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噁心》是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創作的中篇小說,於1938年首次發表後,在西方文學界收穫無數好評,經久不衰。

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噁心》講述的故事往往令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嚴格地說,這並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強的小說。在《噁心》中,薩特著重描述的是男主人公洛根丁對現實環境感到噁心的這樣一種奇怪的心理狀態,而非花筆墨描述洛根丁在都市生活過程中的光怪陸離的經歷。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薩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噁心》中自然融入了他早期的哲學思想,而這樣一本兼具文學性與哲學性的小說自然也具有非凡的研究價值。今天,我將從《噁心》獨特的日記體形式,縈繞全文的“噁心"這一感受,以及其背後隱藏著的哲學思考出發,進行簡單的分析。

1、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強烈的個人主觀情緒表達

如我在開篇所談到的那樣,《噁心》作為一部主要探討人物心理感受的小說,在表現方式上與其他小說有很大的不同。薩特選擇了日記體,作為他完美展現人物情緒的工具。

①如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

其實談起日記體小說,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都不會感到很陌生。無論是小學必讀經典書目《愛的教育》,還是魯迅先生不朽的著作《狂人日記》,都是典型的日記體小說。

在閱讀《噁心》時,我將之前看過的日記體小說加以對比,很明顯地感覺出了日記體小說的隨意性。我這裡所說的隨意性並非是指小說語法不通,錯字病句一堆,亦或者是寫的太過淺顯粗俗。就我個人看來,日記體小說往往不拘章法,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小說內容的形成完全依靠敘述者個人思想的任意馳騁。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就如我們平常寫日記一樣,往往不會過多追求辭藻的華麗,手法的鋪陳,而僅僅是依靠簡明扼要的敘述,將腦海中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到紙上,去展現我們對生活的簡單直接的感悟。

“我遇到一件不平凡的事,我不能再懷疑了。它不是一般確切的或確鑿的事實,而是像疾病一樣來到我身上,偷偷地、一步一步地安頓下來,我感到自己有點古怪, 有點彆扭,僅此而已。”

《噁心》第一章的開頭,開門見山,長驅直入,沒有半點的猶豫與躊躇,上來就是最直接的敘述。“我遇到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我相信這也是絕大部分讀者平時寫日記的慣用寫法,今天我怎麼了怎麼了,去了哪裡,做了什麼。總而言之,這樣的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富有生活氣息,可以很快將讀者拉入到文本之中,獲得好的閱讀體驗。

②強烈的主觀情緒的表達

也正是由於《噁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因此在文中,敘事情節被大大的淡化,對洛根丁心理感受的描寫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坦率地說,當薩特決定採用這種文體時,這樣的情況也許就已經註定要發生。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寫日記除了記錄下當天的經歷之外,最重要的是把自身的感受從流逝的時光中抽離出來,刻印在可以被留存的紙面上。

我們當然要記述今天做了些什麼,但更重要的是要記得當時的心情,究竟是喜悅,還是傷悲。

在《噁心》中,你就能很準確地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薩特絲毫不剋制筆下人物的情感,反而盡力讓他們噴湧而出。

“慾望像濃霧,慾望,厭惡,它說它厭惡存在,它厭惡嗎?厭煩了對存在的厭惡。它跑。它希望什麼?它跑,逃走,跳進水池。它跑,心臟,心臟跳動,這是高興,心臟存在,兩腿存在,呼吸存在,它們存在,跑動,喘息,無力地跳動,輕輕地喘氣,我喘氣,它說它喘氣。”

這僅僅是我截取的一小段文字,像這樣用跳躍的邏輯把簡短的話語拼湊在一起的段落足足有一千多字,當時令我十分吃驚。薩特正是用這樣雜亂無章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洛根丁寫日記時心裡的迷茫與困惑。

根據當時的故事情節來看,洛根丁對周圍事物的存在感到厭惡,然而他卻不得不接受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這一令他感到痛苦的現實狀況。他越是清晰地感知到周圍的物體是存在的,內心的惶恐便越發的嚴重。我們通過這一段描述,可以想象出洛根丁在寫日記時的抓狂,

