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韓城方言

韓城位於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之處,也是西北與華北的交界處,獨特的區域位置使韓城自古就是諸侯國的屏障和朝代更迭時兵家必爭之地,特有的地域風俗、長期的多民族融合使韓城形成了眾多特有的文化現象,比如韓城的方言就是其中的代表。


公元前五世紀的魏長城,分開了秦國與魏國,也造就了兩個不同風俗的區域,儘管現在韓城隸屬陝西省,但現在韓城有許多風俗,包括方言跟關中地區相比都有很大差異,韓城的方言接近於山西語。1128年,韓城歸於金的統治之下,1229年元佔領韓城。女真人和蒙古人在韓城生活的數百年時間內,其中從1229年蒙古軍佔領韓城到1278年元統一全國近五十年的日子裡,韓城一直是蒙古人屯兵納糧的地方,所以韓城的方言裡更多地保留了民族融合的印跡。下面我們講兩個小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韓城的方言。
王狀元的“方言詩”
有一年,狀元王傑回鄉探親時,路遇古城長安觀賞大雁塔,隨行有一江南才子,請狀元作詩。狀元知他有刁難之意,因為在當時,清朝的狀元基本上都出自江南,王傑是唯一一位北方狀元,所以江南才子不服氣。於是王傑說道:“作詩容易,但是我的詩沒有人能夠用筆記錄下來。”那才子自以為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於是自告奮勇:“我就可以記下來。”王狀元用韓城方言慢慢吟道:城南門外一摞磚,圪裡圪搖戳破天; 下了一陣圪囊子雨,蔫蔫子日頭曬不幹。
當時,在場聽得懂的人,都無不稱好。那位自認為博學多藝的“才子”,卻越聽越糊塗,不知道說了些什麼?最後只有乾瞪眼,勉強筆錄了幾個字。原想炫耀於人,難為別人,不想卻作繭自縛,套住了自己,當場丟了醜。

話說這位江南才子,在大雁塔時丟了醜,耿耿於懷,他狠狠下了一番工夫,立志要把韓城方言學通。從長安到韓城的幾天裡,他瘋狂地學習關中方言。進入韓城時看見黃河如帶,這位江南才子就說:“王狀元,這到你的家鄉了,請再作一首詩”,王狀元聽著微微頷首,覺得人家畢竟是遠道客人,何況對方已是捱過一回打的人了,百般推謝。可那位“才子”執意要他答應,王狀元被逼不過,只好再作一首方言詩,叫他筆錄,也好讓他撈回前次所丟的面子,再則,也免眾人疑惑我“江郎才盡”,於是吟道:
遠望黃河(huo)白(pei)##(pia)(遠看黃河水白茫茫一片),
圪裡圪彎到這(zhi)達(da)(拐了不知多少彎才流到這兒),
黑(he)地(ti)白(pei)忍流不淨(qie)(黑夜白晝地流也流不盡),
哪達來(lei)下(ha)這(zhei)些些(xia)(從哪裡來這麼多水呢)?
在場的韓城人聽後,稱絕叫好,那位自稱韓城方言通的江南“才子”,卻怎麼也寫不出來。他怎麼也想不到王狀元的方言詩,竟這麼“神”,這麼“怪”,又這麼“妙”!他心悅誠服地認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