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冊

金融科技: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經授權轉載自如是金融研究院(微信號RuShiYanJiu)研究出品人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如是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朱振鑫 楊芹芹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誰是財富最重要的來源?打開任一份財富排行榜,金融和科技行業都是永不缺席的雙生兄弟。金融就像一個家世顯赫的貴族,手握銀根,君臨天下上百年;科技就像一個橫空出世的新銳,創新不斷,在21世紀獨領風騷。當最吸金的金融貴族遇上最活躍的科技新銳,一場以金融科技為主線的技術革命應運而生。為全面理解這一新型業態,我們將做一本《金融科技研究手冊》。本文是第1集,目標是先刻畫一張金融科技的全景圖。我們將從內涵定義、發展歷程、市場反應、融資情況、政策導向等基本輪廓出發,著重從兩個角度梳理金融科技的應用。一方面從“金融+科技”的角度分析,也就是科技創新對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改良。另一方面從“科技+金融”的角度分析,也就是科技創新催生出的新金融業態。

金融科技是什麼?

金融科技(FinTech)是舶來品,是Financial Technology的縮寫。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金融業因對信息數據高度依賴,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日益加深,加速金融創新。

(一)內涵定義:本質是金融,科技是載體,金融與科技融合

2011年,FinTech概念正式在國外被提出,主要指美國硅谷和英國倫敦的高科技公司利用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對傳統金融進行顛覆和改造,側重於信息技術對傳統金融機構的影響。

2015年10月,京東金融在國內最早提出“Fintech(金融科技)”的定位,作為致力於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京東金融希望遵從金融本質,以數據為基礎,以技術為手段,為金融行業服務,幫助金融行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國外技術企業的視角相似,強調科技對金融的優化和革新。

2016年3月,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首次發佈了關於金融科技的專題報告,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初步定義,即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通過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該定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由國際金融組織金融穩定理事會給出的,不再侷限於科技視角,更關注金融層面。

2017年被稱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元年”,也是全球金融科技的爆發之年,一輪新的金融科技浪潮已經到來,各方對於金融科技的關注度隨之提升,概念升級來得轟轟烈烈,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主權國家、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和研究機構等從自身視角對金融科技的內涵進行界定。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從上面的各方定義可以看出,對於金融科技這一新生事物,各方高度關注:國際組織和主權機構側重於宏觀層面上的總體概述,較為寬泛;金融機構著眼於技術創新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的影響,側重金融機構對技術的運用;科技公司更關注技術層面帶來的金融創新,強調信息技術的功效;研究機構則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引發的變革和產生的價值,聚焦技術突破帶來的革新。所以各方由於視角不同對其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於金融科技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

但必須包含以下三點要素:一是金融,金融是金融科技的本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脫離金融基礎的金融科技是沒有意義的。二是科技,科技創新是金融科技的重要載體,為金融科技插上翅膀,帶領金融科技站上風口。三是融合,金融和技術是金融科技的兩個必備要素,但無論是技術創新引發的金融服務變革,還是科技創新催生的金融創新業態,都離不開金融和科技的滲透和融合。

(二)發展歷程:三個階段,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

根據上面的定義可知,金融科技的關鍵是金融和科技的相互融合,技術突破是金融科技發展的原動力。所以結合信息技術對金融的推動,可以將金融科技的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互聯網時代,傳統金融觸網

2005-2010年是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加快世界互通互聯,使得互聯網商業迅速發展起來,對金融業也產生了些許改變,具體表現為金融觸網,簡單的傳統金融業務線上化,通過IT技術應用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高業務效率。典型代表為網上銀行,將線下櫃檯業務轉移至PC端。此時,IT作為後臺部門存在,為部分金融業務提供技術支持,或者科技企業扮演技術服務或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

2.第二階段: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興起

2011-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隨時隨地的溝通成為可能,極大提高了網絡利用的效率。 這一階段具體表現為傳統金融機構搭建在線業務平臺, 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如P2P、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理財。同時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應運而生,如支付寶,使得移動支付成為可能。此時,互聯網在金融業的滲透率逐步提升,但並不改變傳統金融的本質屬性。

3.第三階段:人工智能時代,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

2016年至今是人工智能時代,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日益成熟,成為金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在這個階段,金融業通過新的科技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的過程、信用中介的角色,大幅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如數字貨幣、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供應鏈金融。至此,金融和科技強強聯合,對傳統金融產生變革。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三)市場反應:積極響應,相關參與主體紛紛行動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市場參與主體的積極響應,從華爾街的花旗風投、摩根大通到國內的投資大佬,從國外的ING Direct、Santander、Schotiabank到國內的五大行,從科技巨頭IBM到科技新秀京東,無論是投資機構、傳統金融機構還是科技公司都已涉足金融科技,在資本和技術的加持下,金融與科技加速融合,許多新型金融科技企業應運而生,金融科技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領域。

1.投資機構:普遍看好,不可錯過的投資方向之一

現階段,全球金融科技仍處於初始階段,新業態的產生和成熟少不了資本的助力。對於金融科技,投資機構普遍看好,並且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取得了可觀的收益。

金融科技已成為華爾街的新風口,花旗銀行旗下的花旗風投(Citi Venture)專注於金融科技股權投資,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支付技術和大數據金融方向,已參與22家金融科技公司30輪風投,其投資標的中較為著名的是Square公司,Square是美國一家移動支付公司,專注於支付過程中的商戶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摩根大通以高於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在線支付服務提供商WePay,希望將支付服務整合到小型商務企業所使用的軟件中,在摩根大通的信用保證下,通過WePay的技術,軟件方可以更高效便捷地收取費用。

