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做一個地道的吃貨,一生之中是一定總歸要去一次潮汕的。

有著“人間餓爸”之稱的陳曉卿說過,只有潮汕地區是一座美食孤島,這裡的很多美食至今天仍然在延續著古老的味道不變,近些年因為很多美食大V對潮汕美食的加持,潮汕美食裡中潮汕火鍋、潮汕牛肉丸子、滷鵝……名聲如雷,當這些潮汕美食中的主力軍代表衝在最前面的時候,而另一種出入潮汕人三餐中的粿條,則是用最尋常的稻米演繹出來的味覺記憶。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如果說一個川渝人離不開火鍋,湖南人離不開米飯,那潮訕人離不開的就是一碗尋常不過的粿條,有數據統計,潮汕地區每天可以消耗百萬公斤的粿條,所以,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粿條,從早晨開始到晚上,粿條很自然的融入到潮汕人的生活中。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知乎上有人問:粿條和米粉難道不一樣嗎?

從原料上說,米粉(河粉)和粿條都是用米和水混合而成的米漿來製作的,相比較起來,米粉的複雜,粿條更為簡單一點,單一的原材料賦予了它的口感一致。河粉,是一種由麵粉做成的長條形的麵食。厚度比較薄,口感比較滑,稍微有點韌性不易斷,挑起來在半空中看,有一種半透明色。

粿條,則是由米漿做成的麵食,即是稻米而非麵粉。厚度比河粉要厚一些,吃起來完全沒有韌性,而且口感並不滑膩且易斷,呈現出不透明的奶白色甚至是純白色。

知乎上還有一個發問:潮汕人的祖先是誰?

為什麼要在這裡說潮汕人的祖先呢?因為它和粿條有著扯不斷的牽連,從農耕時代就有的粿,當中原地區大量南遷的移民陸續來到潮汕時,他們祭祀時要用到麵食來製作祭品,不巧的是潮汕地區並不產麥子,只能用大米替代,於是有了粿,至今天粿在潮汕地區已經有了500年的歷史。

潮汕人時節八節好拜請神明,在拜請神明祭拜祖先時,好吃的先拿出來敬奉,粿就成了給神明和祖先供奉的食物中的不缺的一個,而且會依據民俗和祭拜神靈不同,粿的形態也不相同,甚至有專事研究潮汕文化的學者還專門為潮汕粿印所代表的寓意饌文。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反正粿條倒是他們生活中最常有的恣態,完全交付於手工製作的粿條品質好壞取決於大米、米和水的比例和火候的掌握,一個技術熟稔於心的人,他懂得察看米漿掛壁狀態來判斷粿條的最後的出品品相。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米和水混成米漿之後鋪到蒸格中,入100度沸水中蒸制放涼之後切成2釐米寬左右的粿條,粿條的吃法分為幹炒和粿條湯兩種,一小疊潮汕特有的辣椒醬是吃粿條湯的必標配,粿條湯中的配料也蓋住粿條才算。炒粿也是吃粿條的另一種方式,炒粿條分為乾溼兩種,促成炒粿風味必少不了的是豬油,當每一根粿條都被豬油裹住之後,用清脆的豆芽相配,軟糯之餘還有脆爽。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溼炒的代表就是牛肉炒粿條,潮汕人心中資深的家味,溼炒是先將粿條炒熟,加入潮汕沙茶醬調味,再另起一鍋,把牛肉、芥藍、番茄一同翻炒,待其收水成濃稠的湯汁,最後蓋在炒好的粿條上邊,溼炒可以保持住牛肉的鮮美嫩滑。

一盤芥藍牛肉炒粿不過20元,對於潮汕人來說,聽到芥藍牛肉炒粿就好像河南人聽到胡辣湯一樣激動。

“幹粿” 更趨向於家常,沸水煮熟的粿條撈乾,直接往上淋沙茶醬,再撒上少許蔥花,韌滑爽口,鹹香誘人。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客家人還有一種小吃稱為包粄,就是將米漿鋪好之後蒸出來的米皮,趁熱包上豆腐丁和蘿蔔絲等配菜,然後像疊紙一樣折起來,一張看起來吹彈即破的米皮中可以包下豆角包粄、鹹菜包粄、豆乾包粄酸菜包粄、黃瓜包粄等,應有盡有。


每天消耗百萬公斤粿條,潮汕人的命就是“粿”給的,餐餐皆可吃粿


除了粿條之外,潮汕人還有多少種粿,你去問一個地道的潮汕人,他也搞不清,但一個潮汕人心中若有家的味道記憶,粿的比例肯定是很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