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文化究竟是什麼,在詞典裡註解很多,據統計,從各類書籍和詞典裡對“文化”的註解多達200多種。有的簡單到一句話,有的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但最後的結論是——一頭霧水。

美國文化學者羅威爾(A.Lawrence Lowel 1856~1942)對文化的描述是這樣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捉摸,我們不能分析它,我們不能敘述它,(文化)就像我們要把空氣抓在手裡,但除了手裡,它無處不在。”當下,我們每座城市都在標榜自己的地域文化,如自然風貌文化、山水文化、名人故居文化、遺址遺蹟文化等,這些是不能移動的文化標記。還有些是當今社會提倡的文化口號,如軟實力、凝聚力、文化樂園、文化創意、精神家園等。但如果連文化的定義還沒有搞清楚,這些口號就顯得空泛而無力。

一、文化的定義

記得十幾年前餘秋雨先生在香港鳳凰衛視《秋雨時分》的談話節目裡,對文化的話註解是:“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本人認為這段文字有三個關鍵詞,即:天——精神價值;地——生活方式;人——集體人格。

所謂“精神價值”,是體現出一個國家獨特的文化內涵的意識形態。我國以孔子誕生日命名的“教師節”,以屈原祭日命名的“清明節”,祭黃帝陵、炎帝陵,春節、端午節等等,這些都早已經成為中國的文化符號,通過文化積累和引導而深入人心,對華夏文化產生深遠了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有些傳統節日也被世界文化所接受。這些悠久和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是我國獨特的“精神價值”。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


“生活方式”是基於“精神價值”基礎上的一種習俗,如飲食文化、養生文化、醫療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起居文化、宗教文化等等。然而,需要直面的是:這些與國民息息相關的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也能造成文化的隔閡,還能因宗教文化的衝突而引發民族之間或國家與國家的戰爭。

“集體人格”是基於“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民族的靈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G.Gustar Jung,1875~1961)說:“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在我國,抗戰時梅蘭芳蓄鬚不給日本人演出,但也有為生存而為日本軍人演出的其他演員;屈原在楚國被滅時投江自盡,但也有賣國求榮的汪精衛偽政府;抗戰時期湧現出了層出不窮的民族英烈,但也有為外來侵略者充當幫兇的文化敗類;有為堅持真理而敢於直言的梁漱溟,但也有趨炎附勢迎合當權者的偽文化人;有為了尊嚴、真理而不願苟且偷生的老舍,也有為了阿諛奉承寡顏無恥的猥瑣文人;等等。就文化成果來說,魯迅先生在其作品《阿Q正傳》、《孔乙己》、《藥》、《祝福》中所揭示的各色人性,以及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描述的眾生相,都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精神價值”之上的“集體人格”的寫照。如果說“集體人格”是基於“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民族的靈魂;那麼,民族的靈魂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的、正面的,很多是負能量的、負面的。可見,“集體人格”既是一種國家文化的標誌,也是人類在不同時期文化心態的真實表露。

從中醫文化的“集體人格”來看,大致有以下幾類狀態:

1、大多注重外在的形式,不重視對內在的真實。當所有的人都在為如何晉升職稱而陷入抄襲和彙編所謂的論文和“專著”時,這些缺乏真實內在的文化形式,是中醫文化“缺鈣”的具體體現。

2、太注重知識的構成,忽視了對文化真實性的思考。需要說明的是:知識的構成,是指不斷的參加各類的學習和培訓;可學習固然能夠增加我們的知識含量,卻無法完成文化人對真實人性正能量人格的形成。

3、大多流於對技法、秘方的享用和擁有,不重視對中醫文化的整體沉澱。中醫文化重在閱讀經典,領悟古典文化的內涵;但學習經典不是個人行為,應該成為中醫群體對中醫文化的集體沉澱。

4、中醫群體不論理論水平和臨床水平的高低。表面上看是業務水平,實際上是文化心態。

5、中醫群體的社會行為,應該不僅為了衣食住行,更是為了使命、榮譽、安全、健康、自由和幸福,這些都是文化的命題和文化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