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太原有一座很有名的晉祠,離市區很近,去山西行走一般都要經過這裡。

前面說過最早的唐侯是堯,堯最初為陶侯。帝嚳在其子堯14歲的時候封其為唐侯,領唐地,都平陶,稱陶唐氏。周武王建立西周,其子周成王在公元前1046年把唐地封給了御第叔虞,叔虞便在那裡盤腿做起了唐侯,因此稱做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唐為晉,並建唐叔虞祠祭祀其父。這唐叔虞祠便是現今晉祠的八輩祖宗。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大王晉昭公,他下面有一個大夫趙簡子。趙簡子修築晉陽城,晉祠就在晉陽城內。公元6世紀,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山西屬於東魏,東魏大丞相高歡把孝靜帝關在鄴城,自己經常來山西晉陽和黃河西邊西魏的宇文泰打架。打架休息的時候,高歡就帶著兒子高洋來逛晉祠。高歡死後,高洋逼著孝靜帝把東魏皇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北齊。此後,高洋也是鄴城和晉陽兩邊跑。他在打架休息的時候就擴建晉祠,修了一些附屬設施,包括難老泉亭,晉祠樓觀大起。隋大業13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祠誓師,兵髮長安,建立唐朝。因為是從唐叔虞封地發家,所以得天下後稱為唐。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尉遲恭為贖殺生太多之孽,將其晉祠別墅捐獻佛門,李淵賜名“十方奉聖禪寺”。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51年有劉崇在晉陽稱帝,號曰漢,就是我們說的北漢。北宋開寶9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率宋軍攻擊晉陽,未逮,身去。太平興國4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捲土重來晉陽城下,圍城,猛攻至城裡斷糧,守將遂降。雖得城,宋軍損兵馬糧草頗多,趙光義僅慘勝。宋軍進城後,遭到城裡老百姓阻擊,太宗大怒,令將百姓驅出城,後焚城。第二年,太宗又令人放汾、晉之水入晉陽廢墟沖刷。晉陽遂滅失,至今無蹤,晉祠亦隨之盡毀,嗟夫哀哉!就此,晉祠灰飛煙滅。

我們現在看見的晉祠已經不是最早的原版,而是後來重建的。看看下面這座山門,清代順治4年,1647年重修。這是明式山門,三扇拱圈門,花崗岩拱券上是頗壯碩的雲紋浮雕;上面是彩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簷下是彩色琉璃枋,沒有琉璃斗拱,而是琉璃疊澀出簷。正門上的的“晉祠”匾是陳毅所題。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太平興國5年,公元984年,趙光義敕令重建唐叔虞祠。宋仁宗即位後即在天聖元年開始修建聖母殿,封唐叔虞為汾東王。聖母殿就建在原來唐叔虞祠的位置,這是有人考證《水經注-晉水》得出的結論。既然是重建唐叔虞祠,為什麼卻把唐叔虞移出正殿,而把其母、姜太公之女邑姜供在正殿?未見記載,原因不詳,甚怪。也就是說,現在晉祠中最早的建築是下面這個聖母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環衛工人正在清掃的這座石橋叫魚沼飛樑,是在方形魚塘上架設的十字型石橋,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我們走的東西向是平的,南北兩側的橋面是向下傾斜的,好像是翅膀,因此叫飛樑。這座魚沼飛樑在北魏時期的《水經注》中就已經有記載,說明北宋重建唐叔虞祠之前就此飛樑已經存在,這種飛樑在古畫中有,但是實物僅此一處,非常寶貴。

