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改革國內各種貿易壁壘,關起門來化冰山。如果國內形成了真正統一的大市場,其帶來的福利效應將很有可能比國際貿易帶來的還要大。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劉慶春(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

近期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和快速蔓延,尤其是在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意大利、伊朗等國較為嚴重。這次疫情由於傳播速度快不僅嚴重危害了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和民眾生命健康,同時對於全球的經濟、金融、貿易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疫情期間,多個國家出現了資本市場動盪,如美股10天內4次熔斷,7天大跌,國際原油和黃金價格走低,這一系列現象都表明了市場態度。

在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鏈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這一全人類的共同危機,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這一方面在近期的中國對外貿易上已經有所體現。

疫情全球大流成為中國外貿主要影響因素

2020年3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了我國前兩個月的進出口數據。圖1所示, 2020年1-2月,以美元計價的貨物進出口總值為5919.9億美元,同比下降11.0%。其中,出口292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2%;進口2995.4億美元,同比下降4.0%。

從主要的貿易方式來看,2020年1-2月,一般貿易出口1701.9億美元,同比下降17.9%,進口18885.5億美元,同比下降2.8%;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97.5億美元,同比下降17.6%,進口131.5億美元,同比下降2.2%;進料加工貿易出口728.1億美元,同比下降22.7%;進口414.4億美元,同比下降12.1%。

疫情對於1-2月出口下降起到了主導作用。而疫情是通過什麼影響進出口,它的影響程度會有多大,這值得我們思考。

圖1:2019-2020年主要月份進出口商品總值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我們首先通過梳理疫情的發展階段,將疫情對於中國外貿的影響分成兩個階段。

階段一: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蔓延對於外貿的影響

1月中下旬開始,新冠肺炎在中國開始蔓延。臨近春節的大規模人員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病毒的跨區域傳播並增加了管控難度。隨著疫情的爆發,居民儘可能減少外出活動,減少聚集性感染,中國進入全面戰“疫”時間。

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基於中國感染者數量增加和多個國家出現了疫情的判斷,將本次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眾衛生事件(PHEIC)”。對於疫情的判斷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出於防控疫情的角度加強相關入境管制和貿易限制,因此雖然世衛組織強調不建議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但不少國家都陸續採取了加強入境建議、限制來華航班甚至關閉口岸的措施應對。這些措施對於貿易起到了破壞作用。

同時除醫療用品行業外,其他大多數行業和地區的春節假期延長到了2月10日後才開始逐步復工復產。必要時期的復工延遲和城市交通管制,為中國防疫爭取了時間並使得疫情防控取得了持續向好的成效。

圖2:2019-2020年月度PMI指數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通過海關總署公佈的1-2月進出口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進口相對於出口,下降程度有限,這表明進口和國際運輸受疫情的影響較小。

從出口產品類型來看,前兩個月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這可能和復工延遲有關。從圖2 PMI指數來看,2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商務活動PMI雙雙創下歷史新低。因此1-2月疫情對於出口的衝擊,主要是由復工延遲導致的產能下降和供給不足引起的。

現在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國內各地陸續復工復產。那麼國內的疫情導致的國內供應問題對於出口的影響就有限,現在影響我國貿易的主要因素是全球範圍內大流行疫情。

階段二:全球範圍內的新冠肺炎蔓延對於外貿的影響

自2月下旬起,疫情先後在日本、韓國、伊朗、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美國等國出現擴散的態勢,並在3月份全球爆發。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這場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大流行”是世衛組織在流感定級中最高的一級。對於“大流行”的界定尚沒有明確的標準,但受到學界認可的是其“人傳人、致死率高、世界範圍內流行”的性質。

截至3月29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0萬例(圖3),美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國的確診病例之和,接近全球確診總數的一半。

疫情的爆發使得很多國家和城市商店關門、經濟停擺、航班停運;同時經濟衰退的風險使得國際資本市場持續震盪,全球股市、債市、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大幅波動。

圖3:海外累計確診病例趨勢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全球價值鏈因疫情擴散被切斷進而影響中國外貿

國際疫情的擴散對於外貿的影響,可能會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疫情導致的經濟停擺會影響國外需求。隨著中國傳統貿易伙伴歐盟、美國、日本先後進入疫情防控的緊急階段,外貿可能會面臨國際市場需求不振的衝擊。例如,3月歐洲70餘座汽車整車製造工廠因為疫情影響宣佈暫時關停。作為高度全球化的汽車產業,停產隨之而來的大量訂單被取消,通過供應鏈層層傳導,嚴重衝擊了國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

3月26日美國失業人數大增328.3萬人,遠超預期164萬人。因疫情爆發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可能有1500萬美國人要面臨失業,這已經佔到美國勞動力的10%左右。這將大大降低世界總需求。

其次是國外原材料、中間品供給會受到衝擊。作為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中國復工復產的推進,也會受到上游原材料和中間品供應商的影響。因為中國進口的90%左右是中間品和資本品,如果原材料進口受到衝擊,最終也會影響產品出口。目前來看,機電、交通運輸設備、能源化工等我國出口集中行業進口受影響較大。

至於貿易具體受到多大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來做判斷,因為BDI指數的波動和我國的貿易增長總是正相關(圖4所示)。

近年來,中國貿易在2015-2016年有過短暫下滑出現負增長,而當時BDI也達到最近10年的最低點383點。後面兩年2017年和2018年貿易一直處於上升情況,貿易增長速度平均達到9%,進口增長更快,達到12%。2019年由於貿易摩擦影響,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增長只有3.4%,而BDI也達到了2017-2019的最低點600點左右。