國內也有許多知名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在金融科技上完成佈局。如紅杉資本全球合夥人沈南鵬認為金融行業作為一種高度數據化的行業,是AI最好的應用行業,看好人工智能與金融業的結合,並已參與大數金融、買單俠等多個金融科技項目投資。星合資本創始人郭宇航看好Fintech中的區塊鏈和AI,認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藉助區塊鏈的區域型的清結算前景可期,不需完全依賴於央行的清結算系統。通過建立小的清結算生態,可以省下很多成本。除了區塊鏈,人工智能也是投資的方向,如AI的底層技術公司,總體感覺有非常大的延展性。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2.金融機構:加速擁抱,革新傳統金融業態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金融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金融科技浪潮已來、大勢不可阻擋的背景下,識時務者為俊傑,許多傳統金融機構加速擁抱金融科技,革新傳統金融業態,優化服務質量。

以銀行為例,世界最大的直銷銀行ING Direct、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加拿大豐業銀行(Schotiabank)等均將利用大數據來評定中小企業信用的這一風控業務外包給美國金融科技平臺Kabbage,通過支付相應的費用,獲得Kabbage專業的大數據服務。以ING Direct為例,2015年10月14日,ING集團給Kabbage支付1.35億美元,並藉助Kabbage的線上風控技術,在西班牙開展上限為10萬歐元的中小企業線上貸款。

2017年國內五大行與五大互聯網巨頭BATJS相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和螞蟻金服&建行、百度金融&農行、騰訊&中行、京東&工行、蘇寧控股和蘇寧金融&交行),掀起了銀行和科技企業合作聯姻的高潮。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3.科技企業:重視技術,堅持持續投入不動搖

科技進步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原動力,在前面的定義中也提到技術是金融科技的重要載體,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底層技術的突破,因此,科技企業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參與方。

如科技巨頭IBM對金融科技有著強烈的興趣,通過和金融科技企業合作,投資或者併購金融科技企業等等多種方式,進入金融科技領域。IBM目前在全球已經跟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每年在硅谷跟500家金融科技公司共同開創創新實驗室,還和德國德意志銀行成立了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將在三到四年裡花費1億歐元發展金融科技實驗室。

國內的科技新秀京東也不甘落後,2017年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公佈了公司發展六大戰略重點,堅持技術持續投入不動搖是其中之一,要加大技術領域的資金、資源投入,每年增長幅度不低於100%,而且上不封頂,可見科技公司對技術投入的重視程度。

(四)融資情況:金融科技備受關注,企業融資再創新高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金融科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前金融科技是僅僅停留於概念認知上,還是有進一步深入的發展?資本是重要的試金石,有前景的金融科技項目會受到資本的青睞,下面將重點分析金融科技的融資情況,幫助更全面深入瞭解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

1.整體情況:持續向好,金融科技企業融資不斷攀升

資本市場上,金融科技投融資金額不斷創新高。據零壹數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領域至少發生649筆融資事件,涉及資金總額約1397億元。與2016年相比,2017年融資筆數上漲8%,融資金額上漲19%。

受益於下半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接連上市,金融科技企業下半年的投融資情況遠好於上半年,並在12月投融資筆數在達到峰值64, 11月融資金額最大,超過200億。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2.各國反應:中國領先,美國金融科技市場相對成熟

從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的地域分佈來看,主要集中於中國、美國、印度、英國、瑞典、加拿大和澳大利亞7個國家。從頻次看,融資筆數排名前三的是中國(328筆)、美國(101筆)、印度(63筆),其他不超過50筆。從總額看,融資金額排名前三的是中國(796億元)、美國(258億元)、印度(160億元),其他不超過100億元。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需要關注的是,2017年中國金融科技有328筆、796億的融資,且最高融資金額97億元由中國互聯網保險平臺眾安保險獲得,無論是從融資筆數、融資金額還是融資質量上看,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均保持領先地位。據預測,到2020年,金融科技在中國資產管理市場的份額將達到10%,規模超過10萬億元。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作為金融科技的發源地,2017年美國金融科技融資101筆,融資融資258億元,不及中國,但仍存在一定的優勢,C輪及之後融資27筆,融資成熟度以27%遙遙領先,遠高於中國的12%。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3.行業分佈:相對集中,借貸和支付最受追捧

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得到融資的領域較為廣泛,涉及借貸、支付、汽車金融、互聯網保險、理財、消費金融、區塊鏈、證券、第三方、大數據、眾籌和其他等多個行業。其中借貸和支付最受資本追捧,借貸融資134筆、融資金額為344億元,支付融資93筆、融資金額為265億元,兩者融資筆數佔比為36%、融資金額佔比為44%,在總融資中佔比較高,相對集中。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五)政策導向:支持與監管並重,引導健康發展

金融科技這一新興業態受到了市場的強烈關注,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金融創新也隱含了許多風險問題,如何對金融科技適度監管,既保證金融創新的活力,又防控好風險,成為困擾各國金融監管者的難題。

1.國外經驗:達成共識,監管體系逐漸完善

在金融科技發展迅猛之際,國外很多國家的監管部門和國際組織,出臺了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並就金融科技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性原則,包括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消費者保護為前提,以發展普惠金融為重點,以風險防範為核心,以標準規範為基礎,鼓勵多元化的主體良性競合。

總體來看,國外關於金融科技的監管體系相對完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理事會、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國際組織,紛紛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小組或委員會,探索建立針對金融科技的國際政策框架。

多國明確提出“金融科技”概念,出臺了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並針對金融科技制定了“創新中心”或“監管沙盒”等包容性的監管舉措。美國下發白皮書,對金融科技實行功能性監管。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就對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縮小版的真的市場和寬鬆版的市場環境,建立更具包容性、創新性的監管體系。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由上可知,各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通常從以下兩個角度出發:一是督促初創的金融科技企業加強自身合規與內控工作,組織行業協會統一服務和技術標準;二是採用“柔性監管”策略,以及與“金融科技(Fintech)”相對應的“監管科技(Regtech)”。

以金融科技強國美國為例,美國作為金融科技的起源地,關於金融監管的政策也是走在前列。2017 年1月,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卸任之前,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了《金融科技框架白皮書》,明確美國金融科技監管框架,注重實施功能性監管,把金融科技相關業務按功能納入現有的監管體系,標誌著金融科技不再是監管真空,而是有法可依。2017年3月,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對外發布了《金融科技企業申請評估章程》(Evaluating Charter Applications From Financial Technology Companies),即向金融科技企業發放許可牌照的草案,表明在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關鍵時期,美國監管部門快速反應,以向金融科技公司發放銀行牌照,便於加強對金融科技企業的監管,凸顯美國金融監管的成熟與高明。

