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艦炮在8英吋以上到14英吋之間幾乎空白?

btjae


一.初看8英寸-14英寸炮——二流選手的樂園

其實也不盡然是題主說的這樣一片空白,二戰艦炮不僅有介於8英寸(203mm)和14英寸(356mm)之間的型號,而且其中有不少還是戰功卓著的經典之作。

德國:沙恩霍斯特級和德意志級

↑近處的是德國戰列巡洋艦格奈森瑙號和她艦首的兩座三連裝280mm/ L50艦炮。遠處的是她的姊妹艦沙恩霍斯特號。圖片攝於1939年-1940年的冬季。

在1939年末的這次作戰中,沙、奈二艦與萊比錫號、科隆號巡洋艦以及3艘驅逐艦結伴駛入冰島-法羅群島水域。這次出擊,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兩艦共同擊沉了英國拉瓦爾品第號輔助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的三連裝280mm主炮塔,可見高揚的50倍徑炮管,如此修長的炮管可以提升炮口初速,以延長射程、提高炮彈侵徹力,彌補了280mm炮口徑不足的缺點。而且即便是280mm的炮塔和一旁的人相比也十分巨大。圖片攝於1940年2-3月的威廉港(沙、奈二艦的母港)。

同年4月7日,二艦離開威廉港,前往北海進行作戰。6月8日16時45分,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挪威哈而斯塔以西海域遭遇英航空母艦光榮號,沙恩霍斯特號遂即開火。沙恩霍斯特號第三輪齊射便精確命中並貫穿了光榮號的飛行甲板,使其喪失了起降飛機的能力。經過一番補刀,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擊沉光榮號航空母艦和2艘護航的驅逐艦。

此役是世界海戰史上戰列艦拿下航母的一血,更是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戰列艦擊沉大型艦隊航母的戰例。

↑當然,說到280mm炮,不能忘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沙恩可以認為是德意志的放大加強版。圖為德意志級舍爾海軍上將號,她正在穿越英吉利海峽,攝於1939年4月。

法國:敦刻爾克級



↑為了對付沙、格二艦,德國的好鄰♂居法蘭西自然不甘落後。法國人的敦刻爾克級裝的便是330mm的主炮——我們法國人的炮,比德國人的粗♂壯一些就可以了。圖為敦刻爾克級二號艦斯特拉斯堡號前甲板,攝於1939年。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人採用了極為特別的四聯裝主炮設計,且兩座主炮塔全部裝於艦首。四聯裝炮塔的齊射固然是爽,但也有著主炮塔一旦被敵軍命中四門炮一起跪的風險。圖為敦刻爾克號,攝於1938年。



當然,主炮全部位於艦首的設計也許還彰顯著高盧雄雞的氣魄與自信——面對德國佬/意呆利,我們難道還需要撤退嗎?(不用撤了,1940年你們就完了)

意大利:安德烈-多利亞級


↑地中海的意大利,在維內託級之前的主力艦安德烈-多利亞級戰列艦,也是用320mm炮的。不過意呆的這款320mm炮和德法兩國的10/12寸炮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它是1909年的老舊設計,安德烈-多利亞級實際上也是改造的一戰老貨色。圖為安德烈-多利亞號,攝於1940年。

蘇聯:甘谷特級

↑蘇聯的甘谷特級戰列艦,用的也是1907年設計的老305mm炮,戰艦本身也是沙俄時代留下的老底。留意她的四座主炮都位於甲板水平面上,並不像之前介紹的兩款軍艦那樣有主炮塔“高低堆疊”的現象。

圖片攝於1935年慶祝喬治五世登基20週年的英國皇家海軍閱艦式,甘谷特級二號艦馬拉號(原沙俄海軍彼得羅巴甫羅夫斯克號,編入蘇聯海軍後更名)受邀參加。這次閱艦式位於英國舉行閱艦式的傳統地址斯皮特海德(Spithead)。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英國皇家海軍的歷次閱艦式,總有一次能震撼到你。

美國:阿拉斯加級


↑美帝在戰爭末期建造的阿拉斯加級戰列巡洋艦,裝的也是305mm/L50艦炮。不過阿拉斯加級本質上是超大號的重巡洋艦,其任務主要是壓制敵方巡洋艦和驅逐艦、對陸火力支援,以及作為航母的帶刀護衛遂行防空任務,與敵方主力艦對射並不是她的工作。而且美帝戰巡也就是曇花一現,阿拉斯加級之後就再沒造過了。因此一些資料將阿拉斯加歸類為大型重巡洋艦,個人認為會更為貼切一些。圖為阿拉斯加級二號艦關島號(USS Guam CB-2),攝於1945年2月的珍珠港。

