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時德國士兵會揹著一個鐵罐子?


這是當時德軍標準的一套單兵裝備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裝備,其實際上是專門為放置防毒面具而設計的罐子,也由於其獨特的外形成了二戰德軍的標誌性裝備之一。

一戰中,毒氣被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對很多士兵造成了嚴重殺傷,而希特勒也曾受到過毒氣德傷害。而在為二戰備戰時,德軍方面同樣擔心二戰中會有毒氣出現,因此為了避免士兵們受到傷害,德軍給每個士兵都配發了防毒面具,同時也有一個專用的防毒面具罐。

但是實際上,二戰中的歐洲戰場幾乎沒有出現過使用毒氣的情況,因此很多德國士兵都將防毒面具去除,但是留下了這個防毒面具罐作為盛放各類雜物,包括子彈、食物、個人物品等的容器,成了二戰德軍中很多士兵身上不可或缺的一個裝備。

而當時德軍的標準裝備中,除了這個防毒面具罐,還有很多。首先是Y型揹帶,其和腰帶連接,可以掛載很多物品。其次就是像MP40彈匣袋、98K彈匣袋等彈藥裝具,都可以掛載到Y型揹帶系統上。之後就是包括雜物包、飯盒、鏟子等各種裝備了,還會由於兵種以及作戰任務的不同,在裝備上有很大的差異。


僱傭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裝防毒面具的鐵罐。用鐵罐是因為防毒面具比較脆弱,一旦罐子變形就會把防毒面具壓壞。

同時,防毒面具的木炭是很容易吸水而失效的,必須保持罐內乾燥,只有鐵皮罐子才行。

為什麼將防毒面具作為德軍士兵制式裝備?



第一是因為歷史原因。

一戰中,歐洲戰場大量使用毒氣。1915年4月22日西線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當時德軍用6000個鋼瓶將180噸氯氣同時向法軍施放,造成了法軍1.5萬人傷亡,其中5000人死亡。

但英法很快用毒氣報復,殺上了大量德軍士兵。

連元首希特勒都被毒氣燻瞎了眼睛,治療很久才康復。

第二英法美都裝備大量毒氣。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希特勒就知道蘇聯具有很強的化學武器攻擊力。

蘇聯擁有各種各樣的化學武器:芥末氣,雙光氣,亞達山和約十種不同的化學武器。

而雙方又是民族戰爭,逼急了什麼都可能使用,所以德軍士兵必須攜帶防毒面具。

另外,英法其實也是如此,甚至美國也曾經大量芥子氣運到歐洲,以防備德軍首先使用毒氣。

其實,二戰列強軍隊基本上人手一個防毒面具,連較落後的日本也不例外。


薩沙


因為那是防毒面具需要防備蘇軍使用毒氣,蘇聯和德國都是工業國家,軍事實力相當,所以需要互相防備。不過這些只能防氯氣,芥子氣之類的似乎,沙林那些沒轍。



蘇聯美國兵也有裝備,但是平時帶的不多,美軍認為德軍不敢對他用。(會遭到同樣會更大的報復得不償失)蘇聯覺得德軍輕視他,高傲的德軍如果是靠毒氣贏了蘇軍那可是丟人的事,所以蘇軍也不戴,還麻煩。如果德軍真的用,蘇聯報復就是了。



但是日軍又不一樣,它也有裝備,但它不怎麼戴是因為當時中國軍隊基本沒毒氣…所以不需要戴除非自己使用時才戴。它沒有德軍那麼高傲,不屑於先對蘇軍使用(也有蘇軍有毒氣反擊能力的因素),日軍在對國軍艱難戰場時,竟然也會用,這不有辱皇軍的稱號??


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中國,美國,德國,日本,蘇聯…只有德國兵戴,因為它擔心蘇聯沒底線真的去用啊。在一戰的時候,法軍和德軍可是被毒氣打怕了…(尤其是希特勒也被這玩意傷過)



德國法國不但被毒氣打怕了,還被拉鋸戰,壕溝戰打怕了,法國是在一戰真的被打傷了,二戰沒多久就投降了。(所以那時候男少女多,女權主義在歐洲興起)而德國也被打傷了,立馬二戰以閃擊戰為主導,避免拉鋸戰,就是因為當年打傷了,消耗不起。

所以,德軍的標誌就是98K,閃電戰,還有身後背的這個罐,裡面裝著防毒面具,只有德軍這麼執著的基本一直揹著…


李三萬的三萬裡


噌亮的德式鋼盔,筆挺的灰色制服,4倍鏡的98k(好吧,大概沒有4倍鏡,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標準的二戰德軍形象?少了點什麼?對,還有,身後那個“筒子”,身後那個“筒子”,身後那個“筒子”,說三遍,很重要!