他拼命地想要擺脫掉令自己感到不悅的念頭,因此不斷地在筆下寫出跳躍的意象,試圖藉此擺脫“存在”的窮追不捨。他寫的越是跳躍,句子越是簡短,便越能讓人體會到他落筆時的呼吸侷促,心跳加速。而洛根丁當時不安的心理狀態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可以說,在讀《噁心》的時候,你很明確地能感知到這就是承載著個人情緒日記。洛根丁在生活中遇到的惶恐,困惑,擔憂,全都被薩特淋漓盡致地放逐到筆尖。主觀情緒的強烈表達,令讀者在閱讀時更加沉浸其中,難以自拔。

2、對合理“存在”的噁心,對不合理“存在”的親切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了,薩特採用日記體的形式,十分注重對洛根丁主觀情緒的表現。因此,對洛根丁個人感受的探討是分析《噁心》避不開的話題。在本文中,洛根丁得了一種十分奇怪的病,他開始時不時地對周圍存在著的事物感受到噁心。為了延緩這種噁心,他也在努力地尋求能擺脫噁心感的良藥。

①對合理“存在”的噁心

洛根丁第一次察覺到“噁心”這種感受時,他正在海邊看著孩子們嬉戲,當他從沙灘上撿起一塊石子,試圖像孩子們一樣來個瀟灑的打水漂時,握在手中的石頭傳來一陣陣令他感到噁心的莫名感覺。從此刻開始,噁心便如同狗皮膏藥一樣,揮之不去,始終在洛根丁周圍徘徊。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一開始,這種噁心感還只是時不時地出現。洛根丁在去咖啡館找老闆娘尋歡作樂時,老闆娘卻剛好有事不在,噁心感便在咖啡館裡將薩特緊緊裹挾住。當洛根丁在日記中寫下浮誇的崇高句子時,噁心也如影隨形,顯現於周遭。而當他撰寫有關於羅爾邦的歷史傳記時,強烈的嘔吐感又在嗓子裡安營紮寨。

這種噁心感不斷髮酵,到了最後,洛根丁無論看到什麼都覺得噁心。向天空伸展去的樹木,鏽跡斑斑的鐵柵欄,沉默的雕塑,報紙上的新聞,甚至自己的思想,都令洛根丁感到噁心,以至於他說出了“我思故我噁心”這種荒誕的話語。

噁心對象的擴大,以及出現頻率的快速增加,都令讀者感到困惑。洛根丁究竟在對什麼感到噁心?為什麼一切存在著的物體都讓洛根丁產生了強烈的不適?莫非“存在”是不應該的嗎?可以說到了最後,洛根丁幾乎是在對世界宣戰。他對一切的存在都不加掩飾地表現出噁心的感受,世界是荒謬的,存在是噁心的,這是洛根丁向世界發起進攻時高呼的別樣口號。

他的宣戰,未必就是邪惡的,可笑的,令人不恥的。洛根丁之所以對合理存在感到噁心,就是因為他發現了合理之中的不合理。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從正常角度來說,扔石子打水漂是小孩子該乾的事情,然而洛根丁作為一個成年人,卻試圖模仿小孩子的舉動。這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所謂的“合理”,因此洛根丁第一次體驗到了噁心的感受。而跟咖啡館老闆娘做愛,是洛根丁慣用的打發煩悶的方式,因此當老闆娘不在時,這一刻又與以往的“合理情況”脫離開來,變得不合理,噁心又爬上了心頭。

在一開始,噁心僅僅是洛根丁偶然闖入不合理情景時伴隨而生的感受,他並不知道這種感受意味著什麼,也沒有看穿現實環境表面下的不合理情況。而當他意識到一成不變的生活是荒謬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時候,噁心的感受由被動轉向主動。因此,他是在主動意識到了周遭的不合理後,噁心的感覺才愈發的強烈。這樣看來,噁心也未必是一種不良的反應,反而是代表著洛根丁覺醒的符號。

