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是一種什麼力?因什麼而產生?

小巫婆_瑩


目前通過雙黑洞碰撞事件和中子星合併事件中可以得出結論,引力波是存在的,而且其頻率是極低頻頻率。這個引力波是黑洞或中子星等大質量質點的擾動導致宇宙時空產生了振盪,以引力波波動形式散播到宇宙空間,使時空發生了扭曲變形,拉伸激光干涉儀讓人類科學家探測發現了引力波。 在海浪中也是發生相同的波動現象。當海浪頻率極低的時候將物體吸走。這一現象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極低頻引力波波動引起的效果是一致的。也會將所有帶有質量的質點吸引到引力波發生源。 最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物理學家造出了一種“牽引波束”:用造波器在水面生成特定波幅和頻率的波,漂在水面的物體就會逆著水波傳播方向朝波源運動。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一個乒乓球放入造波池,計算出讓乒乓球向他們希望方向運動的波幅和頻率,用垂直振動活塞發出向外傳播的衍射波產生表面渦流,就會形成與水波傳播方向相反的水流紋路,牽引乒乓球按他們希望的路徑移動。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法拉第準駐波會產生水平漩渦,但迄今尚不清楚衍射波能否產生大範圍的湧流,因為小振幅無漩渦的波只會推動物體沿著衍射方向移動。而此次實驗證明,通過調節波幅變化把它們變成三維波,水面上的漂浮物就會被迫向著波源移動。 其實在地球表面和電離層之間也形成極低頻準駐波,舒曼波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以斷定引力是帶有大質量的質點加速擾動導致產生的極低頻引力波波動導致的物理現象。在這過程中磁場起到加速度作用。 這與大多數後來學者所主張的因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觀點是不同的!不仔細思考會導致因引力波導致時空彎曲變形,由此產生引力的解釋能被說明,但其實詳細分析的話是由極低頻波動(引力波)特性導致拖拽物體,而不是時空彎曲導致物體被吸引。這極低頻波動拖拽效應在聲波等縱波波動中共同出現的物理現象一致,因此不能看做時空彎曲導致產生拖拽效應。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並沒有明確解釋引力產生的原因。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重力場章節中將自己所認為的引力場表述成引力場是類似磁場一樣的場,並且在後面的章節中僅推論了由引力導致產生光線彎曲、發生引力紅移以及引力會以波動形式傳播(引力波預言)、受引力影響時空彎曲等推測。 愛因斯坦之後很多物理學者根據這愛因斯坦的推測又推測出來宇宙大爆炸理論、和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推測,目前國內大部分學者或則科普工作者都盲目的接受這些物理學者的推測,根本原因是因為那些發表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物理學者是名人比如霍金博士,他們是大牛而產生的盲目的崇拜以及名人效應導致輕信這些名人的言論而導致的不成熟的邏輯思維造成錯誤的主張。 還有一點是對愛因斯坦本人對廣義相對論中提到的內容如何認為的沒有弄清楚也有關係。要理解廣義相對論其他物理學者所發表的解釋只能做參考,不能做為替代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原文的替代品。要弄清廣義相對論內容還是得靠研究相對論原文! 顯然愛因斯坦沒有錯,是後來研究廣義相對論的物理學者們理解錯誤導致主張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也是這些物理學者和科普工作者們歪曲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原意! 目前學術界對引力的觀點是: 牛頓萬有引力是把引力視為由質量引起的一種基本力,是任意兩個質點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的力;愛因斯坦相對論則把引力視為質量引起的時空彎曲的表現。量子力學認為,引力是由於兩個粒子交換引力子導致。 我的個人觀點是引力是由等離子體反應中產生的低頻磁聲波對帶有質量物體起到的作用力。在這裡低頻磁聲波即是引力波。 研究引力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被牛頓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等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被鎖住自己思維。暫時將這些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放在一邊,思考一下看看我們身邊引力事件中最直接觀測到的物理現象——潮汐。 由於日、月引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產生的週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總稱潮汐。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週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大氣各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受引力的作用而產生的週期性變化(如8、12、24小時)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月球潮汐。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不知道是粒子或波動或暗能量,因此這單詞來所述最恰當)飛躍浩瀚的宇宙空間到達地球對地球的海水、大氣進行拖拽,產生潮汐現象的呢? (大家請參考附件:重力波與潮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 在空間物理學中通過各種探測儀器的應用我們發現這宇宙空間傳播著一種低頻磁聲波,不同的學科叫法都不一,有的學科稱磁聲重波,等離子體物理學學科稱磁聲波。空間物理學和空間大氣學學科中稱重力波。 低頻磁聲波頻率越低其傳播距離越遠,足以傳播到宇宙邊緣,而且其穿透性也很強。磁聲波是在等離子體中的離子振盪產生的離子聲波與磁場耦合產生,其產生的環境要求是等離子體和磁場要具備才能產生磁聲波。事實上地球空間研究的科學家發現地球空間也大量存在向著重力方向的磁聲波。其磁聲波傳播方向與重力方向一致。 當然由太陽產生的磁聲波飛躍浩瀚宇宙空間到達地球表面是完全可能。這與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水面波實驗中波動導致牽引物體的原理是相同! 因此我個人認為引力的產生原因是由等離子體反應中產生的磁聲波對物體起到的作用力。


