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中的蘇軍是如何禦寒保暖的?

羅哥德

事實上,冬季對於交戰的蘇德雙方來說都是一樣的,而且根據歷史文獻資料顯示,1941年的莫斯科會戰期間,蘇聯紅軍的凍傷減員人數比德軍要多很多。這個情況作為曾在俄羅斯居住和生活了7年的肥鵝來說俄國的冬季是有切身體會的。10多年前,肥鵝曾經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連續待過4小時。穿了三雙襪子,兩條秋褲,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仍然不怎麼管用。俄國的冬季長期在室外待的話,不是裹多厚就沒事的。

接下來,肥鵝將介紹幾種蘇聯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中使用的禦寒保暖服裝。

1.冬季護耳帽

根據國防人民委員會於1940年7月5日下達的第187號命令,蘇聯採用了這種被稱為沙普卡(Шапка)的護耳帽,以此取代冬季布瓊尼帽。中高級軍官的冬季護耳帽採用粗紡呢絨或灰色皮毛製作而成,基層官兵的則採用棉布或灰色人造毛皮製作。中高級軍官的棉帽也允許自費製作,採用天然小羊皮或灰色的卡拉庫爾羔羊皮製作。1941年2月前,這種棉帽只使用紅星帽徽,1941年2月後引入了用於偽裝的綠色帽徽。這種冬季護耳帽有兩個帽襟,可以有效的保護耳朵和脖後頸。

2.毛皮高帽

根據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於1940年7月13日下達的第212號命令,蘇聯為將官引入了毛皮高帽,後來國防人民委員會在1943年1月26日下達的第40號命令,規定部隊或勤務部隊上校也可以使用這種軍帽,以此代替卡拉庫爾羔羊皮護耳帽。

3.軍大衣

1935年12月3日,蘇聯根據第176號命令引入了新式M1935式軍大衣,汽車坦克裝甲部隊的軍大衣是銀灰色的、空軍的是深藍色的、其他部隊的則是深灰色的。指揮人員的軍大衣為雙排扣,每排各四枚黃銅紐扣,翻領,領端配大衣領章。旅級以上指揮員的軍大衣在袖口和衣領處帶有彩色鑲邊,二級集團軍級以上指揮員的軍大衣則在袖口、衣領和前襟邊帶有軍兵種鑲邊。普通士兵的軍大衣前襟用五個金屬鉤扣合,翻領由一個小鉤扣合。

M1943式軍大衣。根據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1943年1月6日的決議,國防人民委員會於1943年1月15日發佈了第25號命令,為紅軍全體人員引入新式制服,這其中就包括將官常服軍大衣。將官常服軍大衣採用卡其色厚毛料製作,雙排扣,每排各六枚大型紐扣。前襟側邊、衣袋蓋、大衣背部的扣袢、衣領和袖口都帶有軍兵種色鑲邊。大衣口開口,由四枚小紐扣扣合,騎兵和騎炮兵的軍大衣則是五枚紐扣。士兵和軍士的M1943式軍大衣帶有肩章,配有紐扣的大衣領章和直翻袖口。

4.棉衣

冬季,蘇聯紅軍使用得最為普遍的服裝是桁絮棉服裝,包括桁絮棉衣、棉褲、氈靴和護耳帽。桁絮棉衣是根據1941年8月25日的第283號命令引入的,擁有立翻領,服裝外表帶有平行的縫線,由五枚大制服紐扣扣合,腰部後側邊帶有兩個腰帶環。棉衣帶有兩個側衣袋,棉褲也擁有兩個口袋,腿部由帶子紮緊。

5.M1935式夾克衫

這種冬季制服由卡其色斜紋浸漬防水面料製作而成,衣襟兩側都有紐扣袢,可以通過五枚大制服紐扣在任意一側扣合,翻領由一個小金屬鉤扣合。這種制服有兩個側斜下襬衣袋,並帶有直型袋蓋。前襟和後背帶有褶飾,背部還有兩個金屬腰帶掛鉤。上衣為直袖口,袖袢上帶大制服紐扣。

6.羊皮大衣

根據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1年10月23日發佈的第210號命令,紅軍採用了羊皮大衣為制式制服。這種大衣使用羊皮製作而成,用金屬鉤扣合。羊皮大衣擁有寬下襬,並帶有兩個斜下襬口袋。羊皮大衣的翻領採用白色軟毛外露的羊皮製成,並用一個金屬鉤和縫在領內的布袢扣合。1940年,這種大衣改用條狀皮革製作的袢和紐扣進行扣合。

7.手套和鞋類

蘇聯紅軍在冬季普遍使用手套禦寒,軍官使用皮手套,普通士兵則採用連指手套。皮鞋和靴子自沙皇時期就已經在軍中使用了,蘇聯紅軍在冬季穿著氈鞋,高級指揮人員則在冬季穿著氈靴。軍官因其職責和職務總是比士兵穿得更好。高級軍官配發外觀更漂亮且帶有白氈幫的皮靴。1943年以後,蘇聯紅軍開始大量接收由美國和英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的軍鞋,或按蘇聯紅軍款式製造的靴鞋。