②對不合理存在的親切

在《噁心》中,洛根丁將他遇見的人劃分為兩類,與他不同的一類人是他生活中遇見的大多數人,他們過著簡單乏味的生活。而洛根丁自認為的同伴,卻反而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怪異。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洛根丁一開始在餐館裡遇到了一位神經兮兮的老人,但這個老人身上散發出的孤獨氣息,和與常人不同的別樣感覺令洛根丁感到親切。一個聲音不停地在他耳邊呼喊,向他傳達他們是一類人的想法,但那時洛根丁尚還沒有看透生活的本質。因此強行把莫名萌生的好感壓了下去,轉身推門而去。而等到後來,噁心的泥沼把洛根丁整個人吞噬之後,他就不再逃避,而是試圖去接觸那些與他相仿的人。

“我跑遍全城尋找自學者。他肯定沒有回家。這位遭人拋棄的可憐的人道主義者大概在漫無目的地遊蕩,無比羞愧和恐懼。和阿希爾先生一樣,和我一樣。他屬於我這一類人,誠心誠意。”

自學者是一個奇怪的人,但與洛根丁有許多相同之處。首先他也總是孤身一人出現在堆滿書籍的圖書館裡,從不與除了洛根丁以外的人交談。其次,他本身的存在就遊離在“合理”之外。作為一個卑微且膽怯的同性戀者,自學者只敢偷偷地注視著男人的臉龐,或是在圖書館裡偷偷撫摸小學生的手掌。遺憾的是,他的不恥行為最終被圖書館管理人員科西嘉人發現。爭執過後,自學者帶著倔強與鼻血走入了茫茫的黑夜之中,開始了他逃亡的旅程。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對看似合理的現實感到噁心的洛根丁,自然會對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斥著不合理因素的自學者感到親切異常。這樣的親切是排除了道德因素的,與對錯無關。在洛根丁的世界之中,沒有是非,只有噁心與親切。因此,即便自學者對小孩的猥褻其實才是令人噁心的行徑,洛根丁卻依然懷抱著一簇熱情向他走去。拋去俗世的對錯,洛根丁只想在這荒誕的現實之中,找到同樣敢於跟“合理”現實叫板的同伴,僅此而已。

3、“噁心”背後的存在主義哲學理念

作為薩特早期的作品,《噁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理念的影響,也正是基於此,薩特才能把這種不成體系的感受規範化,整合寫出了《存在與虛無》。所以,研究噁心背後的存在主義哲學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我作為一個哲學門外漢,也許無法準確、詳盡地表達出薩特的理念,因此只能簡單聊聊我個人的理解。

①自為存在與自在存在

薩特的存在主義把“存在”分為兩類,分別是自為存在和自在存在。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自在存在指的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東西,比如我們日常接觸的凳子、門、飯碗,或者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包括花草樹木等。在薩特看來,這些東西沒有自主的意識,只是被動的存在,因此不是真正的存在。

自為存在則具有更明顯的主動性,它指的是人的主觀意識。比如我們日常的思考,心情,感受,這些東西都是自為存在。由於我們的思考不是死板的,凝滯的,靜止的,而是不斷變化,向前發展的,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因此,薩特認為自為存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噁心》,便可以很輕鬆地理解薩特的理念。

洛根丁的噁心,本質上是對被動存在的一種反抗。可以說,洛根丁的生活是十分被動的,他就像一個被上了發條的機器人,在規定的時間做著理應做的事,冥冥之中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操縱著,脫身不得。正是因此,當洛根丁擠在湧動的人群中時,發現周圍與他同樣的人樂得其所地接受著枯燥乏味,機械死板的生活時,噁心感便緊接而至。

所有人都被看不見的“被動”裹挾其中,缺失了應該具有的主動性。沒有一個人想過去改變,想過去逃離,而是麻木茫然地隨著現實的浪潮流向遠方,硬生生地將自己的思想棄之不用,成為了虛假的“自在存在”,正是這種看似自然的,被動的合理性,令洛根丁感到深深地抗拒,因此產生了噁心的感受。至於洛根丁獨自一人在公園裡,面對著大樹的枝幹,鏽跡斑駁的柵欄時感到彷彿被噁心捏住了喉嚨,呼吸不得,則更加好理解。因為此時他所面對的一切都是被動的“自在存在”,連沒有反抗意識的乏味生活,以及過著這種生活的人,裝滿了這種人的城市都令洛根丁感到噁心,作為自在存在化身的花草樹木自然就更不必說了。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所以,洛根丁的噁心,是對消極被動的自在存在的反抗。人作為具有思想的動物,怎能被生活操控,失去應有的鋒芒,成為沒有自主意識的行屍,附庸於單調乏味的生活呢?我想,不止是洛根丁不願意,大家也許都不願意。