二.條約下的暗流湧動——大國海軍發展更大火炮的歷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剛才介紹的裝備305mm/320mm級主炮的軍艦,要麼就是二流海軍的主力艦,要麼就是一戰老艦,要麼就是一流海軍的二線戰力。

眾所周知,一戰後,列強為重構以帝國主義為中心的世界體系,相互制衡,簽訂了一系列限武條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而其中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1930年還有倫敦海軍條約對其進行了補充),對主力艦的主炮口徑做出了限制,戰列艦必須小於16英寸(406mm),重巡洋艦不得超過8英寸(203mm)。此外,條約對單條主力艦噸位,以及各大國海軍的主力艦總噸位和主力艦數量做出了限制。


↑喪心病狂如美帝,早在1921年就提出了18英寸(457mm)艦炮的研發計劃,1927年就造出了兩門樣炮和一批炮彈。不過因為海軍限武條約,計劃擱置,最終下馬。

*小編在一篇問答《大和號戰列艦的94式45倍徑46公分18寸主炮是最大的海軍艦炮嗎?》對美帝的實驗型457mm艦炮計劃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因此,各國新建造大型戰列艦的計劃也基本上都因超出條約限制被取消、擱置或更改。根據條約,各國海軍的戰列艦是不能裝406mm或者更大的主炮的。


↑但實際上,各國在條約之外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協。美國能夠保留三艘即將完工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裝4座聯裝16英寸炮),日本也以造艦資金中有小學生捐款為理由,保留了長門、陸奧兩條尚未服役、裝4座雙聯裝410mm炮的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英國後來建造了兩條裝三座三連裝406mm炮的納爾遜級。圖為剛剛服役出海試航的長門級二號艦陸奧號,攝於條約剛剛簽訂的1923年。

華盛頓海軍條約於1937年到期失效,但1935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又成了新的“攪屎棍”。1935年,各海軍強國開始新的限制海軍軍備談判。英國與美國在關於“新艦將採用14英寸口徑主炮”這一條件上達成了一致立場。 由於美國考慮到日本、意大利無意接受條約,因此在主炮口徑選擇方面留有餘地,在設計中的南達科他級和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上,預留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空間。



↑英國人這一次還是太紳(tian)士(zhen)了,1935年的倫敦條約談判期間,大家都在偷偷研製或者建造超標的軍艦和艦炮,只有約翰牛英國在老老實實在造35000噸,裝10門356mm炮的喬治五世級。結果英國戰列艦成了各國新銳戰列艦中個頭最小,火力最弱的。圖為喬治五世號前甲板的四聯裝356mm主炮,攝於1940年。



↑事實上,得知在日本退出條約,開建裝460mm炮的大和級之後,美帝立刻就給準備/正在開工的北卡、南達兩級艦換上了406mm主炮。整個條約時代,可以說是日本鬧退出,美帝留底牌,各懷鬼胎。

圖為南達科他級二號艦阿拉巴馬號(USS Alabama BB-60),攝於1942年末至1943年初。留意在她原本計劃裝14寸炮的35000噸船體上安裝了16寸炮後,炮塔兩側剩餘的甲板空間顯得十分狹小。

三.二戰重巡洋艦始終採用203mm主炮的原因



↑對於戰列艦的主炮,一流海軍的態度當然是越大越好。而對於作為二線戰力的重巡洋艦,各國也自然都是貼著條約的上限——203mm(8英寸)來設計的。上圖為德國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203mm/L60主炮,也是歐根親王號少有的彩照,攝於1940年。這款新型長身管203mm炮有著能夠擊穿老式全面防禦戰列艦的強大侵徹力。



↑而之所以各大國沒有在條約失效後給重巡裝上更大口徑的主炮,主要原因還是資源緊缺。海軍的主要研發資源都用在戰列艦和新興的航母上了,不可能再花大價錢開發出劃時代的重巡洋艦。再加上重巡洋艦一般不需要對付對方主力艦,把現有203mm炮的潛力發掘一下,拿來欺負一下驅逐和輕巡、對抗同級別的重巡洋艦、進行對陸火力支援,都是夠用的。

