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汪曾祺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而就是這麼一個受推崇、受尊敬的作家,在家庭中卻毫無地位可言。他的兒子回憶稱:“在我們家說話真的挺隨便,其實我父親說話經常會受到我們的攻擊和批判。”被逼無奈的汪曾祺也頂多會回一句:“你們要對我態度好一點哦,我以後可是要進文學史的人!”不過,從“汪家歷程”來看,汪曾祺“淪落”至此彷彿也是必然。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想念我的父親(我現在還常常夢見他),想念我的童年,雖然我現在是七十二歲,皤然——老了”。

古稀之年的汪曾祺,仍會忍不住地回憶起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夏天,父親給汪曾祺糊養金鈴子的盒子,讓他看金鈴子在裡面爬,吃切成小塊的梨;秋天,父親買來拉秧的小西瓜,把瓜瓤掏空,在瓜皮上鏤刻出很細緻的圖案,做成幾盞西瓜燈,西瓜燈裡點了蠟燭,撒下一片綠光。想到這裡,汪曾祺總是頗為得意:“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汪曾祺一直都清清楚楚的記著父親的生日、姓名:父親排行老三,陰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那天出生,所以取名“菊生”。

最讓汪曾祺印象深刻的是“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我很少見他發過脾氣,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父子間的關係總是平等、友好的。

而父親對汪曾祺的學業雖是關心,但並不強求,汪曾祺數學不好,他並不責怪,認為只要及格就行。不過,父親倒是支持汪曾祺的興趣愛好。汪曾祺喜歡戲劇,初中時便愛唱,父親就在一旁為他拉胡琴。學校開同樂會,汪曾祺和幾個同學清唱,父親就到學校為他們伴奏。“父親那麼大的人陪著幾個孩子玩了一下午,還挺高興。”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十七歲時,汪曾祺有了初戀,看到在寫情書的汪曾祺,父親趕緊湊到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菸,一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

在常理看來,父子間不會分享的,比如戀愛;長輩不大容許孩子做的,比如抽菸、喝酒,汪家居然都發生了,這足以說明父親對孩子的寬容。對這種“他人或以為怪”的關係,汪曾祺的父親卻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汪曾祺當時的那個時代還沒有客觀地認識到抽菸、喝酒危害性的一面,汪曾祺所舉只是他基於他生活習性和個人習慣,切不可刻意模仿。

“我們管爸爸叫‘老頭兒’”

“時間真快,爸爸走了十幾年了。他要是還在,今年該是91歲了。多想當面再喊他一聲——‘老頭兒’”

多年以後,汪曾祺的兒子汪朗像當年汪曾祺想念自己的父親一樣想念他。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我們管爸爸叫‘老頭兒’”,“老頭兒”是汪曾祺在他尚未到60歲時獲得的稱呼。儘管他被人稱“著名作家”,參加活動被人稱為汪先生、汪老師、汪老,但是在家人中間,不只是汪朗的媽媽這樣叫,汪朗和兩個妹妹也這樣叫,就連汪朗的女兒同樣這樣叫,她小時還對著汪曾祺念歌謠:“老頭子,上山抓猴子。猴子一蹦,老頭兒沒用。”有時外人來了,他們談話之間,一不留神也常把“老頭兒”冒出來,

客人往往十分納悶:這家人怎麼回事?沒大沒小。

關於汪曾祺對他們兄妹三人的“管教”,汪朗回憶稱,媽媽倒是望子成龍,但自己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不會寫東西,父親好像也看出了孩子沒有什麼“才情”,也就不費勁教了,甚至還說:“我上學的時候也沒誰教我啊。”對汪朗的幾次戀愛,汪曾祺採取的態度是“聞而不問”,瞭解,但不干涉。

汪朗的女兒很小的時候,因原始的“母性”的緣故,總愛擺弄娃娃,還從樓下挖來泥巴和爛草,給娃娃做“點心”,經常會捧著一攤攤連泥帶水的黑東西端到正在寫作的汪曾祺面前:“老頭兒,瞧瞧!”“老頭兒”必定很及時地放下手裡的活兒,看一看,聞一聞:“做得真香!真好!”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不僅如此,孫女還說汪曾祺的文章“一點也不好,和別人的不一樣,沒詞兒”。當時她上小學,老師讓班上的同學從名著中找點優美的詞彙用在作文中,她在“老頭兒”的文章中找了半天,一無所獲,便很是惱火。“老頭兒”聽了卻只顧哈哈笑。

在汪朗看來,無論是他們兄妹,還是自己的女兒,對“老頭兒”沒大沒小,是他自找的:“他一向主張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平等相處,從不講究什麼父道尊嚴。”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事實上,對兩代人的關係,汪曾祺是有明確的主張的:“我覺得一個現代化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汪曾祺回憶自己的父親是:“我父親是個隨便的人,比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汪曾祺父親的這種態度也傳給了他。汪曾祺與三個兒女、甚至小孫女們,家庭所有成員之間沒大沒小、親密無間的生活和對話,正是受他這種

平視視角和平等心態的影響。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傳統文化歷來非常重視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長幼秩序,新文化運動之後,這種觀念有所轉變。魯迅就曾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從進化論的角度指出“後起的生命,總比以前的生命更有意義”

,他批評舊中國“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

在這點上,汪曾祺的一句話或許可以看做補充:“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

汪曾祺:父親稱他“兄弟”,孫女喊他“老頭兒”,生在一個“沒大沒小”的家庭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汪曾祺的這種態度,還影響了他寫作的態度,他的作品中卻往往把苦難一筆帶過,更多則是在發掘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家往往會忽略的美好——就像他所營造的平等、溫馨、幽默、通達的汪氏家風。


參考文獻:《舊人舊事》《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父子為何成兄弟——雜說汪曾祺》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