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與從消費端看中國新經濟增長點

這次新型肺炎疫情對全球實體經濟的衝擊,特別是對第三產業的衝擊可能是幾十年來未有的,這種直接和間接的衝擊影響到底有多大,多久,是一兩個季度的短期影響,還是幾年更長的影響,業界、學界及政界都不太清楚。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與從消費端看中國新經濟增長點

  在大範圍全球擴散和蔓延的疫情,已導致當前眾多行業減產、停產、停工,學校停學,旅遊、餐飲、娛樂基本停擺,對全球經濟短期的負面影響已經很大。由於各國政府管控能力的強弱差異很大,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對經濟中長期的影響如何,都很難預測。所以,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或模糊性。

  這樣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比風險的評估更難以科學量化和處理的,弄不好往往就會帶來恐慌,導致包括全球資本市場的巨幅波動和股災,這樣的情形現在正在發生,並出現市場流動性問題(引致避風險的黃金價格都大幅下滑和外資流出),從而又會進一步地傳遞到實體經濟,包括對全球經濟產業鏈的衝擊,影響到就業、收入和消費,導致通脹甚至是滯漲以及政府、企業及家庭債務問題,其嚴重性和影響不可低估。

  通脹、流動性、債務都是導致衰退的基本因素和條件,現在都已出現,經濟增長是否很快出現V型反彈現在很難說,弄不好會導致生產和需求的持續低迷,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都是用了四五年或更長時間才走出。但各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似乎還在猶豫,力度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到全球經濟顯著衰退的風險。

  一、新經濟增長點對宏觀經濟的貢獻估計

  從歷史數據來看,本來每年第一季度消費對當年GDP的貢獻都是最大的,但是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的消費需求,尤其是佔到GDP近40%的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餐飲、旅遊、住宿、線下娛樂、農林牧漁等行業受到罕見的極大負面衝擊。

  疫情導致2020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4萬億,其又傳遞到了生產供給端,對GDP增長的拖累較大,第一季度接近零甚至負增長的可能性很大。

  儘管如此,也還是有許多消費需求特別是服務型消費需求通過轉變為“宅經濟”的形式得到了釋放,包括在線教育、生鮮到家、在線醫療、在線遠程辦公等。

  1-2月,與非網上零售額下滑26%相比,網上零售額僅下降了3%,成為阻礙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重要支撐。正如2003年SARS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這次新型肺炎疫情在客觀上也使得各類“宅經濟”商業模式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市場微觀主體根據供需變化、價格信號做出調整,很多企業和機構都通過設備購買、空間擴容、軟件升級等加大了線上的服務供給,同時線下的物流配送體系也逐步恢復和擴大,使之逐步適應這樣一種非常態的社會狀態,線上消費需求得到進一步釋放。

  以2019年的數據來看,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5%左右,而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7.8%。預計2020年網上零售額的佔比還會進一步提升,進而對GDP的貢獻率會有所增加。

  但是,其對宏觀經濟的貢獻,還難以抵消傳統經濟增長點供給需求下滑所帶來的負面衝擊。特別是由於大量民營中小企業的停工或者倒閉,居民收入銳減而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約束,這必然會使得家庭節衣縮食,降低消費。

  近些年來加槓桿買房的“房奴”群體,這些家庭本來流動性就較差,家庭成員再受到失業衝擊必然對家庭雪上加霜;同時,那些沒有受到失業衝擊的家庭也可能面臨降薪的衝擊。

  對於中國廣大的外出務工群體,受疫情導致的中小企業復工延後,以及隔離導致的人口流動性驟降的影響,其在春節後無法返回原工作地工作,無法獲得收入,陷入“被失業”的狀態,而對於很多農村家庭而言,外出務工收入已成為家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消費的大幅滑坡,會給經濟增長投下較大陰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月初的最新預計將全球經濟增速比此前的預計下調了0.5個百分點至2.4%,這個預測可能仍然過於樂觀,即便如此,也將是自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

  據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的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速的影響要遠高於0.4個百分點,有可能比沒有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至少低1.5個百分點或更低。

  二、疫情後傳統與新增長點消長趨勢判斷

  目前,還難言疫情何時能夠結束,不過一旦結束之後傳統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將會大規模恢復,必然會使得“宅經濟”類的商業模式冷下來不少,但後者依然會持續發展,並且會有更大的空間。

  從消費端來看,中國有超過60%的互聯網普及率以及超過9億的網民規模,加上5G商用的加速落地,這些都是中國新增長點的重要依託。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中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可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各行業應用超過3.5萬億元投資。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中國網上零售額的年均增幅達到20%,遠超個位數的總消費品零售額增速,使之佔總消費品零售額比重也持續上升。預計2020年及今後相當一個時期內其增幅還將維持在高位,同時其所佔比重還將有較大提升。

  到2025年,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有可能達到50%左右,同時線上服務消費在網上零售額中的比重也將大幅提高。