上圖為彭薩克拉號重巡洋艦(USS Pensacola CA-24),攝於1945年7月。她是典型的條約型重巡洋艦,為了在有限的條約噸位限額裡裝上多達10門203mm炮,極大地犧牲了防護性能,航速在同類艦中也偏慢。從圖中也不難看出她“頭重腳輕”的設計。

四.二戰美日新銳戰列艦主炮發展概況



↑上文所說的二戰“一流海軍”其實指的就是太平洋戰場的美日兩國,老牌強國英吉利勉強也能算個一流。二戰美英日的海軍艦炮在8英寸到14英寸口徑之間的確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圖為衣阿華號在1984年的大西洋演習中開火。



↑從科羅拉多,到北卡南達,再到衣阿華,美國人把16寸炮逐步改進發揚光大。鬼子更是直接搞出了實(bian)用(tai)的460mm炮。實際上,就人類有史以來造出來的所有戰列艦而言,大和級和衣阿華級的單艦戰力可以說是一騎絕塵。

上圖是一張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經典的照片,攝於1941年9月的吳港,此時的大和號還沒有完全竣工,三號炮塔高揚的一門主炮應當是在做調試工作。與甲板上的棚屋、人員對比之下,足見大和級三聯裝460mm炮塔之巨。

值得留意的是,圖片右側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艦尾——鳳翔號航空母艦,她是日本自產的第一條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按照航空母艦標準建造的航母(早期航母多由其他船隻的艦體改造而成)。

↑之所以說英國海軍只能“勉強”屬於一流,也不是空穴來風。在納爾遜級之後,英國戰列艦的發展漸漸被美日拉開了距離:先是被條約坑,造了只有14寸炮、35000噸的喬治五世級;

然後是被自己坑,因為開戰後資源緊缺,最新銳的前衛級基本上就是由各種現有設計和零部件拼湊出來的一艘“皇家遊艇”,主炮甚至還用著一戰時就是英國皇家海軍當家花旦的奶奶級15寸炮。前衛級的建造過程更是一拖再拖,到戰後的1946年才遲遲服役,前前後後只造了一艘,卻在1954年就早早退役,1960年被拆毀。圖為前衛號,攝於1952年,這時她已經改編成訓練艦了。

三.簡析德、意、法戰前主力艦裝305mm/330mm炮的原因以及後續發展情況

意大利

而對於一開始舉例說明的德、法、意三國來說,情況又有不同。

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了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艦總噸位分別為52.5、52.5、31.5、17.5、17.5萬噸。當其他國家都努力在自己捉襟見肘的噸位限額裡見縫插針,巧立名目的時候,意呆利海軍卻有著充裕的噸位餘額——手裡一共只有三艘老舊的一戰安德烈-多利亞級戰列艦,改吧改吧也湊合,對付一下英法海軍在地中海地區的勢力也還算夠用。



↑不過,意大利海軍也不算是不爭氣,在1940年造出了新銳的維內託級戰列艦。從紙面上的技術指標來看,她甚至不亞於俾斯麥級。

不過說到實際戰績嘛,維內託號的出擊次數不少,但唯一的戰績就是90mm防空炮擊落的一架英軍劍魚式魚雷機上的3個人頭。至於二號艦羅馬號,戰績直接就是零蛋。也許意大利人確實不是個善戰的民族吧。圖為維內託級二號艦羅馬號,攝於1943年。

↑功夫再高,也擋不住菜刀;武器再好,也架不住亂搞。無論多麼先進,武器的核心戰鬥力始終還是在於背後操作武器的人。


德國



↑1930年代末崛起的納粹德國海軍,並不受一系列海軍條約的限制,但他們也沒有把艦炮造得很大。元首在二戰前的確很膨脹,但是在海軍戰略與發展這方面,德國人還是相當理智與嚴謹的。



↑英國1935年的閱艦式,就是上文寫到的蘇聯馬拉號參加的那一次。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型軍艦一眼望不到頭。在海上面對這樣的敵人,以歐陸為作戰重心的德國,難道還有硬碰硬的希望?



