄竹難書,正因如此,讓人一時之間也不知道從何談起,那就權且撿重要的說一說吧。

一、缺乏美感的對白。

對比其他三大名著,西遊紅樓水滸在描寫人物對話時多用的是動詞“道”,例如,悟空道,宋江道,寶玉道,而三國演義中則多用“曰”,如孔明曰,關公曰,一個“曰”字,平添了三分歷史厚重感,兼之三國的時代背景也最為久遠,這就決定了三國中的人物對白遠非簡單直白的大白話,而是要相對“文言”一些,到了電視劇中,應該既要保證臺詞“古代”一點 ,又要讓各階層的觀眾都能容易接受,這樣才能彰顯漢語之美,比如看到水天一色,倦鳥逐霞的景象,有人會說“臥槽,水連著天天連著水,幾隻野鴨子到處飛“,而有人卻會這樣描述“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很顯然後者更具意境,更令人賞心悅目。而在新三國劇中,曹操的“老母雞變鴨”,報事士兵的“禍事了,禍事了”,以及頻繁出現的“天吶”,“我的天吶”等句,就顯得蒼白無力,和三國的時代背景格格不入,讓人頻頻出戏。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二、關於打鬥。

很多觀眾一直對新三國的武打戲津津樂道,但我想說的是,新三國的武打顯得過於花哨,例如馬上對決時常常在馬背上騰空而起,捎帶著空中轉體三週半再穩穩落在馬鞍之上,且不說“力從地起”,你身在半空本就無從借力,更不必說功守自如了,這種武打更像是武俠片,而純粹的武俠片也都是敘事為主武打為輔,例如武俠泰斗金庸的一十五部作品,武打場面固然精彩,故事性同樣引人入勝且篇幅也遠遠大於武打過程。所以,觀賞和評價一部作品,不能只關注熱鬧的武打場面,而文戲,才是內核,是作品之魂。多年前的《龍虎門》,武打凌厲剛猛極具觀賞性,反觀文戲部分,簡直一塌糊塗,可以說,重武輕文的《龍虎門》是一部失敗的電影作品。而軍事題材的《亮劍》,雖然劇中的戰爭場面難以達到《拯救大兵瑞恩》的高水準,但人物豐滿文戲出眾,亦不失為一部精品。

新三國的文戲糟糕在哪呢?

三、糟糕的人物塑造。

客觀的講,新三國的很多配角都很出色,荀彧,獻帝,許褚,呂蒙,魯肅,曹丕 ,但是,綠葉再鮮豔也掩飾不了紅花的暗淡,配角越出色,就越容易將主角壓制得不得翻身。陸毅應該向唐國強多多學習,兩版諸葛孔明中間當真是有千里之遙,對比兩人的舌戰群儒,罵王朗,火熄尚方谷,六出祁山等橋段,唐國強氣度自若胸有成竹算無遺策,陸毅則是顧慮重重愁眉苦臉故作老成,二人相較判若雲泥。因為唐優於陸爭議不大,在此就一帶而過不過多浪費流量了。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爭議最大的是曹孟德。

陳建斌把一個小動作從《甄嬛傳》帶到了《新三國》,那就是每說一句話都要扁扁嘴,我想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太好的習慣。而好多新三國導演自認為是點晴之筆的小細節,也被刻意的強行安放在曹孟德的身上,結果當然是畫虎不成反類其犬!

1.小便。新三國的曹操肯定總是口渴,因為他很愛喝水,水喝多了,自然要……所以我們看見,曹操總愛時不時的當街解決一下。導演的意圖很明顯,通過這個細節來表現曹操這個大人物的不拘小節,但是很遺憾,這不是不拘小節,而是罔顧禮法!如果東漢時期有名片,我想曹操的名字前定會有一大串的頭銜,其中,便會赫然有幾個醒目大字: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諸位,曹操除了會打仗,懂權術,人家筆桿子玩的也很溜,他與曹丕曹植合成“三曹”,有《觀滄海》《短歌行》流傳至今,在我國文學史上絕對佔有一席之地。曹操文章寫得好,自然是自幼飽讀聖賢書之故,於禮法一節必是瞭然於胸,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我想就算憋得要死,曹操也不至於公然鬆開腰帶當眾小便的,兼之自己又是幾十萬軍事政治集團的實際最高領袖,就更斷然不會不顧形象不顧威信的做出如此非禮之事,導演的這一步棋,實是畫蛇添足的一大敗筆。