  首先,一般來說,人都有慣性,生活、工作方式難以很快改變,但一些特殊事件發生,卻往往會大大加快改變的速度,新生事物往往成為新常態。

  這次差不多疫情就是這樣的事件,會形成一定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就像電子商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一樣,“宅經濟”也具有省卻消費者的物理移動而享受到同樣乃至更有針對性的服務的便利性,會形成一定的用戶黏性。

  其次,中國經濟正在從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形態,向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形態轉變,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已經超過50%並還在繼續增長,而許多服務業正越來越多地互聯網化,逐步轉移到“線上+線下”的模式,這種“互聯網+”的服務經濟形態適應了新崛起的年輕一代消費人群的消費習慣。

  再次,“宅經濟”本質上也是一種互聯網經濟,只不過是將互聯網這個工具更加深入地嵌入到人們日常生活場景中,而互聯網工具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減少了過去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大大減少了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人們可以有更大的、可比較的經濟自由選擇空間,並且可以通過公開的售後評價對服務供給方提升質量帶來壓力,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從長期來看,疫情之後中國醫療保健行業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背後是中國和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衛生需要。並且,在中美經貿摩擦複雜化的背景下,美國很有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進一步推動包括醫藥企業在內的美資企業迴流本土,也會加大對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技術封鎖。這對中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三、促進中國增長動力與發展模式的轉變

  隨著世界經濟的放緩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中國的外部市場需求有可能會受到抑制,必須進一步深化內部需求,走向內需驅動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當然,這不是否認繼續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性,而是強調自身的內在經濟循環體系要建立健全,發揮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更大的支撐作用。

  在投資和消費方面,短期看擴大新基建投資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適度控制規模,並擴大民企參與,以避免形成新一輪的國進民退。

  更重要的還是消費,尤其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消費,在中國新時期的經濟增長中可以起到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但是,要讓這些新增長點真正對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支撐作用,離不開居民收入水平的穩步提升,離不開民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離不開線上線下消費的融合發展。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

  第一,防範居民收入大幅下滑,構建消費驅動經濟模式。中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萬元,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經濟體躍升的關鍵期,而此次疫情所導致的企業復工延後或破產等對居民收入提升帶來阻力。

  根據課題組對家庭失去收入來源後家庭流動性的變動情況的模擬,農林牧漁行業、農村、有房貸、收入最低的20%家庭陷入流動性約束的比例,要比批發零售和餐飲、非農村、無房貸、收入最高的20%家庭普遍來得高。

  建議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短中長期結合讓利於民、藏富於民,以抵消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是,進一步提升個稅起徵點,由每月5000元調高至每月6000元,同時降低各稅檔的預扣率,並將之長期化。

  二是,考慮低收入群體受到疫情的衝擊更加明顯,可考慮通過與最低月工資標準相當的一次性消費券或現金補貼的形式,彌補收入損失,保障基本生活。

  三是,對於農林牧漁行業、農村、有房貸而因疫情暫時失去收入的家庭予以信貸利息減免或延遲還貸。

  四是,進一步加強生老病居教方面的社會保障網建設,尤其是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讓居民消費無後顧之憂。

  第二,支持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穩定就業保家庭流動性。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的稅收、60%左右的GDP、70%左右的技術成果及其轉讓、80%的就業以及90%的企業數量,是中國經濟的主體。但是,這次疫情很可能將面臨一個持久戰,對民營中小企業的負面衝擊是巨大乃至對許多企業而言是致命的,給穩定群眾就業和穩定居民收入帶來很大影響。

根據課題組的測算,如果3個月沒有收入,民營企業工作的家庭陷入流動性枯竭的比例將達到50%,較之國有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工作家庭更容易受到衝擊。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與從消費端看中國新經濟增長點

  圖1分就業單位家庭受疫情影響情況

  一方面,藉此次疫情危機倒逼真正貫徹落實競爭中性、所有制中立原則,打破民營企業的進入壁壘,給民營經濟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另一方面,從穩就業、保民生的角度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建議進一步下調企業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同時,對因疫情影響造成資金週轉困難的優質中小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和財政貼息力度,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當然,這會給政府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包括前面提及的擴大新基建投資、個人所得稅減免、消費券或現金補貼,可以考慮參照1998年和2007年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為財政收支缺口提供融資。

  第三,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促進新型消費發展壯大。此次疫情中,很多互聯網企業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更加精準地撬動消費,努力將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以新的形式釋放出來,對穩定經濟增長、保障基本民生、滿足生活需要起到了積極作用。

  因此,在穩定居民就業、提升居民收入的同時,政府應該適時進一步加大引導支持力度,促進線上消費與線下消費的融合發展,將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服務消費培育壯大起來。

  一方面,應加快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商用步伐,進一步降低信息網絡使用成本,推動政府“互聯網+”公共服務以及遠程診療、遠程教育、遠程辦公等服務型消費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

  另一方面,應鼓勵互聯網企業加強與實體店合作,實現線上交流互動、精準營銷等優勢和線下真實體驗、物流配送等優勢的融合,並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實體店鋪的數字化改造,向場景化、體驗式、綜合型消費場所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