2.中國現實:逐漸清晰,引導和規範並進

作為新興市場,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十分迅速,對金融科技也是積極支持的,但相對來說滯後於其他國家。之前中國並沒有專門金融科技的法令,甚至連正式文件中似乎也沒有金融科技這完整的四個字,多表述為互聯網金融、科技創新等,直到2017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統籌協調,金融科技的概念才正式明晰。

從廣義的金融科技視角看,國內為引導和規範金融科技發展,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既有國務院的頂層佈局,又有主管部門的相互配合,還有地方政府的重點突破。

2.1 國家層面:鼓勵技術創新,警惕互聯網金融風險

2016年是金融科技元年,標誌性事件為國務院科技金融被列入十三五創新規劃,隨後,國務院鼓勵技術創新,金融科技的兩項重要底層技術——區塊鏈納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出臺,上升至戰略高度。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與“抓好金融體制改革”列為了當年的重點工作任務,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成為焦點。但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務院高度警惕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對移動互聯網信息服務實行分類管理,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

2.2 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引導和規範並重

金融科技同時涉及金融和科技,主管部門既有主管金融的央行、銀監會等,也有主管科技的科技部、工信部等。所以相關政策較多,多由各方密切配合聯合發文,如2015年央行等10部委聯合發文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當然也有單一部門獨自行動,如銀監會對P2P網絡借貸風險進行專項整治;工信部下發大數據產業規劃,支持大數據發展;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統籌金融科技工作。

2017年,央行對待金融科技的態度逐步明確,高度鼓勵金融科技發展也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從高層表態來看,2017年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表明央行高度鼓勵金融科技,希望和各種業界共同合作,把金融科技的發展搞上去。同時也指出了金融科技在發展過程中的一些不規範的情況,既要鼓勵發展,同時也要防範風險,健康發展。從機構設置上看,2017年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統籌金融科技工作。金融科技委員會定位為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與統籌協調,由分管科技的行領導牽頭,成員單位包括科技、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穩定、支付清算、徵信等相關司局。主要承載著四大使命:第一,金融科技研究,堅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從宏觀分析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從微觀聚焦金融科技的具體技術和產品,探究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第二,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藉助應用試點驗證創新成果,甄選出有價值的創新,幫助創新主體準確把握創新實質,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第三,研製金融科技標準,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金融科技標準,以標準促發展,以規範保安全。第四,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管理機制,加快建立適合國情的管理機制,加強監管,為金融科技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從上面兩個大事件可以看出,央行對於金融科技的管理思路已十分明晰,鼓勵與監管並重,全方位引導金融科技在正確的軌道中前行。

2.3 地方層面:把握歷史機遇,首個專項政策出臺

對於金融科技這一重要機遇,地方政府亦高度關注,2017年3月深圳福田區發佈全國地方政府首個金融科技專項政策《關於促進金融科技快速健康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在金融科技方面推出若干創新舉措,力爭5年內將福田打造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金融+科技:科技創新改良傳統金融業務

互聯網新時代,傳統金融業務顯然難以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科技加速與傳統金融機構的融合,為銀行、保險、券商、信託、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提供了許多創新性金融解決方案,引導傳統金融業務如金融模式、流程和產品等進行變革和優化,提升了傳統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深度,模糊傳統行業的邊界,重塑傳統金融競爭格局。下面將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體,分別說明科技創新對銀行、保險、券商、信託、基金傳統金融業務的影響。

(一)銀行

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衝擊等因素的影響下,傳統商業銀行競爭壓力日益增加,轉型是大勢所趨。《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7)》顯示,在37家上市銀行中,有30家銀行在2016年報中提及金融科技,其中更有24家銀行提出詳細的措施。國內五大行與五大互聯網巨頭BATJS相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阿里和螞蟻金服&建行、百度金融&農行、騰訊&中行、京東&工行、蘇寧控股和蘇寧金融&交行)便印證了這一點,藉助金融科技實現銀行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商業銀行的必經之道。銀行依託自身優勢從戰略層面強化金融與科技的融合,圍繞金融科技開展業務,可解決銀行經營過程中的諸多痛點,探索出銀行發展新路徑。

1.拓寬線上渠道,提高獲客能力

過去,銀行主要通過營業網點對外提供服務,由於網點的侷限性,難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的服務需求,但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幫助下,銀行可通過網上銀行、手機APP、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和電商平臺、直銷銀行等,突破上述限制,使得服務唾手可得,提高服務的效率,可得性和便利性。

現在基本上所有的銀行都已開通網上銀行、手機APP,可以隨時隨地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進行遠程開戶、在線交易、資產管理等,招商銀行APP5.0版本運用金融科技的大數據分析能力,為客戶提供360度全視角的“收支記錄”功能,依託銀行數據優勢,按消費、投資、轉賬與收入四大類別幫助每個用戶進行自動分類彙總,全方位自動記錄用戶資金流向。另外還提供特色平臺服務,如工商銀行的微信銀行,微信用戶只需登錄工行網站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通過微信平臺關注“中國工商銀行電子銀行”公眾賬號,即可使用工行的微信銀行服務,包括7×24小時人工諮詢、自助查詢和資訊獲取等;浦發銀行的網上金融超市將傳統的電商業務與金融產品相結合,所有客戶均可在線無障礙查閱浦發銀行特色金融產品,並可根據指導進行選購;平安銀行的直銷銀行橙子銀行,其品牌定位為年輕人的時尚互聯網銀行,具有投資理財、消費記錄、目標管理等多項功能。