鴻宇視頻


引力和重力的英文為同一個詞“gravity”。它指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作用,引力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也是自然界基本力之一。在地球上,地球對地面附近的物體的萬有引力給予了物體的重量。而在宇宙中,引力則讓物質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天體,這也讓天氣之間相互吸引,並形成現在按照軌道運轉的天體系統。而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海上引力則形成了地球的潮汐。

引力和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構成了自然界四大基本相互作用。而引力則是這四大相互作用中最弱的一個。通常情況下,在現代物理界中引力由廣義相對論來精確描述,引力反映出物體慣性在彎曲時空中的表現。1687年,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發表了萬有引力定律。

191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他用幾何語言描述了引力理論,表達了現代物理學中引力理論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成為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而這種時空曲率和處於時空的物質和輻射的能量-動量張量直接相連。談起引力,自然避不開地球引力。各個行星的天體都有自身的萬有引力特徵。如果一個球形對稱的物體,對一特定位置的引力強度和物體質量正正比,那麼它和物體球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其實有很多機械發明都和重力息息相關,例如有了高度差,就能提供液壓,水塔和靜脈滴液就是其中的典型應用。重力驅動時鐘也是利用重力勢能提供運行的能量。擺鐘利用重力來校準時間。人造衛星的運行同樣運用了牛頓相關原理。


航空之家


我用最新奇的答案回答你。

引力只是一種概念,是描述物體間相互作用關係的一種表述。力是什麼?它沒有實體,所以只是一種物理符號。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講,引力是由於空間凹陷產生的。大質量的物體會使空間彎曲,它周圍的物體會向著彎曲的方向運動。空間的變化使它們之間產生了相互作用,而這種作用的傳導就是依靠引力場傳導的。

引力波構成了引力場。引力波是愛因斯坦的預言,而且已經被科學證明了。大質量的物體使空間產生了波動,就像把一塊石頭扔進水中產生的效果一樣。

你可能聽起來比較迷糊。說白了,引力就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關係,這種關係就是靠引力波傳導的。

往深層次看,引力是怎樣產生的?我個人猜測,宇宙由一個奇點產生。這個奇點就是原始的萬物的中心。宇宙萬物要麼以能量形態存在,要麼以物質能量存在。有了能量或者物質才會存在空間,有了運動才會存在時間。