熟悉(或者不熟悉)二戰德軍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幾乎每個德軍士兵的身後都會揹著一個有著瓦楞加強筋的圓筒,簡約的包豪斯設計風,精緻的德式工藝,人手一個,那就是“德國範”啊。

好吧,其實你不知道那是個啥?我來告訴你。

“毒!德味!”這句調侃用來解釋這個“筒子”正好。因為這個圓筒正是用來裝載防毒面具的,而且可以說是德軍獨有。

在一戰中,交戰的雙方都曾經肆無忌憚的使用了各種毒氣用以攻擊對方,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而現代意義上的防毒面具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俗稱“豬臉”的防毒面具造型和防毒原理,時至今日也未曾改變。

德軍在一戰時就開始為防毒面具配備專用的攜行具,用以保護脆弱的面具。

當時的防毒面具主要用帆布或橡膠製成面罩,用賽璐璐做鏡片,這些材質都不是那麼的結實,卻又需要在戰場上保證它們的完整,畢竟在有毒環境下,面具上哪怕一小點的損傷都可能是致命的。

1930年代,德國研製出了M30型防毒面具,同時開始為德軍配備新型的筒狀防毒面具罐,也就是我們現在很熟悉的德軍“筒子”。

這種筒狀防毒面具罐由金屬製成,一般為鐵質,罐內可以存放一整個防毒面具,兩份備用鏡片,以及面具支架和擦拭鏡片用的布。罐子的外部設有掛鉤,可以連接皮帶,用於背挎。可以說是面面俱到,很好的反映了德國人的嚴謹作風。畢竟,除了德國人,再也沒有哪個國家在二戰中為每個士兵裝備那麼複雜的攜行具了。

另一方面,德國軍方在條令中明確要求德軍士兵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攜帶好防毒面具(畢竟花了大價錢專門製造了那麼多罐子,不能白瞎了),而德國士兵又是以刻板的遵守條令著稱,於是乎,我們可以在幾乎每一張二戰德軍照片中,看到這個“筒子”(實際上德軍很少用到防毒面具,這個罐子大多數時候是擺擺樣子而已,或者用來存放其他私人物品了)。

好了,這就是德軍必備的“筒子”的來歷,有木有?“毒!德味!”(NZ)


聯合防務


二戰時期,德軍士兵攜帶的眾多裝備,有很多獨特的裝具,例如有一件外形很獨特的圓形的大鐵罐子,一般被士兵們背在身後,或者掛在胸前,非常顯眼。在別的國家中很找到與其類似的裝備。

有網友說這是德軍士兵的飯盒,其實德軍的飯盒一個扁平的鋁盒,並不是這個大鐵罐。二戰中,德軍大多數使用著名的M31飯盒,形狀為扁平的筒狀,並且是個套盒,飯盒主體用來盛飯,夾層用來盛湯,盒蓋可以作為餐盤。

德國士兵腰間攜帶的這個圓鐵罐子,其實是防病面具的包裝盒。由於在一戰時期,交戰雙方堪用化學武器,造成十幾萬人中毒傷亡,所以在二戰時期德軍異常重視防化學武器裝備,防毒面具是德軍士兵的標準裝具,配備給每一個士兵。

防毒面具罐體採用薄鐵板衝壓,有豎條狀的加強筋,罐子的直徑12釐米,罐高有兩種,長國防軍型高27釐米,短國防軍型和空軍型長24釐米。罐子裡面裝有一具防毒面具,早期是M30式,材料是帆布的。後期為M38式,材料改為橡膠,此外還有一個備用過濾罐和一副備用鏡片。

在整個二戰中,只有日本軍隊經常施放毒氣彈,進行化學戰。而以美國為首的盟軍並沒有實施過化學戰,所以德軍士兵就揹著這個沉重的鐵罐子,默默奮戰了七八年,從沒派上過用場。


科羅廖夫


二戰時德軍不僅配備性能優良的武器,在單兵作戰方面更是配備了戰地用具,所以二戰時德國士兵揹著一個鐵罐子就是戰地用具裡的一種,全稱叫M31型防毒面具存放筒,裡面是防毒面罩。

圖為1915年比利時戰場前線,幾名佩戴防毒面具的德軍俘虜。

二戰初期時防毒面具各國軍隊都有配置,一般是隨身攜帶的布包,只是德軍對防毒面具筒設計比較特殊,後來戰場上各國都沒有使用毒氣戰,所以防毒面具都淘汰了,但是德軍思想比較軸,所以一直揹著個鐵罐子。