目前電子銀行業務替代率普遍達到90%以上,客戶到店率逐年遞減,櫃麵人工辦理只佔30%,這一系列可以反映客戶對傳統銀行業務在實時便捷、智能服務、理財諮詢和移動辦公等方面的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藉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提供商和客戶雙方不受時空限制,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更加快捷地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降低了傳統服務模式下的中介、交易、運營成本。

2.搭建金服平臺,實現普惠金融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簡單的存貸模式顯然難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為此,銀行在提供傳統金融服務的同時,還積極搭建平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各種場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戶個性化需求,通過模塊化組合研發並匹配相應產品,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主動精準對接客戶的資產和資金需求。如招商銀行2013年9月上線的投融資平臺和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小企業E家”,專門針對投資者和中小微企業投融資進行撮合交易,提供類P2P貸款的投融資服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3.重塑風控模型,實現不良“雙降”

信息不對稱是銀行在風險控制時面臨的難題之一,金融科技時代銀行可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互聯網底層海量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挖掘,通過搭建風險控制模型,實時監控風險指標,接近臨界值時及時警示,為風險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有效提升風控能力。

如銀行貸款過程中,風控尤為重要,需要識別是否是真實用戶、是否為真實還款意願、是否有真實還款能力等,對風控模型要求極高。平安銀行利用金融科技把貸款業務與平安集團投資理財的各項業務條線打通,可與集團實現信息共享,通過對脫敏後的客戶的資產情況、交易記錄、消費情況、社交情況等數據進行分析,提高了風控的審批效率和水平,藉助金融科技對風控體系的強化作用,平安銀行零售貸款不良增額、不良率實現“雙降”。

招商銀行積極利用Fintech技術來製造風險管理的武器,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圍繞“數據+模型+算法”進行大數據風控,在申請流程中,“閃電貸”的人臉識別系統可以有效防止偽冒欺詐,通過大數據應用來強化欺詐風險模型的準確性,運用新技術對資金流向進行監測,防止放款後客戶將貸款資金用於民間借貸。

工商銀行從2007年起專門建立了數據倉庫和集團信息庫兩大數據庫,實現了對全部客戶和賬戶信息等集團管理,通過對個人客戶和法人客戶的違約率、違約損失率的進行動態監測和實時預警,並對積累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銀行把控實質風險、提升融資服務效率、拓展信貸市場,創造了巨大價值。

4.佈局智能投顧,優化投資組合

目前國內傳統理財顧問服務有100萬元的投資門檻,且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費用,門檻較高,普通投資者很難享受到專業的投資顧問服務。智能投顧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智能機器為客戶提供在線顧問服務,不僅降低了銀行的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投顧服務的受眾範圍。

在這樣的背景下,智能投顧成為新風口,許多國內外傳統銀行加速佈局,2015年12月德意志銀行推出機器人投顧,2016年下半年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相繼推出摩羯智投、財智機器人,2017年興業銀行、交通銀行、華瑞銀行的智能投顧上線,銀行投顧服務模式正在被改變。

如2016年12月招商銀行將摩羯智投引入其APP端口,讓具備學習能力的機器(人工智能)幫助客戶理財,成為國內首家推出智能投顧系統的商業銀行,通過運用機器學習算法,融入招行十多年的財富管理實踐及基金研究經驗,對3400多隻公募基金進行分類優化和指數化編制,每天做107萬次計算,確保系統能給予適合投資者的最優風險收益曲線與投資組合方案,為投資者提供以公募基金為基礎、全球資產配置的智能基金組合配置服務。目前智能投顧規模達80億元,平均回報率為7.85%,收益相對可觀。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二)保險

傳統保險受制於行業監管趨嚴、產品複雜(尤其是部分壽險產品)、需求被動等原因,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創新引發保險銷售渠道、保險種類和保險產品定價等發生重大變革。藉助金融科技,保險業不斷創新,尤其是互聯網保險(Insurtech)迅速發展,保持100%以上的超高增速,未來空間巨大。

1.上下聯動,擴大銷售範圍

傳統保險公司的業務模式為“產品設計-代理人等渠道銷售”,受眾較為侷限,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保險銷售渠道發生變革,逐漸趨於網絡化、場景化,從線下到線上,一方面擴展了更多的長尾客戶,相對高效、降低成本,提升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可為客戶提供優化體驗,更加靈活。新增的保險銷售渠道可分為五大類:1.網上商城和手機APP,如中國平安官網和平安好福利APP,集保險服務、年金服務、醫療健康服務、保險理財等功能於一體,可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全方位金融、生活服務;2.第三方保險中介網站,如國內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平臺慧擇網,推出涵蓋旅遊保險、兒童保險、重疾保險、中老年保險等多品類的上千款產品,提供一站式的測算、投保、理賠等協助服務;3.電商保險平臺,如淘寶保險商城,保險公司通過淘寶電子保險平臺展示相關保險產品,引導淘寶用戶在線購買;4.其他網站兼業代理,如攜程網,可在購買機票的同時購買航空意外險和延誤險等;5.專業互聯網保險公司,如保險科技第一股業務眾安在線,服務互聯網生態,流程全程在線,完全通過互聯網進行承保和理賠服務。

2.險種創新,滿足用戶需求

傳統險種較為單一,多集中於壽險、財險、健康險、意外險、車險等,標準化程度高,品種少,門檻高。互聯網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個性化程度高,催生出新型保險需求,急需完善補充現有保險產品體系,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如香港第一金融科技股、互聯網保險第一股——眾安在線從細分市場和場景入手,深挖用戶在特定場景的保險需求,不斷豐富了險種供給,開發出多種特色險種,如兒童防走失險、銀行卡盜用險、家財意外險、電信詐騙損失險、小米手機意外險、個人法律費用補償保險等,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受到特定用戶的青睞。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3.動態分析,實現精準定價

傳統保險定價主要是基於歷史數據的靜態精算模型進行估算,模型多為靜態,維度相對單一, 難以滿足客戶差異化的需求。科技創新如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型數據收集方式,使得高量級、高維度的大數據積累得以實現,藉助大數據動態分析可更加真實地反映風險,實現精準化、個性化定價,降低保險公司損失率。如基於車聯網的UBI車險,基於日常實時監測的用戶駕駛習慣及風格來推測汽車發生事故風險的概率,大數據分析後對其進行保險費用定價,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差異化定價。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三)券商