2.吃貨。

新三國的曹操除了常喝水,還很能吃。本來人是鐵飯是鋼,吃點喝點無所謂,但你得看準時機分清場合。長坂坡前,趙子龍懷揣幼主縱馬突圍如虎入羊群,殺得興起時,斬落敵將五十餘員,殺傷兵卒更是不計其數,寶劍銀槍業已飽飲敵血……此種情境之下,換做我是曹操,定會神情凝重,即使貂蟬二喬分列左右為我承上珍饈佳餚龍肝鳳髓,也無心下嚥。可新三國卻讓曹操悠哉悠哉的吃著花生看熱鬧,這讓我想起了影視劇中的潑婦形象,她們通常就是一邊吐著瓜子皮,一邊倚在樹上伸直脖子看熱鬧。試問,讓一位三軍最高統帥在指揮戰鬥的時候吃零食,這真的符合邏輯嗎??能讓一眾謀臣良將心悅誠服的一代梟雄,會做出這樣低情商的傻事嗎??自己的青釭劍就拿在趙雲手中,自己的士卒卻一茬接一茬栽倒在趙雲馬下,而你此刻仍舊談笑風生吃著零食,好似那些浴血陣亡的將士真的和自己毫無干係。而在偶爾回望自己主帥的時候卻看見他在一臉輕鬆的剝花生,不知道在徵影裡奮力廝殺的數萬兵將,此時此刻會作何感想??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除卻以上的邏輯問題,陳建斌在表演方面的短板也比較明顯。戲曲舞臺上“手眼身法步”,同樣適用於影視表演,其中的“眼”指的就是眼神要活,客觀的說,陳建斌不屬於濃眉大眼那種類型,他的五官尤其是眼睛並不佔優勢,可是陳建斌的表演並沒有彌補他先天的劣勢,從始至終,他的眼睛都是欲閉還睜,無論是喜怒哀愁,都只是那一種單一的眼神,鮮有變化。參見張譯和王千源,同樣是“縫目”,但他們的眼神卻可以做到千變萬化。最後不得不說的是,臺詞是一個專業演員的必修課,可是陳建斌的臺詞功底真的是不敢恭維,赤壁大戰前夕,曹孟德陳舟江北,意欲兵鋒南指一舉攻克江東,懷揣著宏偉抱負,他橫槊賦詩,一首《短歌行》響徹江邊,其時,大江東逝,明月高懸,江風吹動旌旗獵獵作響,月色照在數萬將士戎裝之上,如此美好的意境,卻毀在了陳建斌之口,他用那兩字一蹦的獨特方式,將氣勢如虹的《短歌行》唸的意境全失……

總結一下,從整體來看,陳建斌版曹操身上呈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小聰明和無賴氣質,倒有幾分符合傳說中亭長出身的劉邦。諸葛亮和曹操不好看的三國劇,就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四、邏輯上的失誤。

1.魏蜀交兵,魏兵擒獲一蜀國細作,便押去見司馬懿,稱抓到一信使,司馬問書信何在,魏兵竟然在信使的懷中掏出書信交給司馬懿。這裡顯然不合乎情理,既然已經言之鑿鑿確定是信使,就一定已經掌握了證據搜出了書信,既然已經搜出了書信,那押去見司馬懿時怎麼還會從信使懷中拿出書信來?難道之前搜出的書信又被塞回到信使懷中去了?

2.在新三國中,為協助劉璋抵禦張魯,劉備提兵入川,左右皆諫劉備藉機攻取西川,劉備卻執意不允。為使劉備堅定奪川之意,龐統慨然赴死,終使劉備師出有名。乍一看,龐統之死很是悲壯,但細細推敲,這段劇情實在是不值一哂。龐統何許人,道號“鳳雛”,作為隨軍軍事隨劉備入川可謂任重道遠,雖然劉老闆不想奪人基業,但你鳳雛智計百出與孔明齊名,難道就不會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劉備嗎?相反龐統卻選擇了最最極端的下下之策——主動送人頭,幸好劉備最後順利奪取了西川,不然龐統之死就顯得更加沒有意義了。話說回來,劉備剛剛佔據荊襄之地,又欲入主西川,處於事業上升期,正是用人之際,於龐統也正是建功立業之時,而編劇卻讓龐統在此時主動送死,這真讓人有點匪夷所思。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螢火難比皓月之光!請不要將新《三國》和《三國演義》比較。

3.劉備帶著趙雲過江娶親一去不返,急的關張日日鼓譟,這張飛更是掀了孔明桌案,孔明一語皆無,等張飛走後,孔明頓時來了勁,如怨婦般的抱怨:你別撿了,撿好了明天他還得來掀桌子。這一段,使孔明形象一落千丈,直接將其拉低到了二等謀臣。這裡是張飛過於強勢還是孔明太軟弱了呢?魏有張遼許褚夏侯曹仁,吳有黃蓋蔣欽韓當週泰,這些人的脾氣和本領均不在張飛之下,但荀彧周瑜魯肅卻能在一群虎狼之將中間遊刃有餘,更沒見自己的桌案被誰掀翻過,可是孔明卻像個小媳婦時常要受關張的氣,由此可見導演在這個細節上面處理的不是很妥當,讓孔明這條當世“臥龍”面對張飛撒潑時居然束手無策,使人很難想象這就是那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諸葛亮。

4.曹操令眾人作賦,曹丕曹植等人聞風而動, 曹丕更是作了兩篇文章以備不時之需,這裡司馬懿與曹丕有一段對話,其中一句是:“為何公子屋裡的燈亮了一夜?”要知道,司馬與曹丕的關係再密切,充其量也只是個外姓臣子,曹丕點了一夜燈司馬是如何得知呢?有很大可能性是司馬神機妙算料到的,但不知聽到這句話時曹丕會怎麼想,曹丕,魏王曹操之子,身份顯赫,府邸定是護衛重重,自己徹夜秉燭挑燈作賦你司馬懿居然瞭如指掌,除了猜想是司馬料到的,曹丕更有可能會猜想司馬懿是否在自己身邊安插了眼線。所以司馬懿的這句貌似聰明的話,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其實更像是在作死!換做我是曹丕聽了此言,定會驚出一身冷汗!

細節,真的會決定成敗。

結語,新三國疏漏之處絕對不止於此,諸如:錯字白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臺詞穿越;“列位諸公”“相敬如賓”等詞語成語的胡亂運用;本應在漢武帝時期就銷聲匿跡的戰車居然在三國的戰場上大行其道;負責擂鼓的士兵竟然身著做工精美的鎧甲,還有成年男子一頭飛舞飄逸的長髮……

導演高希希將大量精力花費在了兵卒盔甲的製作,兒女情長的纏綿,俗不可耐的宮鬥,飛旋翻轉的武打上面,反而沒有將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豐滿,更沒有將故事情節打磨的精雕細琢,結果使一部將近百集本應精彩紛呈的三國大戲,變得虛有其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