顯然沒有。(除非德國人有《三體》裡的水滴)

沙恩霍斯特級是經典的德式戰巡,是劣勢海軍背景下的產物。沙恩和德意志(也包括俾斯麥)這類德系大型水面戰艦要求的是在英軍的絕對兵力優勢下突入公海進行破交作戰。也就是破壞敵方水上交通線,並且通過航速優勢迴避敵方主力艦隊追擊,強化防護性能以提高戰艦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遠距離欺負一些巡洋和驅逐就夠了。因此德國戰列艦的火力是弱於同時期同級別的他國戰艦的。



↑實際上,俾斯麥的體量只比衣阿華、大和小15%-20%,但是她的主炮卻比後者弱了兩到三個級別,原因也正是如前文所說的那樣,德式戰艦,生存至上。兩條沙恩,三條德意志還有兩條俾斯麥都是因寡不敵眾,死在英國優勢海空軍兵力的圍毆之下的。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俾斯麥級、衣阿華級、大和級。



↑用隱蔽小巧的潛艇來執行破壞海上交通線的破交作戰比使用沙恩、俾斯麥這樣的大型水面艦只要適合得多。大型水面艦只就是燒錢獸,建造成本高、耗時長,維護使用起來也很精貴,在戰場上卻又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一旦損毀很是讓人心疼。

而潛艇畢竟成本低、數量大、易於維護(大部分二戰德國潛艇都只有幾百噸排水量),即使被擊沉個幾十上百艘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因此二戰後期,德國海軍的資源全面向潛艇傾斜,再沒有新造大型水面艦只。

法國



↑法國人的敦刻爾克級,就是為了制衡意大利的安德烈-多利亞級和德國的德意志級的。因此給軍艦裝上新式的330mm炮:火力比假想敵有一些優勢,就可以了。而在得知德國正在建造俾斯麥級、意大利正在建造維內託級後,法國人又推出了裝380mm炮的黎塞留級。圖為黎塞留號,可見她延續了敦刻爾克級獨特的主炮佈局,攝於1950年代。

蘇聯



↑至於蘇聯海軍的甘谷特級,毛熊從來就不是以海軍見長的嘛……俄國人在海軍這方面可以說是比漢斯貓還偏科了。蘇聯陸軍一路高歌猛進大喊烏拉殺進了柏林,可是海軍幹了什麼?海軍在哪裡?喵喵喵?可能只有在戰艦世界裡才能看到威猛雄壯的二戰蘇聯海軍……

↑沒有黑俄羅斯的意思,勿噴。

四.結語

綜上,二戰的8英寸到14英寸炮不僅不是空白區,反而是在二戰前的一段時期,最適合當時世界第二梯隊海軍選擇的艦炮口徑。

而開戰後,重巡洋艦的主炮以203mm(8英寸)為發展上限,而戰列艦主炮的口徑都在往406mm甚至460mm口徑方向發展,8英寸到14英寸自然就顯得無人問津了。


Sabot穿甲哥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長文預警)其實二戰時期各國海軍現役艦炮的口徑在8英寸(203毫米)至14英寸(356毫米)之間並非空白,除了德國海軍採用的283毫米艦炮外,其他多國海軍也有處於這一範圍內的大口徑艦炮,只是數量型號相對較少罷了。下面就簡單盤點一下:

英國皇家海軍

英國海軍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後陸續淘汰了伊麗莎白女王級之前的所有裝備305毫米和343毫米艦炮的戰列艦,到二戰爆發時現役戰列艦以裝備381毫米艦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R級為主,外加2艘裝備406毫米艦炮的納爾遜級,此外裝備356毫米艦炮的英王喬治五世級也在戰前和戰時陸續服役。當時唯一裝備343毫米艦炮的軍艦是已經改為訓練艦的“鐵公爵”號,尚保留著3座雙聯裝主炮共6門,不過“鐵公爵”號在戰爭爆發之初就遭空襲坐沉,此後一直以宿舍船狀態度過了整個二戰,所以它的6門炮屬於退役狀態,英國海軍還將部分203毫米至343毫米口徑的艦炮轉用為岸炮,它們也不能算現役艦炮,所以英國海軍艦炮在上述口徑區間內倒真是空白。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改為訓練艦的“鐵公爵”號,拆除了B、Y炮塔。