近前一步。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彩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這是自宋代起最高等級的大殿了。麒麟駝寶瓶脊剎,雙龍紋瓦當,琉璃脊獸,琉璃端獸,這些都是敕建殿堂的配置。 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面帶簷廊,前簷廊進深二間,前面一排金色盤龍廊柱。盤龍柱是宋哲宗趙煦元佑2年,1087年,被太原大款敬獻的。斗拱結構樑架,僅有上層簷下遺留橫枋有彩繪,下層已經都沒有了,枋柱之間沒有雀替。現在看見的是宋徽宗趙佶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後的聖母殿,這讓我們看見一座宋代原裝的殿堂建築。宋代為了統一建築設計施工,由相當於建設部的宮廷將作監製定了建築規範,第一版是宋哲宗元佑6年,1091年,頒發的《元佑法式》。宋徽宗崇寧2年,1103年,再版做《營造法式》,流傳至今。在宋代《營造法式》中,這座殿是有一個典型樣式的,忘了具體的名字。

殿門下掛著一塊“顯靈昭濟聖母”匾,這是宋神宗趙頊熙寧10年,1077年,封邑姜為昭濟聖母所題。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站在遠處看看殿內,花崗岩祭壇,前面有彩色琉璃祭臺。精美木雕神龕內的聖母像是天聖元年所造,聖母像基座和後面的扇屏都是後來元佑2年太原大款敬獻的。神龕外兩邊有成排的侍女雕像,殿門口還有一邊一名聽喝的太監站在木雕崗樓裡。宋代仕女像雖然沒有唐代那麼豐滿,但面容還是非常相似,說明那幾百年的中國美女觀變化只在身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看看寬大的前簷廊。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殿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樑上都有彩繪木刻,掛滿了題匾。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前簷廊下兩邊各有一座守殿將軍像,天祐元年所造。下面這是東側手持降魔杵的鄭倫,旁邊的碑是明代太原知縣徐純的文章。西側的守殿將軍是陳奇。陳奇和鄭倫是姜子牙封神時敕封的哼哈二將,鎮守西方山門,保護法寶。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鄭倫像身後殿外有一棵古樹,就是下面這棵大劈叉的古樹,據說是周代初建唐叔虞祠時所種的二稞柏樹之一,被稱周柏,也叫“臥龍柏”。專家檢測後說樹是2600年前的。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聖母殿前方有一座祭臺,祭臺上是一座琉璃神龕。這座祭臺是天聖元年所建,但是神龕外的亭子看上去是清代摸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神龕四角有四座鑄鐵將軍像,西南角的是宋代原裝,宋哲宗紹聖4年,1097年。其實最早的一尊是東南角的,宋哲宗元佑4年,1089年,已毀,現在的這尊是民國年間重鑄的。因為這幾尊鑄鐵將軍像,這座祭臺被稱為金人臺。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金人臺之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牌坊,四柱三樓,中間二柱不落地,彩色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晉式屋脊,明式鴟吻,簷下五踩明式斗拱。額枋上的“對越”雄渾有力,骨骼奇駿,力透紙背,是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據晉祠官方傳說,其時高母老病復發不愈,老高心急亂投醫,就去晉祠求得“添磚加瓦”一簽。他便僱人在金人臺後空地上興建此坊,哪知次日其母即刻病癒,且病根俱除。老高在牌坊建成時便使出渾身解數題了“對越”二字。“對”即報答之意,山西話“越”取傳播、宣揚之意,《國語晉語》有“使越於諸侯”。此匾就是感神恩、揚神功的意思,這是感恩坊。“對越”匾這也是晉祠三名匾之一,另外二塊後面可以看到。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牌坊前有一對鐵獅子,這是宋徽宗的政和8年,1118年,所鑄。對越牌坊後面是另外一座老殿堂,就是獻殿,這是祭祀聖母邑姜時獻祭的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座獻殿是金世宗的大定8年,1168年,所建。大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宋代琉璃瓦單簷歇山頂。明代萬曆22年,1594年,照原式重修。這座殿是全開放框架,所有柱子之間沒有牆,也沒有門,只是用柵欄代表了牆。上面也是露明,沒有天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立柱之上是一圈柱頂梁,在柱頂樑上安裝斗拱,斗拱支撐著上面的屋頂梁脊柱仿檁椽結構。大殿所有的木結構框架組件都齊全,包括山花處的搏風板和懸魚,而且遵循宋代《營造法式》,在這裡可以看見宋代斗拱結構木框架的完整實例。我在薊州獨樂寺觀音閣見過唐式的雄厚風格,就是梁思成說的樑柱粗壯,斗拱雄碩。這個獻殿顯現出的宋代營造樑柱和斗拱明顯比唐代要纖細一些,那座聖母殿也是這樣。