彼得堡的肥天鵝

首先,所謂嚴寒給德軍造成巨大傷亡的說法,純粹是中國德棍的腦洞,沒有任何數據支持,不過,蘇軍在被服御寒性能方面強於德軍。

很多人很喜歡德軍軍服,認為挺括,帥氣,當然,這應了一句老話叫“為了俏,凍得跳”,德軍冬季禦寒標準配置常見的是毛衣毛褲+呢子大衣的配置,這套衣服看起來挺括威武,但是要在蘇聯的冬季禦寒就完全不夠看了,尤其是那些要在夜間站崗執勤或者露宿的士兵來說,那就實在呵呵了,實際上德國動員給前線士兵捐獻冬裝,也並不是這些士兵沒有冬季制服,而是他們需要額外的禦寒冬裝而已……



德軍大衣挺括帥氣,但是在俄羅斯冬季戶外就有點不夠看了

至於蘇軍,冬季禦寒衣物的標準配置是大棉襖,大棉褲加棉大衣或者毛皮大衣或者毛皮短襖,這麼一套下來臃腫笨拙,毫無風度氣質可言,然而架不住這玩意暖和啊……



蘇軍棉衣棉褲窩窩囊囊,但是夠暖和

當然,德軍單兵裝具中也有蘇軍士兵非常喜愛的東西,這就是方塊防水雨布,這玩意能擋雨,能搭小帳篷,能當防潮墊,還能裹著擋風,在繳獲物資中深受蘇聯基層官兵喜愛,所以很多關於衛國戰爭的小說和記述中都有有關繳獲方塊雨布的描述


DDG的老船塢

嚴寒只是打敗仗的藉口,德國人的戰壕裡是西伯利亞寒流,俄羅斯的戰壕難道是夏威夷海灘?俄羅斯人也是人,天氣冷也會被凍死的,雙方在同一條件下戰鬥,而且德國坦克用汽油,俄羅斯的用柴油,冬天誰好過?打敗仗怪天氣,和男足的沒出息是一樣一樣的。德國人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戰爭的高消耗,後勤能力跟不上。蘇聯的從初期的混亂中穩定下來了,抵抗加強,德國首先要保證武器裝備供應,禦寒裝備運不上去,否則以德國佔領區的工業生產能力,怎麼會出現防寒設備短缺的問題。蘇聯防寒工作好於德國,是其後勤系統的功勞,前面和芬蘭打了一仗,大大提高了蘇聯冬季後勤能力,加之其國土大部分比較寒冷,平時禦寒工作準備充足,本土作戰,後勤補給方便。德國和蘇聯都是現代國家,雙方水平差不多拼的是後勤,蘇聯1944年發動的十次打擊,數百萬人參加的十次大會戰,武器彈藥,服裝食品,藥品血漿,螺絲紐扣等等等等,從工廠準確的送到戰士手中,需要一個多麼強大的後勤系統才能支持。蘇聯的武器力求簡單實用,形成系列,零部件通用。德國人則是花樣百出,每樣都有,後勤累死也無法保證前線需要,德國人的這個特點現在學的好的還屬印度阿三,後勤能力是可以制約戰役規模的,德國人後勤跟不上所以才會冬天打不過,夏天也打不過,從莫斯科勝利轉進柏林。


傻客氣

二戰中,蘇聯人實際不是一個光彩的角色,自德國人閃電佔領波蘭,蘇德劃分了東歐勢力範圍,二者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是瓜分東歐,這時蘇聯成了德國幫兇。1941.6.22日德國人撕毀蘇德條約,分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面軍入侵蘇聯,在入侵蘇聯一個星期前,蘇聯情報負責人信誓旦旦向蘇共中央,用腦袋擔保,德國人近期不可能入侵蘇聯,理由是德國人若入侵蘇聯至少必須準備五百萬件羊皮祆,抵禦蘇聯冬季嚴寒天氣,而蘇聯諜報人員彙報情況在德國東歐市場未見羊肉價格波動。1941.9.30日莫斯科會戰爆發,德國企圖攻克莫斯科來徹底征服蘇聯人,但低估蘇聯人保衛首都的決心和意志,他們同仇敵愾,與德國人誓死搏殺,連老人,婦女,小孩全部參加後勤補給線,斯大林親自督戰,另外組織各部執法隊,對於逃怠兵就地正法,這樣大大激發蘇軍鬥志犧牲精神,向前也得死,後退也得死,那年冬天來得早,冰天雪地,德國人準備不足,成建制凍死,凍傷兵員近五十萬以上,這樣天氣嚴重削弱了德國戰鬥力,這樣非戰鬥減員堪比幾次大會戰,二戰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如1812年拿破倫入侵蘇聯一樣,遭到毀滅性打擊,近85萬人死亡,同時蘇軍損失超過120萬人以上,德國莫斯科失利後,又發起了斯大林格勒戰役,旨在佔領蘇聯巴庫油田,這成了二戰轉折點,雙方投入兵力超過三百萬人,斯大林格勒成了一片片的廢墟,雙方進入殘酷巷戰,每個房屋都得反覆爭奪,隨著補給線不足,德國敗下陣來,損失人員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150萬人以上,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德國進入戰略退卻態勢,再也沒有能力組織大規模進攻了,蘇聯人拉開了戰略反攻序幕,最後攻入德國柏林,蘇聯人進入反攻階段,有幾點理由,第一蘇聯戰略縱深寬大,另外美國人給予大量武器物資援助,其次蘇聯龐大工業生產能力。


