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在家鄉華陰市,有一種叫“麻什泡”的美食,它的成長之路頗為“勵志”。

  • 麻什泡與麻什的區別

不清楚“麻什泡”叫法的由來,因為和“麻什”好像沒有任何關係。

陝西面食“麻什”是把麵糰切小丁後搓一下,然後與菜燴成一鍋。

搓過的小麵糰非常筋道,加入各色菜品和湯後非常入味,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道家常美味。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陝西美食——麻什

“麻什泡”的主材則是紅薯粉條,配以切成條的豆腐燴成一碗。(家鄉人把紅薯粉簡稱為“粉條兒”)

整碗吃紅薯粉條兒的近似吃法,就是川味的酸辣粉了。但是華陰的“麻什泡”與川味的“酸辣粉”做法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川味的酸辣粉

  • 對麻什泡的“黑暗印象”
  • 在我的印象中,“麻什泡”是典型的“黑暗料理”。

    露天的攤位上支一口大鍋,鍋上橫著一根杆,上面掛滿發好的粉條兒,有客人了把粉條在鍋裡燴一下即成。

    縣城的馬路上經常塵土飛揚,鍋裡估計也落進去不少。圍坐一圈的食客多是來趕集的鄉村農人,大家坐在小攤前香噴噴的吃著碗裡的“麻什泡”。

    按照父母的解釋,鄉下人趕集帶個饃,餓了買碗“麻什泡”,有吃有喝的比較實惠。

    以我的玻璃心,從未光臨過麻什泡小攤,覺得那種吃法很不“高級”。

    有次中學的食堂午餐做了回“麻什泡”,算是吃了一回。感受自然是不怎麼樣,反正學校食堂的飯菜從來就沒有個像樣的。

    • 跟爺爺一起光顧西橋的麻什泡小吃店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家族一群人跟爺爺一起去西橋上同村人開的小吃店。爺爺與店主很熟絡,店主個子很高,戴著一副金絲邊的眼鏡,氣質頗為儒雅。

    店裡主營麻醬涼皮和麻什泡,還有一種三角形的油酥燒餅。當時是夏季,我們品嚐了應季的麻醬涼皮。

    麻醬涼皮柔軟筋道,澆上秘製麻醬汁後香氣四溢,爺爺說,要用本地的“小堰六號”小麥磨成麵粉,才有這般彈牙的麵皮。

    麻什泡成為“地方名片”

    近些年來,各種官媒在華山旅遊的美食推薦裡,隆重介紹了西橋的“麻什泡”,儼然已經成為了當地美食的“招牌”。

    各種推文少不了介紹麻什泡歷史悠久,湯如何汪,味道如何香,粉條兒又如何晶瑩透亮。

    • 專程光顧西橋麻什泡店去尋味兒

    看著那麼多的溢美之詞,2017年回鄉時,特地去西橋找到老地方,認真品味一回當地人喜聞樂見的這道美味

    麻什泡已經不是小攤,移進了店內。

    店鋪佈局整潔,牆上掛著歷史悠久的老照片,我看到了曾經見過的那位老先生,他叫孟傳榮,他的兒子孟自發,現在的經營者已經是孫輩了。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我見過的孟傳榮老先生在調麻醬涼皮,邊上是他的兒子孟自發。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孟自發的麻醬涼皮攤位

    店裡以男人居多,一看都是老食客,進來坐下後熟門熟路的點單。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店裡的食客以男人居多

    我點了一碗,坐下來等待的時間裡四處拍了幾張照,牆上的照片看著很親切,讓人想起長輩們,想起爺爺。

    掌勺的是個乾淨利落的女子,坐在那裡熟練的做好一碗碗的麻什泡,跟她家長輩早先掌勺的樣子很像,只是鍋上不再支著一根掛滿粉條兒的橫杆。經營條件改善了,方法也就跟著改良了。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孫輩的掌勺人

    等到麻什泡端上來,與我在學生食堂吃過的印象完全不同。辣油很厚重,大蔥段、豆腐條,估計湯裡還有大油。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頭一次吃麻什泡,厚重的辣油、豆腐條、大蔥段。

    不過吃了半天依然沒感受到滋味。口味偏重,粉條兒的材質跟想象中有點差距,具體差在哪裡又說不清。總之,跟麻什泡的“緣分”還是很淺,彼此不太“對付”。

    • 匠人精神,傳承幾代。

    吃完出門,覺得他們真是了不起。從我看得見的時候起,這門生意已經傳承了三代人,或許是四代了。

    麻什泡作為地域性極強的華陰特色食物,一直是街上擺小攤經營的平民美食。 把這項傳統手藝堅守下去,並且開了店專營,很好的詮釋了什麼是“匠人精神”。這個堅守的味道有朝成為了“地方名片”,的確是件令人引以為傲的事情。

    “麻什泡”,家鄉華陰市的傳統味道,華山旅遊的必嘗美食。

    麻什泡店面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