姬燮建唐叔虞祠後,這裡又蓋了高樓。西魏時期,魏文帝元寶炬大統7年,公元541年,洛州刺史楊忠的太太也不為什麼去一座般若寺的尼姑廟生孩子,孩子生下來之後那寺裡立即蓬蓽生輝滿堂紫霞,住持尼姑便說此娃不可俗養,還是交給我帶吧,這是隋文帝楊堅出生記。楊忠在宅院隔壁別館把尼姑安頓下來,楊堅在別館里長到30歲,才回家居住。傳說臨別時,尼姑送給楊堅數百顆舍利子,讓他以此造福百姓。這是說楊堅收到一批舍利子,還有一說是西方僧人帶來當年阿育王擁有的舍利子送給楊堅。西魏末期,重臣宇文泰掌握了朝政,他死後,其子宇文覺奪取政權建立北周。北周末期大定元年,581年,楊堅軟磨硬泡周靜帝把王位禪讓給他。楊堅稱帝號隋,年號開皇。楊堅當政時期,隋力大發,被稱開皇之治。開皇9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城,從一口枯井中撈出會唱《後庭花》的陳後主押回洛陽,由此統一了中國。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想起早年尼姑的養育之恩,便在國內各處築塔供奉尼姑送的舍利子。這些塔裡有一座就建在了晉祠旁邊,叫做舍利生生塔。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有塔就會有寺,當時這裡有一座小寺廟,後來被尉遲敬德當成了別墅。到了唐初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時候,尉遲恭把這座別墅花園又獻給了佛家,還擴建了一下。然後就有前面說的唐高祖李淵賜額“十方奉聖寺”,十方說的還是東南西北、天地生死、過去未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門上的那塊匾絕對不是唐高祖所題,你想都不要想。奉聖寺在元代就被毀了,經過幾次重建重毀,現在的寺門根本就沒有山門的模樣。走到門下,看見另一塊匾。景清門過去是唐叔虞祠的正門,現在已無,這塊匾也是民國年間的。原來現在的這座門是把過去的景清門遷移過來的,1980年代的工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寺內的其它建築也都是從各處遷來的古建,下面這座過殿是從一座二郎廟遷來的。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後面的大雄寶殿肯定也是從別處遷來的,不去看了,還是去浮屠院看塔吧。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此塔坐在一個五尺塔基上,七級浮屠,八面玲瓏,彩色琉璃枋斗拱加疊澀,飛簷翹脊。塔頂是八面琉璃浮雕塔剎基座,然後上面塔剎有一個荸薺、一個南瓜,最上面是金剛尖。塔身每層的東南西北四面有拱門,其它四面是拱窗。此塔是隋塔,比唐塔還古老。當年隋文帝建的那些舍利塔還有一些遺存下來的,但是這座塔後來又經過幾次修葺,最近的一次是清乾隆16年,1751年。正門上掛著一塊“邪明動化”匾,“明”就是明王,憤怒佛。這匾說的是尉遲恭前生殺人放火,後來立地成佛。看那匾上的落款是“柳南二酉”題於乾隆丙戌三伏日,那就是乾隆31年,1766年。連同塔上的其它額匾,都是這位柳南二酉所題。柳南二酉,楊二酉,因為字寫得漂亮,深得乾隆提拔,後因詿職之罪丟官回太原老家賦閒。他對晉祠維修頗積極,還題了不少匾,俱佳。這塔雖然不是原裝的,但模樣未變,我們還是把它當作隋塔看吧,好賴算是本地繼魚沼飛樑之後第二古老的建築。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根據史料記載,前面的那座魚沼飛樑確實是在北魏之前修建的,具體說是在北齊文宣帝高洋的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550年到559年。當時一起修建的還有下面這個八角亭。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座亭子叫難老泉亭。現在看見的是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27年,1548年,重修的,基本原式樣,有很高的攢尖頂。15年後,在難老泉亭後建起了那座水母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難老泉號稱晉陽第一泉。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晉陽第一泉”匾的上方還有一塊匾,上面是明末清初六大家之一、武林高手傅山所題“難老”二字,這也是晉祠三名匾之一,見到二塊了。對了,傅山也是太原人,在太原勞作。難老泉典出《詩經魯頌》之泮水中“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就是說這泉水如美酒,飲之可長生不老。這股泉水是晉水三源之一,而泉水灌溉稻田即出產很有名的晉祠大米。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難老泉的水去哪了?好像是往這邊流了。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是真趣亭,很新,民國時期的作品。門前的臺階一反常態,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走。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從臺階下去之後,就鑽進了洗耳洞,出洞可以看見泉水的去處。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泉水從龍口流出來之後,先要淋在一位老君的頭上。這位老君是誰?《山海經》中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君”。這位老君應該就是水君。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泉水然後就流入一個水池,池子裡有一座亭子,叫做“不繫舟”,這也是民國年間所建,算是一座石舫。池子裡還有一座塔,叫做張郎塔,也叫中流砥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池子裡的泉水從一側的七個孔裡出來進入北瀆,從另一側三個孔出來進入南瀆;就是南北兩條水渠。為什麼一側七孔一側三孔?沒見記載,後人就編了一個故事,和一個張郎有關,因此那一排出水孔的前面就立了一座張郎塔。