圖為1917年法軍藉助風勢向德軍釋放毒氣,據統計在一戰中因化學武器造成的傷亡高達120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第一次使用毒氣戰,但規模比較大的是德軍1915年的伊普雷毒氣戰,英軍也在比利時盧斯戰場使用毒氣,這種殺人方式不但非人道而且汙染土地,一戰結束後各國都認為毒氣和細菌武器都是褻瀆人類的文明,應該禁止,於是在1925年,歐美各國簽訂了《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簡稱《日內瓦協定書》。

從圖中紅圈圈可看出,二戰德軍裝備的防毒面具。

但是德國並沒有放棄毒氣這一化學武器的研製,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並沒有銷燬化學武器,並秘密遷往漢諾威城,並在20年代和蘇聯一起進行了化學武器試驗的工作,1933年上臺的希特勒深知化學武器的威懾力,他早年還是士兵參加一戰時就遭受英軍毒氣炮彈而眼睛暫時失明。

二戰時,毒氣並沒有大規模應用於戰場,反而作為集中營實施猶太人大屠殺。

二戰時希特勒曾制訂了發展化學武器的“重新振光”計劃,毒性最大的塔崩和沙林相繼被研發成功,只是在投產時產量少二戰結束時也沒大規模派上用場,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德軍也時刻提防著各國軍隊使用毒氣,特別是死對手蘇聯,防毒面具也就成為了德軍隨身攜帶的戰地用具之一了。


圖文繪歷史


我們經常可以在影視和一些紀錄片、影像資料中看到二戰德軍士兵揹著一個圓滾滾的鐵罐子。這種鐵罐子被夾在後腰,上面有瓦楞狀的壓制條紋,彷彿是德軍從不離身的東西。而這個東西為什麼一直要帶著呢?

其實這個鐵罐子是德軍的防毒面具盒,裡面放著的是德軍的防毒面具。這可是非常要命的東西。因為防毒面具非常脆弱,經不起摩擦和碰撞以及各種外界的腐蝕,活性炭部分還容易受潮。艱難的作戰環境很容易造成防毒面具的破損,而只要有針尖大的破損,士兵就有可能會在化學武器來襲之時送命。

元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遭遇過芥子氣的攻擊,眼睛甚至都差點失明,身心皆留下了痛苦的後遺症。這段慘痛的經歷讓他特別注重士兵的化學防護,於是整個二戰,德軍雖然沒有敢像一戰那樣肆無忌憚的使用化學武器,也沒有遭遇到盟軍的什麼化學武器,但防毒面具卻一直被配備的很好,連狗都有裝備。

防毒面具罐子也是有不少區別的,分為1930-1935年的早期國防軍樣式、1935年-1936年的早期國防軍模式以及1936年-1938年的短國防軍模式、1938年-1945年的長國防軍模式,以及1942-1945年衍生的長國防軍模式,雖然二戰德軍面對的戰場沒有使用化武,但德軍仍然一絲不苟的執行著這條戰爭紀律。後方工廠擠出大量的金屬生產這些罐罐,前方的士兵們也被命令一刻也不準丟掉自己的防毒面具,憲兵甚至可以為此執行軍法。


思遠軍事


在一些二戰老照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德軍的身後揹著一個圓柱形的鐵罐,可別小看這個鐵罐,關鍵時刻能起到救命的作用。

這個鐵罐的學名叫做“防毒面具罐”,由於防毒面具帶在身上容易損壞,所以才有了這個“罐子”專門保護放毒面具。

不僅是德軍,英法等國士兵也隨身裝備防毒面具。

作為毒氣戰的始作俑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在“伊普雷戰役”中首次將毒氣用於大規模戰爭,在前線投放了“氯氣彈”,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和恐怖的心裡陰影。

由於毒氣彈的恐怖殺傷力,當時防毒面具成了部隊的標配,雖然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就禁止使用化學武器,但是締約國卻有保留化學武器的權利。

正是因為毒氣彈沒有嚴格禁止或銷燬,所以二戰中很多國家為了以防萬一還是配備了防毒面具。


一點點歷史


經常在影視和一些紀錄片、影像資料中看到二戰德軍士兵揹著一個圓滾滾的鐵罐子。這種鐵罐子被夾在後腰,上面有瓦楞狀的壓制條紋,彷彿是德軍從不離身的東西。

其實這個鐵罐子是德軍的防毒面具盒,裡面放著的是德軍的防毒面具。這可是非常要命的東西。

因為防毒面具非常脆弱,經不起摩擦和碰撞以及各種外界的腐蝕,活性炭部分還容易受潮。艱難的作戰環境很容易造成防毒面具的破損,而只要有針尖大的破損,士兵就有可能會在化學武器來襲之時送命。