瀟遙時光

二戰前德軍統帥部已掌握蘇聯的氣候條件,已做了完善的戰爭準備,德軍戰前評估也難免不足,雖然細微的失勿但造成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蘇聯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季嚴寒與疾病和凍瘡使德軍戰鬥力嚴重下降和死傷,我們都知道:德國人做事風格一向以認真嚴謹細緻而著稱,同樣,在入侵蘇聯時換季冬季軍裝也以軍容軍貌整結給人以嚴肅性和威武為設計理念,由其跨國在國外作戰更是強調這一風格,所以西伯利亞嚴寒可沒那麼溫柔以待風度而雄壯的德國人,反觀蘇聯本土軍隊對北半球嚴寒瞭如指掌,一切能防禦寒的物資盡其利用在士兵身上,如耳套鞋帽十甚至於手套都考慮得細微之處加以完善,所以戰爭轉變的節點在於嚴寒眷顧了蘇軍。而德軍兵員凍傷和嚴寒病痛達到五成以上。所以德軍戰爭失敗與嚴寒有很大關係!


低調的音符759

這個問題不是很好回答,畢竟近些年來已經沒有人對這個問題做過認真的研究,類似的文章媒體上基本見不到。也沒有數據表明嚴寒給德軍造成巨大傷亡,只見過有造成德軍戰鬥力下降的說法,說嚴寒給德軍造成巨大傷亡有點新鮮,也沒有根據。要說莫斯科保衛戰和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軍挺過了嚴寒,最後取得了戰役勝利,原因籠統的講來可能有這樣幾點:

一是,蘇軍比德軍對嚴寒更適應一些。雖然德國也靠近北歐,但是比起俄羅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來講,相對要溫暖一些。蘇軍後來從遠東抽調過去的幾個師,更是常年部署於寒區。

二是,因為蘇軍的常駐地基本處於寒區,其單兵裝具和武器在設計之初就對低溫條件做過適應性設計。反過來看德軍,因為其部隊常年處於溫區部署,不管是單兵裝具還是武器裝備,大部分可能沒做更低溫度的適應性設計。這一點從電影中基本上可以看出點細微的差別,比如德軍多是泥子大衣和單皮鞋,蘇軍好像不是。

三是,嚴寒和大雪不只是考驗和危害單兵,最關鍵的是造成雙方補給的困難。蘇軍的補給主要是從遠東和西伯利亞通過鐵路供應,因為當年德軍沒來得及打掉這條鐵路線。而德軍的補給主要靠從德國國內供應,因為德軍是一路打過來,鐵路線基本被破壞殆盡,只能主要依靠汽車運輸。在大雪和嚴寒條件下,鐵路運輸相對汽車運輸的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四是,德軍處於進攻狀態,兵力主要是部署在戰壕裡,蘇軍處於防守,而且是城市防守,兵員有很大部分是部署於房間裡,儘管這些房間多被戰火毀壞,可抗寒能力還是要好於戰壕。


lfyhao

德軍因嚴寒大批傷亡純屬誇大奇談,德國柏林緯度與莫斯科相差不多,同屬嚴寒氣候,冬衣給養也是能跟上滴,戰爭初期德軍的後勤補給還是能跟上的。所謂嚴寒是影響了一些戰爭進程,因為希特勒希望冬季之前解決戰鬥,因為凜冬將至必然拖慢戰爭進度,會導致閃電戰變成陣地戰,屆時,槍栓拉不開,柴油機無法啟動將變為常態,給蘇軍以喘息,變成像一戰那樣可怕的塹壕戰。至於蘇軍怎麼取暖,土生土長的毛子禦寒保暖還是有一套的,不會全靠信仰的,冬季會帶給德軍傷亡,蘇軍也會啊,被包圍近千日的列寧格勒,給養匱乏的軍民凍死餓死兩百多萬人,傷亡慘重。


司方六合

流言終結者這個節目有過一期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最終實驗結果是蘇聯軍裝比德國軍裝保暖性好的太多,實驗者穿不同的軍裝,人體核心溫度要相差四五度,要知道在冬季、戰爭狀態下,核心溫度差一兩度可就是生死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