美國海軍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以1911年至1923年間建造的標準戰列艦為主力,其中除3艘科羅拉多級之外全部採用356毫米艦炮,而後續建造的新型戰列艦均為與科羅拉多級相當的406毫米艦炮。美國海軍還保留了2艘裝備12門Mk 7型50倍徑305毫米艦炮的老式戰列艦,即“懷俄明”和“阿肯色”號,前者主要作為訓練艦使用,而後者則開赴一線,先後在諾曼底、法國南部、硫磺島、沖繩島等登陸作戰中擔任火力支援任務。除了2艘老戰列艦外,美國海軍為2艘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各裝備了9門Mk 8型50倍徑305毫米艦炮,Mk 8型是Mk 7型的減重簡化版本,可以發射新型穿甲彈,2艘阿拉斯加級均投入了前線作戰,因此美國海軍在二戰時至少有30門305毫米艦炮處於現役狀態。

1944年4月開赴歐洲戰場的“阿肯色”號戰列艦,該艦是二戰時美國海軍唯一投入一線的305毫米炮戰列艦。

1944-1945年間,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關島”的前主炮群特寫,該艦裝備9門Mk 8型305毫米艦炮。

日本海軍

二戰日本海軍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均在356毫米至460毫米之間,在203毫米至356毫米之間確為空白。不過,日本海軍為了應對美國阿拉斯加級,於1940年計劃建造2艘超甲巡,裝備9門310毫米艦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超甲巡被取消建造,這款310毫米艦炮僅停留在設計階段。

日本海軍“超甲巡”模型,該艦計劃安裝9門50倍徑310毫米艦炮。

法國海軍

法國海軍在二戰爆發時除了2艘在建的黎塞留級戰列艦(裝備8門380毫米艦炮)外,其餘5艘戰列艦的艦炮口徑均在356毫米以下,其中3艘普羅旺斯級各裝備10門45倍徑340毫米艦炮,2艘敦刻爾克級各裝備8門50倍徑330毫米艦炮。

法國海軍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的330毫米艦炮正面特寫。

意大利海軍

意大利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2艘加富爾公爵級和2艘安德烈亞·多利亞級戰列艦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將其原有的13門305毫米艦炮削減為10門,並通過擴膛將其口徑擴大到320毫米,從而提升了威力,而後續建造的4艘維內託級全部升級為381毫米艦炮。

現代化改裝後的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的320毫米艦炮是由305毫米艦炮擴膛而成。

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在二戰前夕建造的3艘德意志級裝甲艦和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均裝備了283毫米艦炮,其中前者為52倍徑的SK/C 28型艦炮,後者為54.5倍徑SK/C 34型艦炮,儘管口徑、彈重不及其他國家的大口徑艦炮,但憑藉長身管、高初速獲得了較遠的射程和不俗的威力。此外,2艘德意志級前無畏艦還裝有老式的SKL/40型283毫米艦炮,兩艦在戰爭初期及末期也參與了一線作戰。

德國海軍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裝備的SK C/34型283毫米艦炮。

蘇聯海軍

蘇聯海軍在二戰中保有3艘沙俄時期建造的甘古特級戰列艦,各裝備12門305毫米艦炮,分別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執行火力支援任務,從未參加過真正的海戰。

除了上述這些海軍外,巴西、阿根廷也保有裝備305毫米艦炮的舊式戰列艦。

蘇聯海軍“馬拉”號戰列艦,原為甘古特級“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裝備12門305毫米艦炮。

原因分析

通過上述盤點可以看出,二戰時期主要參戰國海軍的大口徑艦炮普遍在356毫米以上,而203毫米至356毫米之間的艦炮相對較少,而且大多是舊式戰艦沿用的舊式艦炮或由舊式艦炮擴膛而成,真正重新設計的僅有德國的兩款283毫米艦炮、法國海軍的330毫米艦炮和美國海軍的Mk 8型305毫米艦炮,所以也就難怪給人留下空白之感,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值得奇怪,可以說是艦炮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受到某些政治因素的影響。