宇宙仍在在膨脹,在運動,空間在拓展。然而,空間本身是不存在的,它還在阻止著運動。這種阻止在大的方向是宇宙迴歸奇點,在小範圍使物體和能量聚集。

引力的最終來源就是空間的不存在。


江山說科幻


如果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去分析宇宙,那你會發現各類星系的閃閃發光發熱的恆星為什會逞現球壯形態之理,宇宙怎麼會有,不去追究,但宇宙的無邊無盡的空間是零下270度低溫環境的宇宙空間,這個空間沒有任何阻力,但對有溫高於它的任何物質都受其向心性的冷卻收縮,逞球壯形態的,在冷熱交替過程中產生了旋轉運動的,同時在受冷卻的質低向質高產生了冷熱效應的環繞運動。宇宙中的各種星系都因如此的冷熱效應而產生出有序的運行機制星系的。

以上的熱脹冷縮原理去解釋宇宙萬物的存在的形成,都因宇宙的冷向心冷縮決定了物質的一切,從星雲到恆星形成都因宇宙的冷趨攏運動而成的,在冷卻的向心冷縮把恆星包圍冷卻的作用中,中心溫度膨脹受限逼使中心溫度提高,核聚變反應形成恆星的太陽充滿著各種星系的運行狀態。宇宙超級無敵的冷趨攏勢能是物質形成之能力,我們能在地球表面運動都因冷趨攏勢能而成立的。試問萬有引力從何而來呢?


陳昌海12


引力只是時空被質量物體彎曲後的產物。

年輕人開車的時候,追求推背感,一腳地板油下去,像是被人拽了出去。爬山的時候你雖然有登山杖,但走久了腳會變得沉重,像是被磁鐵吸住了一樣。開車和爬山,遇到了兩種力,一種是加速度產生的力,一種是地球的引力。

其實這是個錯覺。

地球的引力不是一種力。物質會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會告訴物質如何運動。這根本就沒有引力的事。想象一張平直的蹦床,上面是平行和垂直的”測地線“,這時中間放一個大鐵球,蹦床的平面陷了下去,測地線也變得彎曲了。如果再放上來靜止的乒乓球,就會發現它是沿著測地線滾動的。如果往這個蹦床彈進鋼珠,鋼珠會繞著大鐵球轉圈。這就是地球繞太陽轉的原理。


大道至簡DA


引力這個詞早就發明了,相關的公式定理在牛頓之前也有不少,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但是引力是如何實現的呢?它的作用機制是什麼?萬有引力定律不能解答。

引力與電力有相似之處,如二力均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所帶力荷(引力是質量,電力是電荷)的乘積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係數相差懸殊,電力遠遠大於引力。例如,在氫原子中,原子核與電子間的電吸引力是它們間引力的 1040倍!二力間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別,如(兩物質的)同性電荷間存在相互排斥力,異性電荷間存在吸引力,而萬有引力卻總是吸引力。

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問世,提出了嶄新的引力場理論。他認為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可以同由其他力造成的加速度區分開來。這個命題就是愛因斯坦的等價原理,即一個加速系統與一個引力場等效。我們設想,一個人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乘一架升降機上升,上升的加速度為9.8米/秒·平方,由於速度變化產生了阻力,這個人雙腳會緊緊壓在升降機的底板上,就像升降機停在地球表面上不動一樣,但無法說明他所受到的是引力還是慣性。因此,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在愛因斯坦看來,根本不是什麼引力,而是時空的一種屬性。在這種成曲線的四維時空連續體中,根本不需引力.天體是按自己應有的曲線軌道運行的。

1918年愛因斯坦根據引力場理論預言有引力波存在。他認為高速運動著(加速運動)的物質會輻射引力,引力波就是這種引力的載體,就像光波是電磁力的載體一樣。引力波的速度與真空中的光速相同。例如,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就是靠引力波傳遞引力子而實現相互作用的。因此,引力波存在與否,是廣義相對論的又一個關鍵性驗證。引力波非常微弱。據計算,用一根長20米、直徑1.6米、重500噸的圓棒,以28轉/秒的轉速繞中心轉動,所產生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2× 10的負29次方瓦;一次17000噸級核爆炸,在距中心10米處的引力波充其量也只有10的負16次方瓦/釐米·平方。因此,引力波在目前還無法直接測量。