看看不繫舟的船頭。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因為有泉水澆灌,這裡的樹葉還綠著吶。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晉祠是一座祖祠,最先是祭晉國鼻祖唐叔虞,然後改祀唐叔虞之母邑姜。除了祭祀晉之祖,這裡還有其他祠堂。聖母殿旁有一座小建築叫公輸子祠,公輸子就是魯班,在此得祀是很有道理的,古代這裡施工的所有工人都要來拜他們的祖先。這座祠堂規模不大,規格也不高,始建年代已經無痕,現在看見的是清乾隆25年,1760年,重修後的結果。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旁邊還有一座臺駘廟,建於明代嘉靖12年,1533年;1956年重建。臺駘神是汾河之神,也是張氏祖先。根據史上記載,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揮公即為張姓一世祖;揮公子玄冥師昧為二世祖,會治水;昧公子臺駘為三世祖,承父業治汾、洮二水。臺駘治水在大禹之前很久,得到後世族人沈、姒、蓐、黃祭祀,晉滅這四個小國後就停止了祭祀。春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550年,晉平公有一次打擺子,無藥可治,便去問卜。麻師說這是臺駘在害你,因為你家祖上滅了臺駘家後族,你只能建廟祭祀,求他放過你。從此後,太原周邊和汾洮流域又開始祭祀臺駘,流傳至今。下面這塊匾是嘉靖32年,1553年,重修時掛上去的,高汝行所題。高汝行是太原出去的大官,嘉靖元年的進士,做過廣平府知府和浙江按察司副使,後被人上了眼藥罷官回鄉,這應該是回鄉以後的手筆。廣平府是現在邯鄲附近的永安古城,是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明代古城,我曾經去看過。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唐叔虞之後,山西最有名的人是關公,亙古一人。這裡肯定要有關公廟,晉祠裡的昊天神祠前院就是關帝祠。關帝祠始建年代也不祥,明代擴建過一次,現在看見的是清乾隆60年,1795年,再次擴建後的結果。祠門前有三間敞廳,敞廳還帶一間出廈,節奏感很強。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邊一片好像都是始建年代不祥的祠堂,下面這座東嶽祠也是這樣的一座祠,現在看到的是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樣子。東嶽是五嶽之首,東嶽大帝就是泰山神,主管世間一切生物的出生大權,“太昊為青帝,治東岱,主萬物發生”。泰山神負責天和人之間的聯絡和信件收發,歷代帝王都要拜東嶽大帝,以便號稱受命於天。泰山神深受中國人熱愛,所以很多地方都建有東嶽祠,民眾多多來拜。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下面這座還是始建年代不詳,乾隆年間擴建,就是文昌宮。因為裡面有一座文昌閣,所以被稱作文昌宮。其實裡面還有晉水七賢祠,是為了紀念七位和晉水有關的賢人而建,包括周代豫讓、唐代李白和白居易、宋代范仲淹和歐陽修、明代于謙和王瓊。