近年來隨著A股成交顯著萎縮,經紀業務形勢不佳,券商佣金收入持續下滑,券商業務已經開始從比拼平臺業務的廣度向比拼服務的深度發展,重心將逐漸轉向財富管理、投資顧問、融資融券等核心業務,發展金融科技,成為券商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1.業務上線,優化用戶體驗

由於手續費市場化程度加強,券商經紀業務競爭更趨激烈,行業平均佣金率下滑壓力加劇。為確保利潤,券商高度重視以互聯網化的方式培育和開發客戶,加快傳統線下業務線上化,積極利用互聯網工具為客戶提供包括開戶、交易、理財、融資、諮詢在內的線上服務,簡化操作流程,優化客戶體驗。如從華泰證券 APP客戶端“漲樂財富通”佈局移動互聯網,具有智能家族、全景行情、嚴選理財、超級賬戶、掌上營業廳、猜漲跌六大特色功能,幫助使用者輕鬆管理財富。到廣發證券上線線上綜合服務平臺“易淘金”,為客戶提供網上理財、網上業務辦理、網上開戶、網上諮詢等全方位服務。再到東吳證券打造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臺“東吳在線”,圍繞證券業務創新構建“平臺+產品+服務”的綜合金融生態體系,現已可為C端用戶提供傳統的網上理財服務、為B端的機構用戶提供投融資一站式服務、為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的高端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業務。由此可見,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券商線上業務模式不斷完善,用戶滿意度不斷提升。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2.智能投顧,提供投資決策

券商在財富管理業務上正在從傳統的通道服務提供者向綜合金融服務商轉變,專業的投顧服務不可或缺,但是鑑於投資顧問人數有限,造成明顯的供需不平衡。智能投顧由於一對多、邊際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特徵,正好彌補這一缺口,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能夠真正把握住客戶的需求,提供更加科學的投資決策參考和個性化定製服務的智能投顧成為現階段券商科技革命的核心。

根據人工干預程度,智能投顧分為半智能投顧和全智能投顧,半智能投顧的資產配置計劃由機器人得出,但只能作為一種參考,需要經過人工決策後才能形成最終投資建議,如Vanguard,分為機器和人工兩部分,機器部分主要用於客戶風險偏好判斷和大類資產配置,然後人工部分由投資顧問基於此進一步研究確定投資方案;全智能投顧的資產配置計劃完全由機器人得出,人工干預很少甚至不干預,幾乎完全由機器人自主決策,如Betterment,沒有前期風險偏好調查,直接由機器根據客戶年齡和收入推薦三種投資模式,設定不同的目標收益範圍和股債配置比例,用戶提前自行確定,之後平臺對資產進行智能化管理,後續無需人工確認。

國內智能投顧尚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提供智能投資顧問服務,向客戶提供投資建議,輔助客戶做出投資決策,如廣發證券的“貝塔牛”機器人投顧服務,根據客戶的不同投資目標及風險承受能力給出不同的投資理財建議,可克服盲目投資行為,幫助客戶更加理性的投資,為客戶提供智能化、個性化的投資理財服務。長江證券的iVatarGo,在識別用戶後,使用數據獲取、數據處理、智能分析、數據應用落地等一套工程化的方法,來理解客戶真正的需求,並持續跟蹤分析客戶資產狀況、投資行為,隨時調整標籤。華林證券的智能投顧機器人Andy,定位“語音炒股助手”,提供語音問股、智能選股、智能客服、個股診斷、相似K線、量化策略、消息推送、投教問答等特色功能。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3.共享交易,提高運轉效率

過去證券發行和交易高度依賴中介機構,券商作為重要的中間機構切實履行職責,在交易達成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中心化較為明顯,從而產生一些問題,如交易成本較高、透明度不佳、耗時較長等,區塊鏈技術將有效改善這一境況,通過共享的網絡系統參與證券交易,使得原本高度依賴中介的傳統交易模式變為分散的平面網絡交易模式,使得金融交易市場的參與者享用平等的數據來源,讓交易流程更加公開、透明、有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市場運轉效率。

如平安集團的金融壹賬通平臺,納入了區塊鏈技術,利用分佈式關聯技術實現中小銀行之間的自動結算,可交易兩種資產:一是金融機構在平臺上進行資金拆借;二是壹賬通的同業業務將合作的公募基金、信託產品、證券產品等放在平臺上,供中小銀行資金在有理財需求時直接在線交易。

近期,壹賬通正式推出區塊鏈的突破性解決方案——壹賬鏈,藉助區塊鏈的弱中心化優勢,保障金融機構或非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流、資金流、資產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金融壹賬通區塊鏈已覆蓋交易額超12萬億元、註冊金融機構800餘家,接入中小企業節點數近17000個,極大提高了市場交易的開放性。

(四)信託

作為服務高淨值人群的傳統金融機構,從簡單的賣產品轉為全面的資產配置,提升財富管理專業能力,更好地匹配客戶需求,是信託未來重要發力點。隨著科技創新在信託中的應用逐漸深入,金融科技已成為信託轉型的重要載體和手段。

1.種類創新,豐富產品類型

信託業務的基礎資產主要分為債權類和收益權類,多為住房抵押貸款、企業應收賬款、收費收益權、商業物業租賃收入等實物資產。但近期中航信託聯合百度金融等聯合發起成立國內首個數據資產戰略聯盟,這是國內首個以數據的管理、應用、經營和服務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合作組織。同時,還發行了行業內首單數據信託產品,總規模為3000萬元,信託財產是數據堂所持有的某一個數據資產包,豐富了信託產品的基礎資產種類。