溫柔的暴龍獸


引力按照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太陽周圍的時空被太陽巨大的質量影響,形成時空彎曲,而行星則是按照其測地線運動,相當於在慣性系中所作的勻速直線運動。

具體到黑洞這種極端條件下的宇宙天體。它有極強的吸引力,科學家在解釋這種吸引力的時候,把它的原因歸結為空間彎曲。而造成空間彎曲的原因是黑洞本身的巨大質量。

所以說到引力歸根結底是和質量有關,萬有引力是把引力視為由質量引起的一種基本力,而愛因斯坦相對論則把引力視為質量引起的時空彎曲的表現。

擴展資料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牛頓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不僅說明了行星運動規律,而且還指出木星、土星的衛星圍繞行星也有同樣的運動規律。

他認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還受到太陽的引力,從而解釋了月球運動中早已發現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還解釋了彗星的運動軌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預言並發現了海王星。

萬有引力定律出現後,才正式把研究天體的運動建立在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而創立了天體力學。 簡單的說,質量越大的東西產生的引力越大,這個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均成正比,與兩個物體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地球的質量產生的引力足夠把地球上的東西全部抓牢。

萬有引力定律傳入中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牛頓最重要的著作,1687年出版。該書總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上述關於物體運動的定律。

他說,該書“所研究的主要是關於重、輕流體抵抗力及其他吸引運動的力的狀況,所以我們研究的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該書傳入中國後,中國數學家李善蘭曾譯出一部分,但未出版,譯稿也遺失了。現有的中譯本是數學家鄭太樸翻譯的,書名為《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1931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57和1958年兩次重印