現在由於全球疫情,BDI還在繼續下滑,在400-600的低位徘徊,對我們的貿易挑戰不小。

圖4:2019-2020年主要月份進出口數據與BDI指數對比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數據來源:中國海關總署、東方財富網-數據中心

第三是一些國內外展會被推遲或取消。這對於一些主要是靠通過參展接單的行業影響較大。展會的取消會使得訂單斷崖式下滑。同時,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參加展會花錢最少效果最好。疫情導致參展成為不可能,也會增加企業的額外營銷成本。

最後,國際自由貿易體系遭遇更大挑戰。部分國家間的商品進出口限制以及禁航禁運,使得國際貨運網絡通達性被削弱的同時也增加了貿易成本。這些舉措會直接破壞國際自由貿易體系,並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貿易保護主義,貿易衝突會增加,自由度和開放度會出現下降。這是對我國貿易產生影響的最為不確定的因素,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如美國3月6日發佈《中國履行WTO承諾情況報告》,認為中國遵守WTO規則的情況很差,中美貿易摩擦還在繼續。疫情與中美貿易摩擦疊加下(正如表1所示,仍有很大一部分商品在遭受關稅困擾)的中國外貿發展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表1:當前美國對中國徵收關稅情況

疫情蔓延切斷全球價值鏈,給中國外貿帶來多大影響?

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全球疫情對我國貿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全球價值鏈切斷而產生的,進而通過貿易和旅遊等方式影響世界經濟。隨著疫情的全球擴散,各國採取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危害。

因此,在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全球供應鏈體系不斷擴展、深度交織的大背景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各國只有對疫情防治達成共識,通力合作,暢通貿易才能維持經濟穩定。

從中國防疫經驗來看,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是暫時和階段性的,因為疫情終將過去,外貿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關鍵是不確定的貿易保護是撒手鐧。

另外,關於農產品貿易方面,近日受疫情的影響,越南、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俄羅斯、印度等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目的是保障其國內糧食供應充足。現階段來看,國外糧食出口禁令對於我國糧食的供應和價格影響有限。但應當注意的是,疫情的全球擴散可能會帶來更多國家跟進實施出口禁令,進而引起糧食供應短缺和價格上升。中國已經成為糧食進口第一大國,中國三大主糧的淨進口 (進口數大於出口數) 已常態化。在過去幾年中,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

破除省際貿易壁壘,保障國內價值鏈

“抗擊疫情,國內剛打完上半場,國外繼續下半場,外貿人看完全場”。這反應了當前外貿行業的現狀:國內疫情剛得到控制,工廠開始逐漸復工時,國外疫情又硝煙四起。因此,如何幫助外貿企業復工復產從而穩定外貿並促進經濟發展?

穩外貿首先是穩個人,要解決務工人員流動的問題。目前,中國存在著東部地區復工面臨用工荒,而中西部地區大量務工人員滯留家鄉不能返回工廠的情況。因此推動地區之間健康證明互認,真正做到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不再設障礙,才能夠增進復工的進程。

其次是幫助中小外貿企業解決訂單被取消的風險及現金流緊張等問題。由於疫情的原因,很多外貿企業面臨海外訂單被暫停或取消的局面。而訂單取消致使企業收入減少的同時,人工、社保、租金等剛性成本仍需兌付。這可能會使企業面臨現金流吃緊的問題。企業在疫情下能否履約,關係到跨國客戶的維持和未來的發展。正如一名外貿企業員工所說:“維持一個穩定客戶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而丟掉客戶可能只需要一分鐘”。因此地方政府應當加強政府協調,幫助企業暢通物流和交通,向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進出口信保補貼和融資支持。

第三是增加海關通關效率和審批效率。做到即到即查,無問題即放的通關“零延遲”。

第四是加強國際間合作,積極推進國際組織協調下的多邊貿易深度磋商和合作,強化區域疫情協調與合作。

對於疫情影響較輕的東盟國家,進一步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降低關稅和貿易壁壘,拓展貿易增長點。對於“一帶一路”沿線疫情嚴重的國家給予疫情風險防範支援和經驗分享,一方面有助於繼續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另一方面也有助於穩定中國同沿線國家的經貿關係。

要特別關注與非洲的經貿關係。非洲現在疫情較輕,而且2019年7月7日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已成立。非洲大陸自貿區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全球最大的自貿區,並將促成一個覆蓋12億人口、GDP合計達到2.5萬億美元的非洲單一大市場。而這必將為中國提供更多機遇。

第五,要重視國內貿易的重要性。在21世紀的貿易理論中,有個著名的EK模型,得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就是一國進行貿易的福利取決於國內貿易額的大小。如美國75%的GDP是來自於國內,那麼如果美國不和任何國家進行貿易,它的福利損失只有其GDP的7%。而中國國內貿易的比重只有50%左右,測算下來如果不進行對外貿易的話,我們的福利損失將會達到20%左右。因此,對於中國來講,國內貿易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別是在當前疫情導致全球價值鏈條被迫切斷的情況下,國內價值鏈就必須得到保障。然而我們國內的貿易成本還是很多,省際之間還有很多壁壘,地方保護色彩還很嚴重,商品和要素還不能夠自由流動。我們要做的是繼續改革國內各種貿易壁壘,關起門來化冰山。如果國內形成了真正統一的大市場,其帶來的福利效應將很有可能比國際貿易帶來的還要大。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國外疫情仍在蔓延,境外疫情輸入的風險就不能根本斷絕。這也再次印證,疫情防控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穩外貿的重中之重是要繼續呼籲和推動各國形成疫情共同治理的意識,開展國際聯防聯控。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恢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運轉和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