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圖/網絡

留下鄉野那一片原始的綠色,也許就留下了我們永遠的希望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文章摘要——

每一片綠色,甚至是每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是一座寶庫,它曾經滋養了人類的生存發展……

世間萬物都屬於自然,包括人,而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是適應自然的結果,人類並不特殊。

我們改造自然不需要斬草除根,而是應該和自然應相互依存。尊重自然規律,才會受到大自然的眷顧,不注意開源節流而毀滅自然,亦終將會被自然淘汰。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留下鄉村的那一片原始的綠色,也許就留下了我們永遠的希望,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就往下看看吧!

一,小麥的傳奇故事從這裡開始

麥子正在揚花期,許多農民兄弟正在拔除田間的一種叫“節節麥”的雜草。

“這野草是最近幾年傳過來的,頑固的很,除草劑都難滅,到後期只能人工拔除,不然明年更多……”一個農兄弟說。

的確,節節麥這幾年很多,有時會造成麥田大量減產,讓農民兄弟很無奈。殊不知,若沒有這種節節麥,也就不會出現我們今天的小麥,小麥的前生今世,就是一部傳奇!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小麥)

大約50萬年前吧,野生一粒小麥與山羊草屬的擬斯卑爾山羊草忽然偶遇生情,首先突破了門不當戶不對的生殖隔離,勇敢而熱烈地結合了。大家知道,這樣產生的雜交體本來是不育的,但天憐其情,突降低溫,雜交體基因突變了,於是產生了可以繁殖的野生二粒小麥,夠巧合吧?

約1萬年前的時候,由於人口增多和天然食物的減少,人們開始先後種植野生一粒小麥和野生二粒小麥,由此產生了馴化一粒小麥和馴化二粒小麥。這種小麥無論品質和產量都不能和普通小麥相比的,但在當時滿足了人們生存繁衍的需。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節節麥,一種山羊草,農民統叫野麥子)

下面關鍵的時刻又到了!

大約在8000年前,野生二粒小麥又偶然與一種野生山羊草屬植物節節麥突破生殖隔離,發生了天然雜交。當然雜交體本來也是不育的,但當時的低溫又引起雜交體基因突變,形成更加耐寒的普通小麥。劇情重現,這也太神奇了吧!

這種小麥粒大飽滿口感好,產量又高,很快就取代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我們今天種植的各種小麥,絕大多數就是有它培育而來。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國小麥是在大約4000年前由西亞地區傳入的。《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巡過程中,看見沿途部落大都種植小麥,便帶回中原種植了。

從顏師古《急就篇》中說“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我們得知,當時麥粒是蒸煮即食的,口感並不好,直到戰國出現石磨,做到了小麥的加工分離,麵食開始出現,大約在西漢時就比較普及了。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小麥)

而當初勞苦功高的野生節節麥,現在卻變成了普通小麥田裡的野草,有點戲劇吧?

下面西說一下玉米。

二,玉米的開掛人生

我們上面說過,普通小麥的形成就夠神奇了,曲折中又好像存在著必然的力量去引導推動,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驚險卻又自然地嚴密合縫……但玉米表示不服!

怎麼回事?原來小麥雖然歷程坎坷,但現在科學發達了,我們可以通過基因溯源,上面小麥的進化之路就是如此推斷出來的。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玉米)

但玉米就是不走尋常路。現代科學證明,玉米是有大芻草進化而來,大芻草就是實實在在的雜草,體型纖弱,結的果實只有細小的一排,而且種子很小,外面還包裡著堅硬外殼,幾乎沒有食用價值。而玉米就不同了,玉米植株堅挺,果穗粗大多排,種子無外殼。無論從基因組成還是植株生長表現等方面,玉米和大芻草之間跨度太大,缺少中間過渡物種。

可我們讓玉米和大芻草雜交,就可以形成介於玉米和大芻草之間的物種。但奇怪的是在自然界中卻找不到類似的物種,也從沒發現過該物種的化石,就像大芻草一夜之間從草變成了玉米,卻不留一點痕跡,這又是什麼力量強制改寫了它的基因從而完成了華麗轉身?真的有點不可思議。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大芻草,即墨西哥玉米)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玉米與大芻草比較,差別很大吧)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上圖左面是大芻草果實,右面是玉米果實,特徵也完全不一樣。而中間是兩者的雜交果實,兼有二者果實特徵,是個很好的過渡)

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發現並開始利用的,後由哥倫布帶回歐洲,大約在16世紀的明朝年間傳入中國。

田藝蘅在1573年撰寫的《留青日札》提到“御麥出西番,舊名番麥,以其曾經進御,故日御麥。花類稻穗,其苞如拳而長……”這裡所說的“御麥”就是玉米。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玉米)

而“玉米”這個詞的最早出現是在萬曆年間徐光啟編撰成書的《農政全書》中,“玉米,或稱玉麥,或稱玉蜀黍……”。

總之,玉米的出現,對人類的繁衍發展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至於它的開掛人生,我們就認為是天降神力吧?

再說一下水稻。

三,相對於小麥和玉米,水稻的經歷比較平庸,但一樣偉大

水稻就是直接從野生水稻進化而來,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劇情。有證據表明,水稻源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所有雜草稻均起源於栽培稻,其中江蘇、廣州雜草稻起源於秈稻,而遼寧、寧夏雜草稻起源於粳稻,且四個群體的起源方式是獨立的。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水稻)

當水稻在全國推廣之後,大約在3000多年前殷周時期開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漢代粳稻又傳到了菲律賓。公元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地對水稻馴化栽培,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特色、高產品種,不斷地滿足著人們的物質需求。這其中,被視為野草的野生稻功不可沒,它含有許多優良基因,袁隆平就是用栽培稻和野生稻雜交獲得的優良品種。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野生水稻)

同時,人們在培育多種優良性狀組合的水稻品種時,往往會發生某種性狀丟失,或者返祖現象,這時就能以雜草稻群體為材料,通過基因組重測序其群體遺傳學分析,揭示了水稻去馴化過程遺傳變化及其雜草稻環境適應的進化機制,及時進行糾正。由此可見,保護野生稻的基因資源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現代水稻)

現在我國已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可誰又想得到野生水稻的功績呢?

四,最後我們必須明白,萬物順應自然,自然眷顧萬物

知道了三種農作物的進代歷程,我們不禁疑問,到底是自然馴化了人,還是人改造了自然?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可以這這麼說,每一種物種都是從自然野生中來,包括各種糧食、瓜果、蔬菜,都是適應自然的改造(包括人類改造)進化而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適應自然的過程不斷改造自然,也不斷被自然改造。

每一片綠色,甚至是每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是一座寶庫,它曾經滋養了自然界的生存發展。說不定有一天,某一物種再次突然生變大放異彩;亦或人類利用多樣的基因資源,繼續改造自然成功,再次對人類命運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所吃的糧食都來自野草,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這些野草現在還有


世間萬物都屬於自然,包括人,所以世間萬物的的發展,都是適應自然的結果,人類並不特殊。

我們改造自然不需要斬草根,人和自然應該是相互依存的。人類遵循自然規律,才會受到大自然的眷顧,不注意開源節流而毀滅自然,亦終將會被自然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