那年漫山紅豔豔


引力產生的原因:  【第一種解釋】  空間 引力扭曲空間,也可以說是膨脹使空間扭曲。  牛頓被蘋果砸到,換一種說法 牛頓撞到了蘋果。  用於宇宙在不斷膨脹,可是為什麼我們沒粘在一起呢?空間,空間存在壓力使我們不會粘在一起。  這就是為什麼2個物質靠近,還會產生斥力的原因。  在太空加速運動的飛船理你會感到重力。  在墜落的電梯你感覺不到重力。  但是還有一點,我們在宇宙中,而且我們還是人類,我們無法高於人類的思想以令一種形式看我們的這個宇宙。一切都在發現,一切都在探索,永遠沒有止境。  引力是什麼?茫茫宇宙由無數個星系、星體組成,這些天體沿著各自的軌道秩序井然地運轉,組成一個和諧的宇宙大家庭,是什麼神奇的力量把這些天體組合在一起的呢?人們認為是引力。然而引力的實質是什麼呢?  早在1679年,著名科學家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認為天體間因有質量而有引力,並且發現了引力對一切物體的作用性質都是相同的。例如,當地球引力把任何一個物體吸引到地面時,其加速度是9.8米/秒’。很顯然,牛頓所提出的引力,實際上就是重力。但是引力是如何實現的呢?它的作用機制是什麼?萬有引力定律不能解答。  引力與電力有相似之處,如二力均與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所帶力荷(引力是質量,電力是電荷)的乘積成正比。但二力的比例係數相差懸殊,電力遠遠大於引力。例如,在氫原子中,原子核與電子間的電吸引力是它們間引力的 1040倍!二力間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差別,如(兩物質的)同性電荷間存在相互排斥力,異性電荷間存在吸引力,而萬有引力卻總是吸引力。  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問世,提出了嶄新的引力場理論。他認為由引力造成的加速度,可以同由其他力造成的加速度區分開來。這個命題就是愛因斯坦的等價原理,即一個加速系統與一個引力場等效。我們設想,一個人在遠離地球的太空中乘一架升降機上升,上升的加速度為9.8米/秒·平方,由於速度變化產生了阻力,這個人雙腳會緊緊壓在升降機的底板上,就像升降機停在地球表面上不動一樣,但無法說明他所受到的是引力還是慣性。因此,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在愛因斯坦看來,根本不是什麼引力,而是時空的一種屬性。在這種成曲線的四維時空連續體中,根本不需引力.天體是按自己應有的曲線軌道運行的。  1918年愛因斯坦根據引力場理論預言有引力波存在。他認為高速運動著(加速運動)的物質會輻射引力,引力波就是這種引力的載體,就像光波是電磁力的載體一樣。引力波的速度與真空中的光速相同。例如,在太陽和地球之間就是靠引力波傳遞引力子而實現相互作用的。因此,引力波存在與否,是廣義相對論的又一個關鍵性驗證。引力波非常微弱。據計算,用一根長20米、直徑1.6米、重500噸的圓棒,以28轉/秒的轉速繞中心轉動,所產生的引力波功率只有2.2× 10的負29次方瓦;一次17000噸級核爆炸,在距中心10米處的引力波充其量也只有10的負16次方瓦/釐米·平方。因此,引力波在目前還無法直接測量。  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自然界也應存在引力波,正如電荷的運動會產生電磁波一樣,物體的運動也會產生引力波,引力波的傳播速度為光速。這是電力與引力間又一個重要的相似特性。但只有宇宙中具有巨大質量(幾倍於太陽質量)的運動天體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引力波。  最早動手檢測引力波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韋伯博士。60年代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引力波檢測裝置:一根長153釐米、直徑61釐米、重約1.3噸的圓柱形鋁棒——後人稱之為韋伯杆,橫搭在由兩個鐵柱子支著的鋼絲上。鋁杆質量雖大,鋼絲卻幾乎無絲毫振動。韋伯推測,鋁杆若能接收到來自太空的一束強引力波,就會擺動起來,但擺動很可能是很輕微的,他估計擺動幅度可能只有原子核直徑(10的負15次方米)那麼大,附近卡車開過等引起的地面震動均可能導致韋伯杆產生如此幅度的振動。為確認檢測的確實是引力波,他還在 1000公里之外的芝加哥阿崗國家實驗室安裝了一個類似的儀器。他想,假如有一個引力波掃過整個太陽系的話,則兩個儀器都會同時作出同樣的反應。1969年6月,他宣佈檢測到了引力波。