2.定製方案,優化資產配置

在強監管的背景下,通道業務首當其衝,多家信託公司暫停通道類業務,主動管理是大勢所向。如中航信託強調智能交互,藉助金融科技為產品的組合提供量化決策,同時運用FOF等多種手段的投資組合,為用戶定製個性化資產管理方案,聯手博普科技打造了一款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資產配置平臺,實現人工智能在模型開發、策略管理、資產組合配置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應用。

3.分層管理,精準服務客戶

未來傳統粗獷的服務模式恐怕難以為繼,急需精細化的客戶分層管理、多元化配置方案等。如中航信託不僅僅以客戶資金量為標準,而且藉助金融科技力量對其客戶進行更為精細的畫像,根據客戶的投資風險偏好、資金來源以及不同的服務場景進行分類,推行客戶精準營銷策略,對客戶的當前價值和未來的潛在價值進行評估,並提供差異化、定製化的服務和產品。在家族信託領域聯合宇信科技公司開發符合中國國情的家族信託、財富管理業務系統,支撐家族信託業務中的統一賬戶體系、投資組合管理。

4.加強風控,完善內部治理

風控是金融行業的命脈,信託當然也不例外,全流程、全覆蓋的全面風險管理十分必要。如中航信託建立的COSO全面風險管理系統,通過系統對項目及公司整體的風險輪廓進行線上統計和監測,實現對項目存續期管理的常規監控和重點風險預警提示。

(五)基金

作為資產管理的又一個重要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給基金業帶來的深刻變化和信託業相似,主要表現在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風險管理三個方面。

1.量化分析,提供決策參考

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通過計算機完成基金繁瑣的量化分析工作,對市場上的海量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包括數據蒐集、信息整合、智能計算、量化分析等,為投資經理提供投資決策參考,以便能夠進行更快、更高效、更簡單的深度研究和投資決策。

如天弘基金率先成立了業內首個大數據中心,同時建立了行業首家數據研究平臺,用互聯網改造信息獲取方式,通過更廣泛的數據源,更直接、更深度地滲透到各行業大數據體系,利用自身的數據信息優勢和算法模型優勢,降低投資風險,幫助用戶獲得長期穩健收益。

2.深度挖掘,完善財富管理

在資產配置方面,金融科技助力基金為客戶實現個性化的資產配置。基金通過大數據和資產建模等方式,更加精準地瞭解、把握、挖掘客戶行為,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財富管理目標等需求,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資產配置建議和定製服務。

如鵬華基金提前佈局金融科技,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平臺——A加平臺,通過平臺將自身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與Fintech技術創新能力全面融合,運用數字化、場景化、社交化等創新技術手段直面投資者,為客戶的投資需求量體裁衣,為客戶的理財場景答疑解惑,提供精準財富管理解決方案。

3.精細管理,提升風控能力

金融科技除了應用於決策和產品,還可應用於風險管理,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風控能力。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貫穿到業務環節,能夠優化業務管理流程,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此外,利用金融科技把內控規則嵌入業務流程,能夠對傳統風險管理方式進行革新,使風險管理機制更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

如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貝萊德利用大數據構建的風險管理平臺,可基於大量可靠的歷史數據,並採用一種算法,以預測股票、債券等資產在未來特定條件下的數據分析統計結果,用以評估各類資產風險的平臺,協助貝萊德管理170多家養老金、保險資金以及捐贈基金等資產,並有償提供給全球有約17000多位交易員使用。

科技+金融:科技創新催生新型金融業態

科技不僅倒逼傳統金融業態革新,也催生了新型金融業態。互聯網是金融科技的基礎,幫助傳統金融從線下走向線上。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數據(Data)簡稱“ABCD”, 並稱為新時代四大核心金融科技,推動科技觸碰到金融真正的核心。下面我們將從技術作為出發點,重點探討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和大數據之間的關聯及其對金融發展的影響。

首先簡要梳理下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之間的關聯。互聯網是金融科技的底層技術,是新興技術的基礎。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並稱為新時代四大核心金融科技,四者之間存在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如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是同生同長的有機整體,人工智能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誕生,人工智能又能提高數據的收集速度和質量,推動大數據產業的發展。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相伴相生,對金融大數據至關重要的是金融雲。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大數據有許多結合點,區塊鏈可改善人工智能的應用,引發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底層變革。

(一)互聯網

互聯網開啟了金融科技的先河,“科技”作為一種觸網方式,將傳統金融的功能和用途延展到了線上,通過線上銷售產品、吸引用戶,即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被稱為“互聯網金融”。

重磅!史上最全金融科技研究手册

1.P2P

P2P是Person to Person的簡寫,是指個人對個人的融資,既是一種借款方式,又是一種融資方式。美國的P2P公司起步較早,目前已經發展為Lending Club和Prosper的雙寡頭格局,並主要是SEC監管下無擔保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國的典型代表如陸金所、宜人貸、人人貸、微貸網、拍拍貸等快速崛起,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現在已經進入加強制度規範的階段。

2.眾籌

眾籌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徵,一般是透過網絡平臺連結起贊助者與提案者。股權眾籌是重要的一種,指普通投資者利用互聯網以資金換取一定比例股權以獲得未來收益而企業也因此籌得資金的一種融資模式。迄今為止,美國有100餘家股權眾籌平臺,其中AngelList被業內奉為股權眾籌的鼻祖,採用“領投+跟投”的模式。近年來,眾籌在中國逐漸興起,天使融資眾籌平臺天使匯是以融資項目為主體的直接投資網絡平臺,單次跟投額度可以最低到項目融資額度的2.5%,大大降低天使投資人的門檻,開創了全民天使新時代,已有“小豬短租”的成功案例。

3.金融網銷

金融網銷是通過互聯網渠道售賣金融產品的統稱,金融網銷主體包括網絡基金、網絡證券公司、網絡銀行等。網絡基金的代表如“寶寶類”產品,餘額寶、理財寶、添益寶等貨幣基金,也包括部分股票型基金,可在線購買,十分便捷;網絡證券的代表如國泰君安、申銀萬國、中信、民生等開設的網絡券商業務,在線提供證券及其他衍生品交易活動相關的金融服務。網絡銀行的代表如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既無營業網點,也無營業櫃檯,更無需財產擔保,而是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數據信用評級發放貸款。