美國海軍“阿拉斯加”號大型巡洋艦,其305毫米艦炮是針對日本海軍的“超級巡洋艦”設定的。


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203毫米以上口徑的艦炮基本上充當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和大型巡洋艦的主炮,而在20世紀初葉,戰列艦的標準主炮口徑為305毫米(12英寸)。在一戰前夕至一戰結束,各海軍強國的戰列艦主炮口徑迅速攀升,由12英寸級別提高至14英寸、15英寸乃至16英寸級別,甚至開發出18英寸級別的重炮。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將各國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上限確定為406毫米(16英寸)。在條約時代,日美英三大海軍強國的戰列艦主炮口徑均在356毫米以上,而後續設計的新型戰列艦均採用406毫米艦炮或更大口徑艦炮(唯一的例外是英王喬治五世級),而德法意等國的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口徑也都往15英寸級別看齊,由此可見在兩次大戰之間戰列艦主炮的口徑標準下限為356毫米。對於戰列艦而言,其威力首先體現在主炮口徑上,所以各國海軍都將注意力集中在356毫米以上的大型艦炮,而不會將資源投入已被逐漸淘汰的356毫米以下口徑的艦炮上。另一方面,同樣是《華盛頓海軍條約》又將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上限規定為203毫米,導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建造的巡洋艦絕大多數的主炮口徑都不超過203毫米,於是乎在203毫米至356毫米之間的口徑區間出現了相對的空白區。

德國海軍“斯佩伯爵”號裝甲艦的SK C/28型283毫米艦炮。


至於美國、法國、德國這幾款處於上述區間內的新型艦炮其實各有其特殊性。美國阿拉斯加級採用305毫米艦炮實際上為了應對日本海軍建造相應級別“超級巡洋艦”的威脅(日本“超甲巡”的310毫米艦炮也是這種情況);法國敦刻爾克級的針對目標是德國海軍裝備283毫米艦炮的德意志級裝甲艦,後者的裝甲防護其實是巡洋艦級別的,所以330毫米艦炮威力足夠,同時也可以壓制意大利經過大改裝的舊式戰列艦;至於德國海軍採用283毫米口徑則有兩方面原因,一來283毫米是德國海軍的傳統艦炮口徑,技術相對成熟,二來德意志級和沙恩霍斯特級在設計時還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束縛,雖然和約沒有限制德國新造主力艦的口徑,但為了避免刺激西方,德國海軍選擇了較小的283毫米口徑。


崎峻戰史


其實很簡單,海軍假日條約裡裝8英寸以上艦炮的就得算主力艦了,就得佔主力艦噸位了。既然都開始造BB了,總不能抗305出去丟人吧,大家起步就從15英寸唄,因為一戰末期大家都是造過15英寸的。

喬五是因為牛牛傻呵呵的準備遵守倫敦海軍條約,但是嘛,因為日本沒簽,所以別的國家都準備直接上16寸炮了,典型的坑人不成反被坑。

甘古特是一戰老船了,沒討論價值。

敦刻爾克是為了對付德意志級和意大利重巡,沒打算和BB剛正面,所以上的340。

沙恩是為了不過分刺激牛牛,而且人家確實有換炮塔上雙聯裝15寸的,只不過沒執行罷了


安齊奧-安尼


從8英寸到14英寸之間的艦炮口徑實際是存在過的,只不過他們很快成了非主流,從而消失了,主要是就在於上世紀20年代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當時各國對戰列艦的數量等進行了限制,這就造成各國在簽約之後不得不壓縮艦隊的規模,在壓縮軍備的時候,自然把最好最先進的戰艦保留下來,其他許多老舊戰艦實際上都被砍掉了,這些被淘汰的戰列艦實際上就是安裝非主流的艦炮口徑。

同時,條件也對戰列艦以下的巡洋艦進行了限制,定位為1萬噸,這樣的戰艦實際上只能安裝203毫米的艦炮,隨之成為一種主流,雖然還是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比如:德國人曾經用過280毫米的,但是屬於非主流的,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自然讓人感覺不到了。


幽谷雪蘭


1.別亂說啊,並不是空白,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是330火炮,意大利的羅馬級戰列艦是350毫米,德國的袖珍戰列艦德意志級以及沙恩霍斯特起主炮全為280毫米。俄羅斯的馬拉號主炮12寸305mm。2你所謂的8寸203mm,到14寸356mm中間是空白,主要是說大海軍的英美日基本不裝備。一站結束後,海軍發展是超無畏以及條約級重巡,超無畏14寸是門檻,15寸,16寸居多,不排除日本的410mm主炮。因為競爭的平臺變了,原來的12寸以下包含12寸主炮,對艦穿甲能力不強。沒有使用價值,而以前的裝甲艦以及戰巡,因為英德海戰後,面對世界潮流價值不大。所以一戰後大量退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