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田建設《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三明市人民政府公佈

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田建設鎮的《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

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迎龍燈具有點燈-迎鰲龍-迎燈 “三部曲”

, 整個活動從2019年2月14日(農曆正月初十日)下午14時開始一直持續到2月15日(農曆正月初十一日)清晨6時結束。迎鰲龍燈必須先點燈,點燈就像不滅的“聖火”世代相傳,經久不衰。高氏點燈習俗始於南宋中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每年正月元宵前選定吉日點燈。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當天下午14時,建豐村人潮如流,鞭炮聲響徹雲宵。村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拖兒帶女提著2至4個燈籠,緩緩走向“聖火”採集點——高姓祖地蟾城坂,用“聖火”點亮手中的燈籠,“燈”與“丁”諧音,高氏宗親以點燈形式,祈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富貴雙全等美好願望。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村民點燈回到家,家人在房前燃放鞭炮接“丁”,點回的燈籠或掛或擺在廳堂、灶臺和有住人的房間裡,點亮廳堂大蜡灼和開啟全座房屋中的電燈。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相傳高氏族人經聖人的指點,發現在一大片水田中央,有一個高六尺方圓50平方米凸起的小土丘,據說是藏於田中浮萍下的“金蛇抬頭”的龍穴,遂選擇在此處供奉高姓“人主公”。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點燈當天主辦坊差人把毛竹上部劈成四瓣,在中間裝填松明,捆挷紮實,人稱“大灼火”,矗立在“人主公”埕前,“人主公”銅神爐前並排安插三對大根紅蠟灼供族人點引火用。下午14時,在“人主公”埕放十響的響銃,以此方式通知點燈(迎燈)準備,並邀請親戚朋友來觀賞。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㙴城高氏後裔現分佈在大田縣建設鎮建豐、建樂、建強、建民、建國、和平村,奇韜鎮桃舟村,太華鎮羅豐村,還有部分分散居福建省多地。已傳至第23世,大田境內有1650多戶,8000多人口,居建設鎮第一大姓,成大田境內一名門望族。

《㙴城迎鰲燈·傳家訓》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夜幕降臨,迎鰲龍開始,村民們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享受一場豐盛的家宴後,家家戶戶扛出一節板凳龍燈,在村頭接龍,當天600多節板凳連接的龍燈,連綿近1公里,在夜色中猶如一條巨龍上下翻騰。巨龍巡遊從建豐村開始,途經建民、建強、建設、建樂、建國、和平等七個村境,到次日清晨6時結束。

來源:建設資訊、三明政府、福建電視臺、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