4.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是互聯網下支付結算的更新方式,利用移動終端和花聯網,將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連接起來,為用戶提供支付、繳費等金融服務。

移動支付起源於20世界90年代的美國,移動應用類錢包相繼產生,如成立於1998年的支付巨人PayPal,具有網站付款標準版、快速結賬、在線開具賬單、移動支付等功能。隨著蘋果系列產品興起的Apple Pay,支持多款Apple設備進行移動支付,十分便捷。還有2015年11月上市的全球移動支付第一股——Square,提供信用卡付款處理服務,會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

國內的移動支付發展十分迅速,如2004年成立、2014年第二季度便開始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廠商——支付寶,支持多種場景支付,提供簡單、安全、快速的支付解決方案,現已擁有8億用戶。還有隨著微信快速發展的微信支付,可通過掃碼支付和微信轉賬,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方式,對外宣稱擁有6億用戶。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調查表明,這兩大支付巨頭共同佔有了中國66%的第三方支付市場,助推中國的移動支付的普及速度遠高於其他國家。

5.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化實際上是通過線上平臺把供應鏈金融整合起來,阿里京東的電商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便是典型代表。

如阿里小貸可以基於賣家的訂單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為淘寶賣家解決短期資金融通問題。融資主體十分廣泛,可以是中小企業,還可以是個人用戶。藉助互聯網技術,阿里小貸通過淘寶交易數據評估風險,通過支付寶控制資金流來控制風險,保障整個供應鏈金融過程順暢進行。

再如京東供應鏈金融的明星產品為"京保貝","京保貝" 是基於京東在供應鏈融資服務積累產生的業務,京東的平臺供應商在此業務中可以憑藉採購、銷售、財務等數據得到自動化審批,整合了京東的供應商、京東商城和京東商戶,並最終實現了京東金融服務平臺的一體化,從申請到放款整個流程最快只需要3分鐘,是小微企業可以真正實現快速融資。

(二)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類製造的智能實體,廣義上,人工智能技術包括基礎層的雲計算、大數據的積累、深度學習帶來算法上的突破。狹義上,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有很多具體應用領域,包括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

人工智能會讓很多重複性的工作被取代,釋放人力去做更具有價值的事情。人工智能對金融行業的優化集中在金融機構與客戶的互動關係優化和更大規模的數據處理能力之上。常見的應用有智能投顧、量化交易、授信融資等。

1.智能投顧

智能投顧的服務模式是基於投資者偏好,利用算法為其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並按照事先約定的交易方式進行交易,並在交易完成後,對投資組合進行後續跟蹤、風險管理和組合調整。

我國的智能投顧平臺已有數十家,主要有幾類參與者: 1、初創金融科技公司,如雪球; 2、BAT等雲聯網巨頭,如百度股市通; 3、互聯網金融公司,如挖財網旗下的“錢管家”; 4、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如招商銀行的摩羯智投、天弘基金的風向籃子、海通證券的e海通財、廣發證券的貝塔牛等。

2.量化交易

量化交易主要是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在對沖基金端的應用。全球第一個以純人工智能驅動的基金Rebellion曾預測了2008年股市崩盤,並在2009年9月給希臘債券F評級,比惠譽提前了一個月。日本三菱公司發明的機器Senoguchi,每月預測日本股市在30天后將上漲還是下跌。經過四年左右的測試,該模型的正確率高達68%。掌管900億美元的對沖基金Cerebellum也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交易預測,自2009年以來一直處於盈利狀態。國內長信基金旗下的量化先鋒混合基金,運用模型智能選股也取得了良好業績,自2010年11月18日成立以來,累計淨值為2.365。

3.授信融資

區別於傳統的銀行授信,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接入多緯度的立體數據進行在線授信。目前業內做智能信貸的數據來源,一般分為外部數據和內部數據:內部數據是團隊自己挖掘的互聯網大數據,比如通過招聘網站挖掘的地區收入水平數據;而外部數據則主要包括央行個人徵信系統數據、8家個人徵信試點機構數據、電商數據、運營商數據以及黑名單和業內共享數據等。

如拉卡拉可以通過平臺自身的金融數據,獲得更準確的用戶畫像;而隸屬於PINTEC集團的讀秒,能從合作伙伴那獲得多維度的數據,並且還會從用戶申請貸款的行為中獲得數據。通過這些線上數據的交叉比對,在短時間內勾勒出相對準確的客戶畫像,是智能信貸的基礎。

(三)區塊鏈(Blockchain)

區塊鏈是一個集成了多方面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的綜合性技術系統,有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密碼學原理、分佈式數據存儲三項必不可缺的核心技術。簡言之,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賬本系統,具有可靠性、安全性、追溯性、開放性、經濟性五大特性,能彌補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足,提高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靈活更新市場規則,防止信息篡改和偽造,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穩定性。

2016年12月27日,國務院首次將區塊鏈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納入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區塊鏈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基於數據共享、共識機制的區塊鏈技術正在走進金融機構的日常,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實踐案例相繼出現。

1.數字貨幣

區塊鏈應用最成功的加密貨幣是比特幣。比特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作為支付技術的電子加密貨幣,去中心化、電子加密、區塊鏈基礎構成了比特幣的主要特徵。在這種構架下,比特幣顛覆了傳統貨幣的央行背書,通過共享賬本實現了貨幣的流轉流通,幫助人類第一次在沒有任何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完成雙方互信的轉賬行為,對世界貨幣體系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目前已在歐美國家獲得相當程度的市場接受,不但能在商戶用比特幣支付商品,更是衍生出比特幣的借記卡與ATM機等應用產品。

且已有國家發行數字貨幣的先例,2015年厄瓜多爾率先推出國家版數字貨幣,不但能減少發行成本及增加便利性,還能讓偏遠地區無法擁有銀行資源的民眾通過數字化平臺獲得金融服務。瑞典、澳大利亞及俄羅斯也在研討發展數字貨幣的計劃。