但後來科學家用更精確的儀器再也未檢測到,現在一般認為,韋伯的實驗結果有誤。  韋伯檢測器工作在室溫(27℃左右)環境,由於受分子熱運動噪聲的限制,最高靈敏度只能達10的負16次方量級,用來檢測引力波尚不可能。  1974年美國人泰勒領導的實驗小組,用射電望遠鏡對天空掃描,發現了離地球15000光年的一顆脈衝星發出的脈衝信號,又經過近4年的觀測,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脈衝星是急速旋轉的中子星,它是一個內部停止了核燃燒而被壓得極端緊密的恆星體。它與另一箇中子星一起相互繞轉,構成一個雙星體系。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這個雙星體系應能發射引力波,從而帶走一些能量,使雙星軌道慢慢縮小,週期慢慢變短。這些變化儘管都很微小,卻可以從它們發出的脈衝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精確計算出來。4年的觀測表明:雙星軌道週期總共減少了萬分之四秒。這個結果恰好與愛因斯坦的理論相符。這是人類第一次間接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這畢竟是間接證明,還不能由此得出引力波真實存在的結論。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出現了工作在低溫條件下的第二代引力波檢測器(韋伯檢測器為第一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建成了低溫引力波天線裝置:天線是圓柱形的鋁棒,長3米,重4.8噸,工作在液氮溫區,靈敏度達5×10的負19次方,能檢測出振幅為1.5×10的負16次方釐米即約千分之一原子核半徑或者一百萬億分之一頭髮直徑的振動。日本東京大學平川諾平教授的引力波檢測工作也令人耳目一新。其眾多實驗均以頻率為千赫量級的高頻引力波為檢測對象,這是與科學家迄今所知道的最強天體引力波源相對應的。平川則創制了一種共振低頻引力檢測器(方形或扭擺型天線),明確以蟹狀星雲中的高速自轉脈衝中子星NP0531+21為檢測對象,該星自轉週期為33毫秒,所發引力波到達地面的強度約為10的負27次方量級。平川的引力波檢測器分別設立在東京和筑波科學城,經在低溫條件下的長時間積累,靈敏度已達10的負25次方。  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前蘇聯科學家烏恰耶夫又提出了“中微子引力論”。  傳統理論認為,中微子不帶電荷,無靜止質量,它以光速運動,幾乎不與物質發生作用,可以順利穿過地球。但是近年來發現中微子還是有靜止質量的,不過其質量極小,約10的負32次方克。科學上發現的中微子實際上有三類:電子類、μ介子類和,介子類。例如,在太陽核聚變反應中輻射的是電子類中微子,它們在到達地球前某個時候就已經變成了μ介子類或,介子類中微子了。如果一類中微子能變成另一類,它們就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了。有質量就可能對物體造成衝力。烏恰耶夫以“中微子氣”代替引力波,認為在充滿宇宙間的中微子氣中,中微子以亞光速進行著雜亂無章的運動,其中一部分總是要被天體吸收的,結果每一天體都獲得一種“脈衝力”,此脈衝力大小等於其吸收的中微子質量與其速度乘積。在日地系統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由此產生的脈衝力恰好抵消地球繞太陽運動的離心力。宇宙間各天體運動都可以如此解釋。在這裡根本不需要吸引之力。當然,這個理論只是一種探討,並無實驗事實作依據。不過由於中微子在宇宙演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對它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因此,烏恰耶夫的說法或許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重力,引力波,還是中微子?  現在,科學家又在改進檢測器或創制新的檢測器,以求檢測到引力波。例如,美國計劃分別在東西兩岸建立臂長為3.2公里的激光檢測器,經多次反射,總光程可達100公里,其靈敏度估計可達10的負21次方。前蘇聯科學家提出,引力既然能使空間彎曲,引力波將使空間彎曲程度發生改變,由是,電磁場就會因其存在空間的改變而改變,只要檢測到這種改變,就算檢測到了電磁波。我國科學家提出,引力波會使物質的超流態發生改變。羅馬尼亞學者則提出,引力波將使約瑟夫森結電流受到影響。這些效應均可用來檢測引力波。  