②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先於本質”是薩特著名的理論。

哲學上對於本質給出的定義是,一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性,簡而言之,即是你自身所獨有的,別人不可能擁有的特點。但薩特認為,這樣的一種特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人只有先存在,然後才能不斷地在自己存在的過程中去創造自己的本質。而存在與本質的先後之爭,在我看來也是偶然與必然之爭。

人的生活不應該是必然的。在我們誕生之前,難道真的已經有人為我們規劃好了全部人生的發展方向,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個腳印,在某個指引之下活完這一生嗎?再退一步講,假使真的有這種所謂的“人生規劃”,我們就應該坦然地接受,而不作過多的自我考慮,心安理得地在外力的支配下過完這一生嗎?在《噁心》中,薩特旗幟鮮明地對這種想法表示了反對。

“他們每天一百次地目睹一切都按規律進行,公園在冬天下午四時關門,夏天下午六時關門,鉛的熔點是三百三十五度,最後一班有軌電車在晚上十一時五分從市政府發車。他們想到明天,也就是另一個今天。城市只擁有惟一的一天,它在每個清晨不斷重複。只有星期日這一天被人們稍加打扮。這都是些傻瓜。一想到要再見到他們那肥肥的、心安理得的面孔,我就感到噁心。”

對於那些把生活固定在單調的運行規律之中的人們,洛根丁感到噁心,我想薩特也感到噁心。一切都不是必然的,而應該是偶然的,包括存在本身。假使一切都是必然的,那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千篇一律,枯燥乏味,毫無新意可言。而存在著的每一個人也因為同樣的必然性,而成為同樣的存在,失去了不同與他人的本質。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而正因為一切都是偶然的,我們才有了創造自我本質的可能。試想一下,在封建王朝,人的出身分三六九等,所謂的寒門無貴子,士族無貧民,不就是信奉必然性造就的結果嗎?

而在今天,雖然階級固化早已成為了過往雲煙,但許多人卻在生活中被必然性束縛。“

你應該做這個,而不應該做這個。我們放棄了自我選擇,創造本質的可能,而是盲目地按照經驗、勸誡過著他人安排好的乏味生活,即便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並不能使自己觸碰到喜悅,即便我們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創造出區別與他人的本質。我們仍然沉溺其中,不願意睜開眼睛,麻木地過著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最終,我們將同樣的一天過了許多遍,直到老死,彌留之際,我們回顧人生的漫長曆程,也許會驚訝,自己竟然活的和別人如出一轍,宛如一個模子裡刻出的兩個人一般。

存在先於本質,選擇是自由的,人應該大膽地闖入生活之中,捕捉住每一個小小的偶然性。而不應該被必然性矇蔽雙眼,栓住手腳,鎖住靈魂,成為生活的傀儡,存在的奴隸。

豆瓣8.6《噁心》|隨筆般的日記體小說,噁心背後的哲學思考


薩特對《噁心》極為看重,絲毫不吝嗇給予它的讚美之詞:“歸根到底,我始終忠實於一樣東西,就是忠實於《噁心》……這是我寫的最好的一本書。

我們也許應該感謝薩特,他把麻木個體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深刻懷疑,對單調乏味的一切的猛烈抨擊,都絲毫不加掩飾的收錄在《噁心》中。他對人微妙情緒的表現,令我沉浸其中,那種神奇的噁心感受甚至在我讀完書後,從字裡行間裡逸散出來,在我的現實生活中生根發芽。

這既是一針強心劑,也是在我們耳畔敲響的警鐘。薩特在遙遠的二十世紀與我們隔空對話,試圖幫助我們找尋到自由與存在的意義。也該是時候了,從單調乏味的生活中脫身,跳出人為創造的規律,活出自我的本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