2.跨境支付與結算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徵可以實現點到點快速且成本低廉的跨境支付,安全透明,不但可以全天候支付、實時到賬、提現簡便及沒有隱形成本,也有助於降低跨境電商資金風險及滿足跨境電商對支付清算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需求,大大提高資金利用率。

2016年9月,微眾銀行聯合華瑞銀行開發的基於聯盟型區塊鏈技術的銀行間聯合貸款清算平臺投入試運行,用於優化兩家銀行“微粒貸”聯合貸款的結算、清算。作為國內銀行業的首個區塊鏈實際應用場景,這個清算平臺使得兩個真實的銀行機構可以通過區塊鏈進行數據交換驗證,完成實時清算。

3.票據與供應鏈金融

票據及供應鏈金融業務因人為介入過多,導致許多違規事件及操作風險,急需實現票據價值傳遞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去中介化,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

2017年1月3日,浙商銀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彙票產品正式上線並完成首筆交易。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彙票平臺,提供在移動客戶端簽發、簽收、轉讓、買賣、兌付移動數字彙票的功能,並在區塊鏈平臺實現公開、安全的記賬。移動匯票通過採用區塊鏈技術,將以數字資產的方式進行存儲、交易,在區塊鏈系統內流通,不易丟失、無法篡改,具有更強的安全性和不可抵賴性。

4.客戶徵信與反欺詐

信息時代銀行的客戶徵信及法律合規的成本不斷增加。記載於區塊鏈中的客戶信息與交易紀錄有助於銀行識別異常交易並有效防止欺詐。

2017年2月15日,興業銀行區塊鏈防偽平臺對外公開,利用區塊鏈分佈式高可用、公開透明、無法作弊、不可篡改、信息安全等技術特性,基於Hyperledger Fabric開源架構,自主設計研發而成,服務於興業銀行所有具有存證、防偽需求的各類業務系統,業務系統的關鍵數據可通過調用平臺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實現存證和防偽功能,從而快速提升業務系統防偽安全級別。已提供了通用的數據防偽存證、數據驗證、歷史記錄查詢、數據查驗、文件查驗等功能模塊以及平臺防偽服務相關API。

(四)雲計算(Cloud Computing)

雲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雲計算是數據的結構化,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是金融科技最底層的框架技術,提供上層數據存儲、計算的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隨著國家“互聯網+”政策的落地,金融行業“互聯網+”的步伐也不斷的加快。已有金融行業使用雲計算的案例, 按照部署模式可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三種。

1.公有云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的能夠使用的雲,一般可通過Internet或者運營商使用,可能是免費或成本低廉的。應用在金融領域的公有云多體現為行業共享的行業雲。所謂的行業雲通過金融機構間的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通過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在金融行業內形成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接口、公共應用等一批技術公共服務。用於對金融機構外部客戶的數據處理服務,或為一定區域內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垂直金融機構提供資源共享服務。

經濟實力較弱和技術能力偏弱的中小型銀行,城商行通常採取行業雲的方式進行雲計算。如興業數金是行業雲,主要為中小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行業雲的服務,率先將雲計算技術用於生產系統,而且將雲計算技術推向金融行業雲的高度。

2.私有云

私有云是為一個公司單獨構建的數據解決方案,公司擁有基礎設施,並可以控制在此基礎設施上部署應用程序。技術實力和經濟基礎比較強的大型機構偏向於私有云的部署方式,可以將一些核心業務系統,存儲重要敏感數據部署到私有云上。一般採用購買硬件產品,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方式搭建,在生產過程中實施外包駐場運維自主運維或自動運維方式。如郵儲銀行,是典型的私有云模式,首先部署到私有云上,從而滿足對開放性、穩定性、靈活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

3.混合雲

混合雲是指既用公有云又用私有云進行多基礎設施處理的雲計算。如瑞銀銀行利用雲計算完成數字化轉型,採取了混合雲的方式,平時日常業務處理中使用的是瑞銀數據中心進行,一旦峰值到來,可以將負載導入公有云平臺,充分利用公有云計算資源。

雲平臺已成為承載各類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為保障銀行後臺信息安全、降低金融信息系統遷移成本和金融業務上雲風險,各大銀行主動出擊,啟動雲平臺建設。如招商銀行旗下招銀雲創對旗下金融雲業務進行升級,建設金融行業雲,降低金融信息系統遷移成本和金融業務上雲風險;興業銀行旗下興業數金與IBM聯合對旗下金融雲業務進行從基礎設施到解決方案的服務升級,併發布金融行業雲服務品牌“數金雲”。

(五)大數據(Data)

大數據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範圍的數據集合,通過對大量終端用戶數據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大數據分析,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大數據分析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徵。在徵信與風控、消費金融等領域應用廣泛。

1.徵信與風控

大數據徵信是利用數據分析和模型進行風險評估,依據評估分數,預測還款人的還款能力、還款意願、以及欺詐風險。在金融風控領域,圍繞客戶周圍的與客戶信用情況高度相關的數據,利用數據實施科學風控。

如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的第三方徵信機構芝麻信用,通過大數據及雲計算對海量信息數據的綜合處理和評估,主要包含了用戶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五個維度。芝麻信用基於阿里巴巴的電商交易數據和螞蟻金服的互聯網金融數據,並與公安網等公共機構以及合作伙伴建立數據合作綜合評估用戶信用狀況,已經在信用卡、消費金融、融資租賃、酒店、租房、出行、婚戀、分類信息、學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等上百個場景為用戶、商戶提供信用服務。

2.消費金融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消費能力,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因此同時,消費性貸款也在過去五年時間出現明顯增長。

如京東金融推出的消費貸產品——京東白條,依託京東商城十餘年的電商消費數據優勢,綜合分析用戶的購物記錄、支付記錄、評價記錄等,進而決定該用戶能否拿到白條和能拿到多大額度,海量的消費數據為京東白條授信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中國消費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精華爆文(點擊鏈接直接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