【第二種解釋】  引力來源於彎曲  正是質量造成了空間的彎曲,而運動是沿著彎曲的空間進行的,這使得人們“以為”是在受某種引力支配著。實際上不是引力,而是彎曲的空間。這就是“引力”產生的原理。  【第三種解釋】  愛因斯坦認為萬有引力是物質的存在使時空發生彎曲所致。時空彎曲的理論很獨特,也很令人費解,物質的存在如何使時空發生彎曲?又如何產生引力?萬有引力來自哪裡,怎樣相互作用?成了自然之謎。  三百年來,有那麼多人探索萬有引力,而今的結論竟是這麼簡單——萬有引力就是質子與電子間電磁力的外延。為什麼別人就沒有想到?  百年來肯定有不少學者首先就想到過這個原由,肯定提出過假說,但是提出這個新假說與學界奉行的電子雲理論、自由電子理論相悖,而無數次被迅速地否定了。  百年來,學界認為原子的核外電子是雜亂無章的電子雲,而新假說是原子核吸引了電子,還有庫侖力外延,所有原子核的電磁力都延伸在外,吸引原子以外的電子。那豈不成了不可收拾的電子爭奪戰!  百年來,學界認為金屬內瀰漫著自由電子,而新假說認為萬有引力是原子核吸引了電子後還有庫侖力外延。這種力構成了地球的重力,吸引住了地球上的山川、河海、大象和人,那麼對自由電子的吸引更是輕而易舉。事實上臆想中的自由電子沒有受到萬有引力的制約,於是新假說就被就地否決了。  拋棄了核外電子無規律的電子雲理論,拋棄了金屬內瀰漫著自由電子的理論,注意到核外電子有規律的運動,認識到核外電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級軌道規律運轉。再來看萬有引力,它就這麼簡單!  萬有引力的存在也輔證了核外電子是規律有序的:萬有引力吸引著萬億噸的山川、海洋、高樓、大壩。那麼,吸引散漫輕小的電子雲、吸引自由雜亂的自由電子應該是輕而易舉,然而事實是萬有引力對於如此輕小的電子沒有明顯的作為,證明原子外的電子是各有歸屬的,不是散漫、自由的。那些電子雲理論、自由電子理論是應該拋棄的。  大道至簡,大自然總是用最簡法則構成自身。在探索了物質核外電子有規律的運轉之後,再來看萬有引力,發現萬有引力的本源非常簡單:就是原子核對電子的吸引力——庫侖力,就是原子核(質子)與電子間電磁力的外延。  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繞核旋轉的核外電子組成,原子核(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正負電荷相互吸引才有這電子饒核高速旋轉。  原子核對電子的引力不會到了原子的邊緣嘎然而止,質子對電子的引力是沒有邊界的,遠遠地超出了原子、超出了物體之外,誰也沒有理由把這種無限的作用限制在一個原子範圍內。那種把原子核對電子的引力孤立在一個原子之內,認為原子間沒有相互作用、對外沒有交流是形而上學的。  所有原子核的電磁力都延伸在外,所有的質子引力都向外延伸,為什麼沒有形成電子爭奪戰?這是因為相鄰原子的外電子相距較遠,引力大打折扣。再者,每個原子的核外電子都是在一定的能級軌道規律運轉,都有各自的歸屬,是十分穩定的,核心多吸引來了電子也沒有其軌道,原子也留它不住。  【第四種解釋】  雖然外延的引力沒有奪得相鄰的電子,但是質子的這種引力是實實在在的,是沒有邊界的。單個原子核的外延引力是微不足道,可萬億億個原子核的外延引力卻是天體運行的纖繩,是重力之母。  目前有兩種主流理論(但沒聽說過什麼地應力)  1.引力波,任何有質量的物質均會對外輻射引力波,就象熱物體輻射紅外線一樣,引力波能傳達引力,就象紅外線傳達熱一樣  2.中微子,中微子以亞光速在宇宙各角落進行著雜亂無章的運動,其中一部分總是要被天體吸收的,結果每一天體都獲得一種“脈衝力”(中微子具有質量)。在日地系統中,地球向日面承受的中微子流比背日面要弱(因為這中間的中微子要被太陽和地球兩者吸收,故兩個天體在連線方向上吸收的中微子要比其他方向的少),由此產生的脈衝力在地-日連線方向上也小些,故地-日會有種向彼此運動的趨勢,既我們所說的引力  參考資料:愛因斯坦理論和前蘇聯科學家烏恰耶夫理論


坤哥自媒體Vlog


引力是任意兩個物體或兩個粒子間的與其質量乘積相關的吸引力,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力,也是物理概念。





漫長人生丁先生


地球的引力是地心的運動吸收能量產生的,在地球表面的引力方向垂直於地表,由於地球的自轉,在距離地球表面的不同高度的引力不同,方向也不同,越靠近地表,越垂直於地表。隨著遠離地面,引力的方向會與地表的引力成一定的角度增加,直到接近地球自旋速度方向,隨著遠離地球距離的增加,引力的方向又會想地表引力的方向靠近。引力的大小也會隨著遠離地表減小-增大-減小的,不是萬有引力公式所描述的引力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