這些賢人都是因為文章卓越,來遊玩過晉祠,而且還為晉祠寫過帖子、博客、頭條,因此立位紀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前面說的明代王瓊在晉祠裡還貢獻了一座祠。最早這是王瓊自家宅院晉溪園,當時他把正房作為紀念他家先祖的祠堂,那是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5年,1526年。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走近看看那座正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原來叫作子喬祠。東周靈王的大兒子姬晉稱做太子晉,字子喬,就是這座祠所紀的子喬。既然太子晉本姬姓,何來王瓊家祖之說?原來周靈王聽信讒言將太子晉廢為庶人,18歲就英年早逝。其子宗敬遷居太原,閉門居住,自己開伙,時人稱之為“王家”,因此以王為姓。據說現在裡面還供著王瓊編撰的王氏家譜,我沒進去看,我們一位王同夥進去看了,他出來的時候沒見滿面春風,看來這家譜往上還沒有數到太子晉,沒把這姬晉變王子喬說清楚。子喬祠是擺放太子晉塑像的地方,真正祭祀的地方、也就是擺放牌位的地方在前面的太原堂。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嘉靖11年王瓊死後,這座晉溪園改為晉溪書院。1993年,在王瓊海外子孫們融資支持下,晉溪書院得以重建舊貌。我本以為這座書院會和王陽明有什麼關係,比如王陽明租了講授心學課程之類的,結果卻不是,而只是一傢俬塾。垂花門額枋上的“晉溪書院”匾是王瓊十四世孫王憲1937年所題。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明末清初時,晉祠裡增添了一座樓,就是下面這座勝瀛樓。瀛:瀛洲。《史記始皇本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是一座典型的明式二層樓閣,下面有三尺青石臺基,正面是垂帶踏跺。單簷歇山頂,一層面闊三間,四周有簷廊。二層的玻璃窗是後加的,本來是敞廳。二層飛簷戧脊下有不落地的撐簷柱,怕是結構計算有點懸,因此增設加強柱。門前的一對石獅子應該不是這裡的原物,下面的須彌座一看就是後補的。中國最早的石獅子像是東漢時期的,在洛陽可見。這對石獅子看上去是清代北方風格,威風堂堂,脖子上掛著鈴鐺。

晉祠裡最新的建築應該是下面這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這是一座戲臺,後面簷下匾上寫著“三晉名泉”,康熙年間楊廷翰晚年所書。看看戲臺的正面。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六:晉祠


晉派彩繪橫枋豎梁、木刻雀替和垂花,五顏六色,千姿百態。1958年京劇大師梅蘭芳遊覽晉祠時曾想在此戲臺唱一出大戲,最後未能如願。上面圖片中最關鍵的是內枋下的那塊“水鏡臺”匾,這也是晉祠三大名匾之一,乾隆年間楊二酉所題。前面我們還看到明末傅山題的“難老”和明萬曆高應元題的“對越”。

晉祠除了三大名匾,還有三絕,就是聖母殿外的周柏、聖母殿內的宋代彩繪人物塑像和難老泉。我們這一趟把晉祠最主要的地方都看了看,也看到了最著名的三塊匾和三個絕,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