元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經遭遇過芥子氣的攻擊,眼睛甚至都差點失明,身心皆留下了痛苦的後遺症。這段慘痛的經歷讓他特別注重士兵的化學防護,於是整個二戰,德軍雖然沒有敢像一戰那樣肆無忌憚的使用化學武器,也沒有遭遇到盟軍的什麼化學武器,但防毒面具卻一直被配備的很好,連狗都有裝備。


防毒面具罐子也是有不少區別的,分為1930-1935年的早期國防軍樣式、1935年-1936年的早期國防軍模式以及1936年-1938年的短國防軍模式、1938年-1945年的長國防軍模式,以及1942-1945年衍生的長國防軍模式。

雖然二戰德軍面對的戰場沒有使用化武,但德軍仍然一絲不苟的執行著這條戰爭紀律。後方工廠擠出大量的金屬生產這些罐罐,前方的士兵們也被命令一刻也不準丟掉自己的防毒面具,憲兵甚至可以為此執行軍法。

有些罐子底部會印上字母“D”,這是密封的意思,這種罐子和罐頭差不多,內部被嚴密的保護了起來,許多德軍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打開它。

罐身前面還有個小盒子,裡面裝的是備用的鏡片,德國二戰時在這方面的裝備上可謂是精良至極,想想當年的中國軍隊,真是甩了不止一條街啊。

總而言之德軍二戰非常注重防毒面具的配發,連老百姓都被髮放了民用版本的簡易防毒面具,嬰兒也有專用的防護套。雖然德國並沒有遭遇化武攻擊,但是市民們發現在大火濃煙中這種東西很利於逃生,繼而在戰後催生出逃生用消防面具。

實際上許多防毒面具罐在當兵的手裡也沒有那麼被嚴肅的看護,有些士兵們覺得這麼大罐子不裝點東西太浪費了,於是蘇軍、盟軍經常在繳獲的罐子裡發現糖果、乾糧、個人用品、家人照片、乃至日記本等東西。

那麼,你現在知道這個鐵罐罐是什麼東西了吧?歡迎大家與對老王進行讚賞和交流。


王司徒老百科


那是德軍標配的“防毒面具筒” ,裡面是橡膠制的防毒面具,通過繫帶背在身上;不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反化學武器公約》的約束,同盟國和軸心國都沒有在歐戰中大規模使用毒氣,所以德國士兵的防毒面具筒基本沒起到什麼戰爭作用,倒是遠東戰場的小日本沒少使用毒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是最先使用毒氣的,造成英法軍隊的大量傷亡,比如在在號稱絞肉機的“凡爾登戰役”中,德軍使用的氯氣雲就曾使大批法軍中毒,據稱希特勒下士也被協約國毒氣致傷過;大抵是由於“做賊心虛”,二戰爆發前德軍為防止可能出現的大規模毒氣戰,將“防毒面具”做為了單兵必配裝備,用一個馬口鐵的罐子背在身上。

防毒面具罐由罐體、罐蓋、閉鎖機構和揹帶四部分構成,罐體直徑12cm,罐體高度分為27.5cm和24.5cm的長短兩種,裡面是一具防毒面具,一個備用過濾罐和一副備用鏡片。罐體塗裝灰綠色,與德國軍隊的“耗子皮”軍裝顏色接近。



防毒面具俗稱“鬼臉”,二戰德軍裝備的防毒面具有二款,一是1930年定型的M30式(帆布材質),一是1938年定型的M38式(橡膠材質),這個馬口鐵罐子成為了納粹德軍的標誌,在屁股後面一直掛著。儘管沒有出現毒氣戰,不過德軍的防毒面具筒還是有那麼點作用:

1、在東線戰場上的嚴冬時節,缺少禦寒裝備的德軍,不少士兵把防毒面具套在腦袋上抵禦俄國的酷冷,這也算是德軍士兵的“戰場發明”。

2、黨衛軍的集中營看守部隊“骷髏部隊”和東線戰場上的“特別行動隊”,在使用毒氣屠殺猶太人時,用防毒面具來保護自身不被傷害。



3、膽子大的德國國防軍老兵乾脆將防毒面具丟掉,在裡面塞上自己的個人物品(罐子不能扔,戰地憲兵會檢查)。

4、證明了德國軍隊時刻具備毒氣作戰的“攻防準備”,從而使對手不敢使用,起到了戰略威懾的效果。確實,二戰的歐洲戰場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毒氣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